10年後,房子會變成“黃金屋”還是“稻草房”?經濟學家仗義發聲

前些天回老家,跟發小閒聊起來,不約而同的感慨,現在的生活是一天一個變化。

房子、車子、旅遊、下館子,但每天一睜眼,房貸、車貸、消費貸、輔導班、奶粉錢,又讓人絲毫不敢鬆懈。

我們倆邊喝邊聊,回想20年前,小時候的農村,人口流動非常少,出去見過世面的人也不多,家家戶戶的條件大差不差。

印象中攀比、虛榮、排場很少,鄉里的中小學絲毫不用愁生源的問題。

回頭想想,我們長大這20年,恰恰就是房地產市場突飛猛進、城鎮化加速的過程。

數據顯示,40年來,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6.7平方米增加到36.9平方米,增長了4.5倍。說是40年,其實人均居住面積大幅上升,是從1998年房改之後開始的。

10年後,房子會變成“黃金屋”還是“稻草房”?經濟學家仗義發聲

之前看到經濟學家任澤平披露了一組數據:在全國336個城市中,既有73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小於30平,也有46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於40平;既有17個城市的套戶比小於1,也有51個城市的套戶比大於1.2。

顯然,現在的樓市“旱澇分明”,70多個城市住房面積依然緊缺,40多個城市房子多得“住不完”,17個城市居住空間異常狹窄,50多個城市住得寬綽有餘,剩下的那些城市居住空間同樣很寬裕。

我們終於擺脫了小時候擁擠的單間、破舊的瓦房、狹窄的筒子樓,住進了越來越寬敞的大房子。

住大城市、大房子的代價,是不斷升高的負債。

從2012年至今,不到7年的時間,全國300城工業用地成交樓面價累計漲幅僅4.2%,而住宅用地成交樓面均價累計漲幅達178.6%。

而根據西南財大的報告,同一時期,住房貸款佔家庭債務比重高達55.6%,多套房負債的佔比逐年遞增。

以去年為例,多套房的住房貸款佔比從62.9%上升至65.9%,超過了首套房貸款,貢獻了60.0%的住戶部門消費貸款增量。

10年後,房子會變成“黃金屋”還是“稻草房”?經濟學家仗義發聲

另外,有47.1%的存量房貸在空置房中,造成大量的信貸資源浪費。

那麼,再過10年,房地產市場又會如何變化?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房子會變成珍貴的“黃金屋”還是不值錢的“稻草房”?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城鎮化進程會不會放慢腳步?

根據國際經驗,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大體上都經歷了類似正弦波曲線上升的過程,即“納瑟姆曲線”。

這個過程包括3個時期和2個拐點。

第1個時期,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處於緩慢發展的準備階段。

第1個拐點就是30%,自此進入第二個時期:快速發展階段。

第2個拐點是70%之後,城市化進程再次趨於平緩,步入第三個時期:成熟階段。

我們處在哪個階段?

2018年的城鎮化率為59.58%,到2030年,10年時間,我國城鎮化率目標為70%。

10年後,房子會變成“黃金屋”還是“稻草房”?經濟學家仗義發聲

也就是說,未來10年,恰恰是城鎮化從快速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過渡,城鎮化進程依然不會放慢。

從發達國家城鎮化過渡到成熟階段所需的時間來看,美國用了15年左右,日本是12年,法國11年,韓國最快,只用了7年。

因此,10年之後,城鎮化必然會放慢,10年之內,極少數一二線城市的房子,依然是珍貴的“黃金屋”,等到再過10年,不少偏遠小城市的房子,可能會變成不值錢的“稻草房”。

第二,在校學生、年輕人口的流動趨勢。

所有人都知道房地產“短期看金融,中期看供需,長期看人口”,但是,真正能推動房地產擴張的關鍵,是年輕人口、在校學生。

要知道,小學生的數據來自教育部門,準確度較高,每個在校小學生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真實的住房購買力。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固收團隊負責人覃漢此前發佈研報指出,從絕對數量上來看,小學在校人數超過90萬人的有深圳、成都、廣州、徐州、重慶5個城市。

10年後,房子會變成“黃金屋”還是“稻草房”?經濟學家仗義發聲

從增速上來說,西安小學在校人數增長最快,接近20%,其次是武漢、佛山、長沙、貴陽和深圳。

這些年,農村的中小學不斷撤併,生源數量不斷減少,這個過程,恰恰就是城市人口膨脹,房價快速走高的過程。

顯然,我跟發小偶爾的緬懷只是徒勞,城市化的大潮下,每個人都只能安靜的做一個看客,大勢之下,任誰都會感到無力。

年輕人口的爭搶,也從未像最近幾年這樣激烈。

近月來,南京、鄭州、長沙、三亞、蘇州、南寧等多地密集發佈人才新政,被外界稱為新一輪“人才爭奪戰”。而在今年年初,西安、南京、常州、廣州、海口、大連等多個城市發佈新政,紛紛放寬落戶條件“搶人”。

因此,未來只有搶奪年輕人最多的城市,房價才能保持高位運行,當地的房子才有可能變成“黃金屋”,而不是“稻草屋”。

這種形勢下,購房者該怎麼辦?有經濟學家為剛需一族“仗義”發聲。

10年後,房子會變成“黃金屋”還是“稻草房”?經濟學家仗義發聲

經濟學家梁中華日前發文指出,房地產市場連續幾年的天量投資和銷售、穩定甚至上漲的價格,讓大家對研究分析產生各種質疑,甚至有點懷疑人生。

其實,歷史總是相似的。從2010年到2013年間,調控政策整體偏緊,但2013年地產銷售面積依然創出新高,看起來也很矛盾,跟過去幾年非常相似。

梁中華認為,“打敗”金融資產價格的,往往是“價格”本身。

回顧5年前的房價走勢,隨著供需關係扭轉,從量變到“質變”,進入2014年以後,樓市快速降溫。

有趣的是,當前商品住宅廣義庫存已經上升到2013年末的水平,假如今年的地產市場是“2013年”的話,“2014年”其實已經不遠了。

這一席話,也為剛需購房者指明瞭道路,不要因為房價短期的“上躥下跳”,就覺得不動產會永遠保值。

也不要因為2015-2017年的持續大漲,就把非理性的投機氣氛,當成是樓市的常態,未來10年,總有塵埃落定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