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不知道你對“室內動物園”怎麼看?

我們今天的文章,要從今年年初的一則報道講起——

2018年年底,南京新街口的東方福來德購物廣場裡,誕生了一家別具一格的室內“動物園”。

雖然這座“動物園”的面積僅有3000㎡——當然,在該園自己的宣傳中提到,這個面積已經是同行中非常大的了——但飼養的動物種類卻不少。

從常見的荷蘭豬、香豬、火雞,到澳大利亞的紅頸袋鼠、非洲的狐獴、南美的羊駝和中北美的小浣熊,其中,一隻身價30萬的樹懶毫無懸念地成為了最大的咖。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位於南京東方福來德購物廣場的室內動物園一角

要知道,在國內許多傳統動物園中,飼養樹懶的都寥寥可數,而在逛商場的時候就可以近距離地接觸這種神秘生物,對於許多喜愛動物的孩子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無法抵抗的誘惑。

然而誰也沒想到,一向以慵懶、緩慢著稱的樹懶,居然在該園開業不久就“越獄”了。

今年1月12日和15日,某媒體記者兩次探訪該園,卻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樹懶已經逃跑的消息:

工作人員介紹,園內為樹懶準備的窩是一個開放性的“鞦韆”,沒想到它居然順著繩子跑到了天花板的夾層裡,工作人員每日往天花板通風口擺放食物和水,樹懶也會照常來取食,這種夾縫中的生活至少持續了一個半月。

而在此後,無論是該園的對外宣傳、還是點評網站的遊客體驗裡,再也找不到關於這隻樹懶的隻言片語。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這座“鞦韆”,曾經就是那隻樹懶的窩 / 圖源網絡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無法對這隻樹懶的命運做任何判斷,但一隻逃跑的樹懶,顯然對這家“動物園”的運營造成不了任何影響。

雖然失去了大明星的光彩,不過在許多家長眼裡,開在鬧市商場裡的“動物園”依然有著獨特的魅力。

和那些需要頂著風吹日曬和難聞氣息遊覽的傳統動物園相比,帶領孩子在逛街時順便看看動物當然更方便舒適。

更何況,和傳統動物園不同,這裡的許多動物可以近距離地觀賞、甚至觸摸,這難道不是更能讓孩子“親近自然”嗎?

當然不是。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動物園的歷史與變革

世界上首座動物園誕生在1828年,當時國力強盛的大英帝國從全球殖民地中搜集了許多奇特生物運往倫敦。

此後的近二百年裡,動物園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足,我國的動物園事業也在快速發展,在今天的中國,幾乎各個城市都擁有了自己的動物園。

當我們回顧動物園發展的歷程時就不難發現,動物園問世的最根本動機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那些難以接觸的奇特生物的好奇。

而從這個角度來說,哪家動物園所圈養的動物種類最為豐富、或飼養的動物最為珍稀奇特就至關重要了。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現代動物園的起點——倫敦動物園

在那些年代,世界各地有實力的動物園展開了“物種收集爭霸賽”,以我國南方某地的一家動物園為例,這裡生活著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種、2萬多隻奇特生物。

不過,看到更多、更奇特的動物僅僅是我們參觀動物園的目的之一,而這種注重數量而忽視質量的動物園發展之路,也逐漸凸顯出其弊端。

人們逐漸發現,許多動物被關閉在狹小的籠圈裡,它們的身心都備受外界壓力的困擾,而無法盡情揮灑自己的天性。

這對愛好動物的我們來說的確是一個遺憾——只有一隻動物自由生活在它鍾愛的自然環境中,並展現出在自然環境下的自然行為,生命的美才得以完整表達,而這樣的美,是水泥圈舍、鐵籠玻璃牆所無法提供的。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優秀的動物園,懂得努力去營造接近動物們野生環境的生存空間

在動物園界,盡力為動物們營造接近它們野生環境的生存空間的方式被稱作“丰容”,而丰容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怎樣才能讓動物感到舒服。

就在樹懶逃跑的南京,還有一座頗有歷史的傳統動物園——南京紅山動物園,而這座動物園的獐麂坡正是一處動物園丰容的典範。

顧名思義,這裡生活的是兩種中國原產的小型鹿類——獐和麂。

由於處於食物鏈的底層,鹿類動物普遍非常敏感膽小,如果長期把它們圈養在狹小的籠舍中,任由人們近距離地參觀,就會讓鹿處於長期的緊張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動物們常常會出現一些在自然界中不會出現的行為,比如焦躁不安地轉圈,或者愣愣地定在原地——這種非自然的行為被統稱為“刻板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這張動圖所展現的,就是大象“刻板行為”的一種

但在這座動物園的獐和麂身上,你一定不會發現這些異常,因為它們生活的環境非常接近野生狀態——

這是一片廣闊的山間林地,豐富的植被給了獐和麂很好的保護,令它們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而寬闊的活動區域又能使動物獲得足夠的運動空間。

不過,和關在鐵籠或玻璃房裡展覽的同類相比,隱藏在茂林植被裡的獐與麂似乎很難被遊客察覺。

可這這恰恰是這些動物魅力的所在——食物鏈底層動物躲避天敵的本領,原本就是它們的習性之一。

當我們從樹叢中仔細辨認出那潛伏的小鹿時,才能真切地體會到這種能力的出眾之處;如果你有幸目睹這些林間精靈們自由奔跑和跳躍追逐,便更能感受到它們所展現出的那種自然活力和生命的美好。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獐麂坡裡的麂,照片可見遊客視角有所遮擋 圖源 / 南京旅遊

這樣的習性在樹懶身上原本也可以得到很好地展現。

在野外環境下,樹懶的動作緩慢,這似乎是一個威脅到它們生存的劣勢,但其實恰恰相反。

倒掛在樹上的樹懶一動不動的樣子,反而成為其躲避天敵角雕追蹤的法寶——以視覺捕食的角雕難以發現靜止不動的樹懶,這好像一副活生生的“一二三木頭人”遊戲。

除此之外,共生在樹懶毛髮上的藻類讓它周身呈現出一副草綠色,在叢林環境下,這又成為一件隱身衣。

而為了維持藻類的生長,樹懶的每一根毛髮都幾乎對半摺疊,由此形成的蓬鬆結構更有利於藻類附著和透氣。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樹懶那一身看似不起眼的毛髮,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更有趣的是,毛髮上的藻類除了可以幫助樹懶隱身,還能作為應急口糧,在樹懶謹慎地不願遠距離爬動取食時,用長指甲梳一梳身上的綠藻,就能享受一頓飽餐。

樹懶的例子無疑說明一個道理——

許多被我們慣性認知的動物習性,其背後往往有更為深奧奇妙的演化原理,而只有當動物被安放在這樣貼近自然的環境中展示時,我們才能窺見這些自然奧秘的玄機。

由此展示傳達出的動物知識,顯然比“樹懶很懶,動得很慢”更有助於孩子對自然的理解。

但可惜的是,這些“室內動物園”不僅不能,甚至本來也無意展示這樣的內容。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室內動物園問題何在?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許多傳統動物園在動物丰容上做得也不夠好,但它們至少還有改進的可能。

但“室內動物園”天然就缺乏這種改變的可能。

環境無法符合動物需求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這家3000㎡的“動物園”在這種業態的同行中已經算是非常大的,可想而知,商超內部寸土寸金的空間限制、不斷高企的租金成本,都導致這類“室內動物園”不可能做得太大。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室內動物園一角,假樹與盆栽,不恰當的燈光,還有侷促的空間

而且即便是空間預留較大的商超,其高度也極少超過4米,而且受到承重結構、採光和通風條件的影響,在室內營造適宜動物棲息的土坡、林地也幾無可能。

假山、淺水池和盆栽綠植,恐怕就是這類”動物園”丰容的極限。

商超環境令動物焦慮

商超如織的人流和燈光、噪音環境對動物們的騷擾也無法避免。

當本該夜行的蜜袋鼯被強光照射無處可躲,以警覺著稱的狐獴失去了可以躲藏的洞穴時,可想而知它們正在承受何等的焦慮。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某中西部城市“室內動物園”中生活的狐獴

在非洲故鄉,這種生物在沙地打洞以躲避天敵,但在水泥構築的商場裡,這樣的行為當然無法體現,薄薄的一層木屑,也無法為狐獴帶來絲毫的安全感。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自然環境下的狐獴,以打洞和警覺著稱,只有給狐獴提供充分的安全感,才能窺探它們在放鬆時的完美狀態

動物們的混養

更重要的是,在狹小的面積內塞進儘可能多的動物,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動物的混養。

在北方城市的另一座“室內動物園”,生活在沙漠的狐獴和生活在雨林的樹懶戲劇性地出現在了同一片場地。

狐獴顯然對眼前的大傢伙十分警覺,並表現出明顯的攻擊趨勢,而這種直接的打鬥其實還不算太嚴重,更大的潛在威脅在與疾病的傳播。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神奇地出現在同一場地的狐獴與樹懶

疫情的突發

由於動物之間互不隔離,即便用籠子隔離後也因為距離太近和通風不順暢而易於病菌的傳播,這就很可能導致一些疫情的突發。

哪怕每一隻動物都是健康的,這種疫情威脅也無法解除:比如狐獴或許有某種病菌的抗體,但與它同居的樹懶有可能恰恰易受到這種病菌的威脅。

而在許多“室內動物園”中,更是允許參觀者與動物發生直接的接觸,這就又可能會引發人獸之間的傳播。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一家韓國“室內動物園”

一家韓國“室內動物園”,人與動物的接觸是備受歡迎的體驗項目,但圖中的這種土撥鼠同樣也是鼠疫等疫病的重要載體,近距離的接觸極具隱患。

儘管在許多“室內動物園”中,接觸動物前後都有洗手消毒的環節,但商品化的洗手液對於野外病菌的殺滅作用也很值得懷疑。我們並沒有十足的信心,確信這些洗手液可以消滅所有野外病菌。

然而,這種種不妥之處卻絲毫未能影響“室內動物園”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

實際上,南京這家“室內動物園”在開放之前,同類業態在國內許多大城市的商超中已經十分火熱。據有關媒體報道,國內的“室內動物園”目前已多達30多家。

這便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如此不適合開設動物園的商場,卻成了這類“室內動物園”的沃土呢?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室內動物園≠動物園

如今室內動物園頻頻湧現的原因,恐怕要從商超行業本身的特點將起。

當我們審視一個城市客流量最大的商超時,總能發現其中有一些充當人流聚集器的設施。

它們或是電影院,或是生鮮價格實惠的超市,或是琳琅滿目的美食街,而這類設施都很少開設在商超一層靠近大門的地方。

這種邏輯其實很容易理解,人們在前往這些熱門地點的同時,必然要經過商超中的諸多店鋪,而這樣的途徑過程就很可能帶來其他產品的交易。

顯然,開在商場裡的“室內動物園”,與其說是一種新型的動物園,不如說是一種新型的商超人流聚集器。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某商場內“室內動物園”開業時的盛況

我們相信,每一個帶領孩子走進這些“室內動物園”的家長,或許都懷著美好的本意,然而這樣的體驗並不能讓孩子對自然的美產生正確的印象。

動物的萌態當然是一種美,但卻絕非全部,當孩子從小就種下了樹懶就是懶,浣熊只會在籠子裡轉圈圈,甚至對因為刻板行為而啄去自己羽毛的鸚鵡和孔雀施以嘲笑時,他們真的會對生命的偉大、自然的神奇產生敬畏嗎?

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如果“室內動物園”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我們恐怕無法去阻止,那我們也希望它能真正展示動物更健康、更真實的一面,希望它接受更專業的監管,希望它能往好的方向發展。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拔毛是許多鳥類在不適環境下的刻板行為之一

遺憾的是,這些希望在今天都未得到體現。

就好像一開始我們提及的那隻逃跑的樹懶,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而更多的是,來自部分遊客的差評:室內氣味大,相關設施維護不到位,工作人員不專業,部分項目收費不合理。甚至還有消費者反映,有孩子在去過室內動物園後,身上起了很多包。

室內動物園並不是動物園,這種完全無視動物福利所建立的“動物園”,這種無法帶給遊客真正良好體驗的“動物園”,我們真的希望它不要存在。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回到最初,我們為什麼鍾情動物園?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或許有不同的答案,可儘管這些答案各有不同,卻始終離不開那個最根本的原因——我們對自然抱有好奇之心,我們期盼發現自然的美。

但這些恐怕我們都無法在“室內動物園”中找到。

傷害動物來圈錢的“室內動物園”,你們怎麼看?

我們希望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們能瞭解到“室內動物園”其實是在傷害動物,更能做到,不再去”室內動物園“進行消費。

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

那麼,

對“室內動物園”,你怎麼看?

文章 | 流浪 / 動物科普作者

References:

[1](英)考林·斯伯丁.動物福利[M].崔衛國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王萬華.石家莊市動物園“溼地精靈”展區生態規劃設計[J].野生動物,2010

[3]謝緒昌,範志強.動物園環境丰容與動物福利管理[J]. 野生動物學報,2012

[4]周孝明. 淺論動物丰容在動物園的意義和實踐[J]. 山東畜牧獸醫

[5]劉霞利.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營林改造技術[J]. 江蘇林業科技

[6]最近流行的“迷你動物園”,是在拿生命騙錢[N]. 物種日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