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蕭紅,這個在東北鄉長成的姑娘,敏感倔強。她的一生都在逃離,追求愛與自由,內心純淨如赤子,卻歷盡人世蒼涼。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蕭紅

呼蘭,中國東北部的一座小城。如果不是因為蕭紅,人們很有可能忽略它的存在。一百年前,哈爾濱已是頗有點現代大都會的氣派,而呼蘭仍然是閉塞守舊的。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著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尺長的、一丈長的、還有好幾丈長的,它們毫無方向地,便隨時隨地,只要嚴冬一到,大地就裂開口了。嚴寒把大地凍裂了。”

——蕭紅《呼蘭河傳》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上世紀20年代的哈爾濱

“父親常常為著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對待僕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而疏遠,甚至於無情。”在童年蕭紅的印象中,父親是殘酷人性的代名詞。小學畢業後,她的父親便不准她再上中學。蕭紅反抗,結果被父親一個巴掌撂倒在地。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童年時期的蕭紅

每當遭到父親的欺辱,她就躲進祖父的屋裡,面對著窗戶,從黃昏坐到深夜。在蕭紅筆下,身材高大的祖父喜歡拿著手杖,嘴裡含著旱菸管,笑盈盈的,他會把長滿皺紋的手放在她肩上,輕聲說:“快快長吧!長大就好了!”

只要說到祖父,蕭紅的筆觸總是柔和溫潤的。

家裡的後花園,是另一個世界。在這個小花園裡,蕭紅跟著祖父鏟地,拔草,栽花,下種。祖父教她讀詩、識字,教她分辨穀子和狗尾草。玩累了,在祖父身邊躺下,看又高又遠的天空,看大團大團的白雲。祖父給了她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這寒帶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遠又來了一村;過了一鎮,不遠又來了一鎮。這裡是什麼也看不見,遠望出去是一片白......那裡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過著。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響地默默地辦理。”

——蕭紅《呼蘭河傳》

東二道街上的大坑,像個無底洞,橫亙在馬路中央,經常陷住馬車、穿著長袍短衫的人們。但旁觀者也絕不出手,佇立在旁,看著馬兒要站起來了,他們就喝彩,看過了熱鬧,又各自回家去了。

呼蘭河,彷彿是個意象,任何現代文明的萌芽,都會日復一日地陷入舊時代的無底洞中。它經常奪去飛禽走獸、甚至孩子的生命。即便是能夠從這裡平安走過的人,小腿也不免打顫,回過頭來打量,但終究也沒能說什麼。它讓鄉民們膽怯,想要控訴,可最終又安於現狀。

賣豆芽菜的王寡婦,唯一的孩子掉到河裡淹死了,雖然轟動一時,可是不久也平靜了下來。不光是鄰人、街坊把這回事忘了,瘋了的王寡婦,隔三差五到廟臺上去哭一場,但是一哭完,仍是回家去吃飯、睡覺、賣豆芽菜;粉坊裡的人住著搖搖欲墜的房子,漏著粉條,還總唱著歌,從不想著哪一天房子會塌……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主持人熊熊尋訪呼蘭河

蕭紅說:粉坊裡的歌聲,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就像一朵紅花開在了牆頭,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這句話像是寫給自己。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座閉塞的小城裡,個人的苦難也好,他人的悲喜也罷,人人依舊過著麻木不仁的生活。四季輪轉,世代延續。

蕭紅的呼蘭小城,人們在這裡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主持人熊熊與馬俊江老師探尋呼蘭河

今晚 21:25,深圳衛視《課間十分鐘》第二季,走進蕭紅的呼蘭小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