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之:绚丽之梦(一)

文章始于笔下,品味流于鉴赏。欢迎大家收听本期的《诗书含谷》,亦诗亦书,总有经典,我是主播赵明,每周与您相约。

诗书含谷 | 《长征》节选之:绚丽之梦(一)

引言: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也是人类历史上传播理想的远征。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一路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带大家一起品读王树增的《长征》,让我们在细腻真实的文字中感受当年革命先烈们的艰苦历程。

井冈山,方圆二百七十五平方公里,五大隘口雄踞峡谷,一夫挡关万夫莫开。这里远离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毛泽东很快便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红色政权——茶陵工农兵政府,二十五岁的谭震林被任命为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武装割据”计划自此开始实施。晚年的时候,毛泽东曾向国外友人谈到一九二七年的往事,他说:“国民党如果不抓人杀人,我也不会去革命。”“中国的事,历来是有枪为大。”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曾经指挥过无数次战斗和战役,但他本人却一辈子不愿使用任何型号的枪支。

诗书含谷 | 《长征》节选之:绚丽之梦(一)

著名的红军指挥员萧克说,他只看见毛泽东挂过一次枪,那次传说毛泽东被开除了党籍,从军长降到了师长,毛泽东就挎了支驳壳枪来到官兵们中间。他说:“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动笔杆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在朱德的记忆中,毛泽东也只使过一次枪,那是一九二九年初在赣南的一次战斗中,形势危急时他看见毛泽东提着枪亲自带领警卫班向前冲。

朱德和毛泽东会合之后,按照中共湖南特委的决定,两支部队被统编成一个军,名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师。工农革命军成立一个月后,根据中共中央“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的通告,根据中共中央在写给前敌委员会的一封信中的指示:“关于你们的军队,可以正式改称红军。”一九二八年六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正式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支红军。

诗书含谷 | 《长征》节选之:绚丽之梦(一)

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南瓜常常是红军的饭。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的所有官兵们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红军因为武器简陋打仗时格外勇敢凶猛,这使红军的伤亡率很高,在这支队伍里可以看见许多二十岁不到便少了一条胳膊的少年,但令人惊异的是,纵然如此,他们依旧个个精神饱满斗志高昂。

诗书含谷 | 《长征》节选之:绚丽之梦(一)

评论:

王树增,男,中国军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少将军衔,国家一级作家,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在这部《长征》中,作者注重对生动情节的描述,注重对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临摹和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的渲染。还特别讲究挖掘与披露众多生动细节以及珍贵历史资料。此文为《长征》节选,之后将会持续连载发布。

好了,今天的诗书含谷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