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文 | 檸橙媽媽

要問現在的父母怎麼養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回答:小時候要精心照顧,讓孩子吃好喝好,長大後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

這些父母把這樣養育孩子看成天經地義的,他們也許不知道這種養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我們有時也沒感覺到他們有多大問題,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隨波逐流就可以了。

但是這些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確實存在問題,如何幫他們找出問題所在呢?還是讓我們先了解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吧!這是早年美國圍繞育兒方式進行的心理學實驗,實驗結論讓人們感到震驚,也希望能用它來剖析現在一些父母在育兒方面的問題。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實驗證明了母愛是什麼,孩子需要的真愛是什麼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社會推崇的育兒理念是"碗櫃理論"。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依戀父母,是因為父母能夠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需求,讓孩子吃穿不愁,能夠活下來並長大。

行為心理學家華生更強調,父母只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可以讓孩子獲得愛的滿足。媽媽和孩子不要太親密,在孩子哭的時候,媽媽不要立刻抱孩子,以免孩子過分地依戀母親,難以走向獨立。

但美國心理學家哈洛卻獨樹一幟地提出了質疑,指出孩子愛的不是食物,而是對媽媽感情的依戀和身體上的接觸。為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也就是60年前,哈洛選用和人類基因相似度接近94%的恆河猴,做了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也叫"母愛剝奪實驗"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哈洛的實驗對象是一群剛走出孃胎的幼猴,並把它們和它們的媽媽隔離了。哈洛接著給它們弄來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材質是鐵絲的,上面掛著裝滿奶的瓶子,另一個材質是柔軟的絨布。

剛開始,幼猴們非常焦躁和恐懼,不住地尖叫著,有的大小便失禁。幾天後,感覺到媽媽不會回來的幼猴,開始把目光投向假媽媽。

按照"碗櫃理論",幼猴們肯定圍繞到那個掛奶瓶的"鐵絲媽媽"身邊,但事實是幼猴們都擁到了"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餓得實在不行時,幼猴們才到"鐵絲媽媽"那裡去喝奶,但喝完奶再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哈洛的實驗結果證明,幼猴最需要和媽媽的身體接觸,遠遠超越對吃奶的渴望。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哈洛繼續實驗,他給"絨布媽媽"安上了小車燈眼和模擬臉,但遭到幼猴們的排斥。在去掉這些偽裝後,幼猴們才重新奔向"絨布媽媽"。

由此可見,幼猴們更喜歡第一印象的"絨布媽媽",絕不輕易變心。

而後,當哈洛有意識地在"絨布媽媽"身上安裝傷害裝置,讓幼猴們不斷受傷後,幼猴們對"絨布媽媽"還是無怨無悔、不離不棄。

由此,哈洛得出階段性結論:幼猴會們愛上了"絨布媽媽",與它們對真正媽媽的愛沒有差別。

但接下來的發展打臉哈洛,這些與"絨布媽媽"相伴的幼猴逐漸長大後,非常不合群,自閉還自殘,也不會遊戲和交配,因為不會動的"絨布媽媽"教不了它們這些技能。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哈洛進一步強制其中的母猴懷孕做母親,但這些母猴大部分對孩子冷酷無情,還有虐待和咬死孩子的情況。

最後的結論是,沒有得到過真正母愛的孩子,在將來也不會成為合格的母親,孩子早期對母親的依戀至關重要,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乃至一生。

反其道而行之的"巨嬰"式育兒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影響了幾代人的育兒觀念。但讓人遺憾的是,現在還有很多父母與其反其道而行之,培養出了一些不懂得愛、極度自私、不會生活的"巨嬰"孩子。

如我們看到的長大後還"啃老"的孩子,上大學還需母親前去伺候的孩子,以及那位恩將仇報,殺害自己母親的大學生。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 因為這些孩子是物質養大的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孩子還大都是獨生子,所以嬌慣成為必然。這樣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凡事都由父母代勞,他們成為享受的一代。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還自私自利,眼裡沒他人,習慣於被別人照顧,自己的需求必須得到滿足,更別說承擔什麼責任了。

在南京一個小區,親生父子大打出手,母親無奈報警求助。父親王先生說,兒子留學花了幾百萬,回國後卻沒找到工作,一直啃老。

王先生為了給兒子一點教訓,賣了兒子的車。不成想,兒子惱羞成怒,把父親的車砸了。王先生一起之下去兒子家砸東西,兒子就和父親動起手來,還揚言砸掉父母家,砍死父親。

當初父母的一再退讓和縱容,把兒子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 因為這些孩子為學習活著

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還因為上學和就業的壓力,很多孩子自小就揹負著學習的壓力。父母盡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對孩子的要求就是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

這些孩子的生活都是圍著學習轉,從學校到補習班,從白天到黑夜。他們哪有時間去愛和幫助別人,去和人交往,友好地相處。於是,他們的頭腦裡就只有學習這一根弦,是不健全的。

當年有名的神通魏永康,8歲上重點中學,13歲考上了重點本科,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研究生,可謂人生開掛,無人能比。但是到20歲卻被學校勸退,原因是他生活不能自理。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在他該學習自理能力的時候,媽媽卻讓他學習,錯過了學習動手能力的最好時光,雖然學習上曾經風光無限,最後卻輸在媽媽的過度照顧上。

  • 因為這些孩子缺乏生活的本領

有很多孩子的生活都被父母安排好了,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想法也會被父母強壓下來。父母希望打造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孩子,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上什麼興趣班,將來考什麼學校,找什麼工作,都要按照父母的意願來。

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不允許孩子犯任何錯誤,不允許孩子表現得不優秀。要掌握孩子所有的行蹤,去哪裡都要彙報,跟誰交朋友都要先過父母這一關,孩子無意是父母的一個衍生品,而不是自己。孩子只學會了做所謂的完美孩子,而並沒有生活的真正本領。

吳謝宇,考上北京大學,情商很高,很合群,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孩子。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一個弒母兇手。據報道稱母親對他管理很嚴格,凡事要求完美,不允許他發脾氣,不允許他違背確定的方向,連交什麼朋友都要受到限制。20多年一直隱忍,成為一個心理扭曲的人。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武志紅說,越控制越失序。過於控制的父母,不是讓孩子無能的“巨嬰”就是讓孩子叛逆的“魔鬼”。

給育兒注入更多的內涵

與"恆河猴實驗"相比,這些孩子的父母給孩子的愛更多是物質的,只為了滿足孩子生長和學習的需要。對於孩子的全面教育和培養,這些孩子的父母做得遠遠不夠,急需糾正。

  • 讓孩子體驗真正的愛

孩子三歲前是建立依戀關係的關鍵期,媽媽可以多陪伴孩子,用撫摸和擁抱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要及時安撫孩子,讓孩子充分體會到母親的愛和溫暖。

在孩子三歲後逐漸懂事了,父母不要再嬌慣孩子,要讓孩子學會做人做事的規矩,學會愛與分享,學會大公無私和樂於助人,一步步學會自己做事,走向獨立。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 讓孩子不單純地陷於學習

儘管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但同時要注重對孩子思想品質的培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孩子全面發展,樂觀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困難。

有的家長條件好,培養孩子心切,孩子上小學就想送到貴族學校住校,在此建議別送這麼早,否則孩子只一味學習,缺乏父母的教導和關愛,容易形成孤單的性格。

  • 讓孩子學會生活的本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生活的本領只能靠父母來教,捨不得讓孩子幹活,就是剝奪了孩子鍛鍊自己的機會。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學會自理,讓孩子能夠從自己吃飯、洗臉、刷牙、穿衣服、穿鞋開始,逐漸學會做家務,為家裡做事,分擔家庭責任。

父母還要教孩子社交,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孩子如何處理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問題等等。此外,父母少一些控制,讓孩子做自己。大膽讓孩子做事,放手讓孩子鍛鍊,多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父母引導越多,孩子就越成熟。

看了60年前“恆河猴”的心理學實驗,才明白“巨嬰”都是怎麼來的

回首"恆河猴實驗",實際證明的是育兒的規律。無論東西方的父母,都不能違背規律養育孩子。如果明白了什麼地方違背了規律,那就要及時糾偏。

同時,養育孩子也是個長期工程,做父母的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全面規劃孩子的發展,耐心細緻地給孩子應有的愛和教導,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您知道"恆河猴實驗"嗎,您是如何養育孩子的,是否有違背規律的事?歡迎您參加到話題討論中。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