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一)

對於民國時代「疑古派」的「旗手」人物——顧頡剛先生,我經常在網上看到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一種觀點認為:

顧頡剛的「疑古」矯枉過正,「東周以前無信史」「夏商皆偽史」的論斷,已經被今天考古發現啪啪打臉,幾乎成了一個笑話,在他們眼中,顧頡剛的「疑古」幾乎成了數祖忘典的代名詞。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顧頡剛(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

顧頡剛先生「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可謂真知灼見,他根本沒有懷疑過商朝的存在,這完全是豎立一個不存在的「稻草人」進行攻擊。

最常見到的一種說法是:顧頡剛及其「古史辯派」是在新文化運動以後興起的,而眾所周知,早在清末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就發現了甲骨文,民國時代的顧頡剛根本沒有機會「疑古」。

比如:我昨天在某問答網站也看到了這種說法: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這個問題我曾經和一個朋友也討論過,他也是這個觀點:面對甲骨文這樣的鐵證,顧頡剛怎麼會傻到說「東周以前無信史」呢?小學生也不會犯這個錯誤呀!

甲骨文是在1898年就被發現,但顧頡剛真的說過「東周以前無信史」,但是,我認為以上兩種觀點,都存在誤區和偏頗:

  • 抨擊顧頡剛的觀點,其實對「古史辯派」的「疑古」的理解有偏差,顧頡剛的「疑古」並不是說夏商兩朝完全不存在,而是要對史料進行甄別,去偽存真,不能因為早年說過幾句過頭話,就否定顧頡剛先生的史學貢獻。
  • 為顧頡剛辯護的觀點,認為甲骨文出土在前,「古史辯派」形成在後,所以顧頡剛不會懷疑商代歷史,這就是一種典型「以今度古」,對甲骨學發展進程不是很熟悉。

下面就基於文獻的白紙黑字,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二)

眾所周知,東周以前(或者說公元841年以前)的中國歷史:年表缺失,史料缺乏也非一手,歷史文獻流傳過程中會發生訛誤、散佚,導致很多材料牴牾,也存在著傳說和歷史相混雜的問題。

所以,顧頡剛先生的「疑古」大致就是說:記載上古歷史的史料,不能盲目的全盤相信,而是要加以審查、辨別,然後再相信,從而構建真實的上古史,非常類似於刑法上的「疑罪從無」。

用胡適先生的話來說:

懷疑的目的是得其「真」,疑錯了也不要緊,寧可疑而錯,不可信而錯,寧疑古而失之, 不可信古而失之。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這是完全沒問題的,「信則傳信,疑則傳疑」一種都是中國史學一貫的優良傳統。

但是,在當時「打倒孔家店」大思潮下,再加上顧頡剛主要是審查文獻,他對金石、考古不是很瞭解,對「二重證據法」運用得不夠,在頭腦一發熱的情況下,確實說過了一些過頭話。

「東周以前無信史」就屬於過頭話之一,

其實,「東周以前無信史」之論,最早出自提倡「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胡適。

在1918年成書《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胡適曾說「東周以前的古史值得懷疑」,儒家經典《尚書》、《易經》沒有史料價值、《詩經》有少許史料價值。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注1

在1921 年7 月31 日的講演《研究國故的方法》中,他說:「東周以前的歷史,沒有一字是可信的」。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注2,

我們知道,顧頡剛最初可以說是胡適的「門下走狗」,他的「疑古」學術思想來源就是胡適。顧頡剛最早對「三皇五帝」體系發難,就是得到了胡適的認可,這讓他信心大增。

1920年,顧頡剛給胡適的信中寫道「四千年曆史藏汙納垢.....跌到兩千年,則是一大改造」,這也是就是說,他已經開始認為夏商曆史不可靠。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注3】

1921年,在給好友王伯祥的信中他明確提出「東周以上無史」,「三皇五帝到夏、商都是偽書的結晶」: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注4

1922-1923年,他的「上古史層累說」開始形成,後來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明確的闡述為三點,如下圖。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上古史層累說」也是顧頡剛先生的主要學術貢獻。


(三)

所以,大致可以說,「東周以前無信史」的論調,濫觴起源於胡適,顧頡剛發揚光大,大約形成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

這個時候甲骨文出土二十多年,他兩為什麼還要這樣說?????

很簡單,當時又不是今天互聯網時代,胡適、顧頡剛對甲骨學的研究進展並不知道,或者說強烈的「先入之見」,讓他們不怎麼關注這些信息。

1922年,胡適才開始注意到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他在北大的《國學季刊》的《發刊宣言》一文中說:

最近三十年來, 甲骨文字的發現, 竟使殷商一代的歷史有了地底下的證據, 並且給文字學添了無數的最古材料。【注5】

到了1928年,胡適在《治學的材料與方法》一文中,注意到了純粹文獻考據的一些弊端,他認為「故紙堆翻跟斗」沒有出路,需要吸取實驗科學的治學方法,同時他指出:

河南發現龜甲獸骨,把古代殷商民族的歷史建立在實物的基礎上。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注6】

1926年,顧頡剛在《古史辯》的《自序》中回憶:他初次讀到羅振玉和王國維的研究成果以後,非常震撼,自己竟然不知道這些。顧頡剛都坦言,羅、王二人的書太貴,他買不起。

同時,他進行了一些反省,覺得自己學問基礎差,不瞭解考古學,但同時認為羅、王在「辨偽」方面稍差人意: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注7

顧頡剛、胡適的「東周以上無史」,是在不瞭解甲骨學研究進展情況下,說的一兩句過頭話,後來有所修正。


(三)

今天我們總會「以今度古」,由此產生一個誤區:1898年發現甲骨文,這之後,全天下人馬上都知道這些龜甲是殷商遺物和文字。

1898年,是安陽小屯村的農民發現甲骨文,但是注意:這是後來推測,從民間走訪來看,安陽當地人發現卜骨可能更早。

1899年,古董商將這些龜甲賣給了一些給王懿榮(在中藥材龍骨上發現甲骨文是訛傳)。

在清末,全中國能認得甲骨文,並判斷為殷商文字的學者,我估計不超過十個人,如:王懿榮、孫詒讓、吳大澂、陳介祺、羅振玉等造詣很深的金石學家。

在北京當官的王懿榮,能發現甲骨文就屬於小概率事件,其次,王懿榮只是猜測是殷商文字,而且也不知道出土地。

我們知道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一年後,也即1900年的庚子之變,他就自殺殉國。

王懿榮又沒有出書,當時又沒有學術期刊,又沒有像今天一樣無孔不入的新聞媒體,除了王懿榮的幾個好朋友,誰都不知道王懿榮收藏了甲骨,以及這些龜甲的意義。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王懿榮

後來,因為經濟壓力,王懿榮的兒子將他爹收藏的甲骨賣給劉鶚,劉鶚集結出版了《鐵雲藏龜》,這是甲骨文著錄著作的首次出版。

但當時這本書用的柯羅影印版技術,售價非常昂貴,除了對金石學有興趣的有錢學者,會有幾個人買??

1909-1910年,最早研究甲骨文的羅振玉,經過研究、走訪,他才確鑿無疑的搞清楚:

  • 甲骨文出土自安陽小屯。
  • 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筆文字。

即便這時候,也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這件事,另外幾億人一無所知。當時,1893年出生的顧頡剛只有十七歲,1891年出生胡適只有十九歲,準備出國留學。

王國維運用「二重證據法」的典範之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在1917-1919年發表。

1925年,王國維以「釋古」為前提的《古史新證》課在清華國學院開講。

1927年,中央研究院開始在安陽小屯進行考古發掘,從考古上確鑿無疑的證明了甲骨文出土地。之後進行一共十幾次,一直到1937抗戰之前年終止。

甲骨學大事記如下表:

趣味考證:東周以前無信史——顧頡剛懷疑過商代歷史真實性嗎?

引自:注8

綜上所述,1898年只是大字不識一個的安陽農民發現了一些「破骨頭」,直到1910年,羅振玉才算毫無疑問的認識到這些骨頭的價值和出土地,但仍然只有少數幾個學者知道。

因此,顧頡剛和胡適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才開始注意到甲骨學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正常的。

「東周以前無信史」,「五千年曆史可以砍到兩千年」等等言論,正是顧頡剛在不瞭解甲骨學成果情況下,說的一些過頭話,顧頡剛後來有所修正、反省。

胡適後來更是與顧頡剛分道揚,對於東周以前的歷史,他傾向於「釋古」。

所以,一個學者思想並不是一成不變,再說,誰還沒有一箇中二時期?

不過,顧頡剛先生的「疑古辨史」的主要成果——「上古史層累構造說」,總的來說是非常天才的洞見,至今熠熠生輝。

---------------------

參考文獻

  1. 胡適(1918),中國哲學史大剛,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6-17
  2. 胡適(1921),維基文庫·研究國故的方法,form: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7%A0%94%E7%A9%B6%E5%9B%BD%E6%95%85%E7%9A%84%E6%96%B9%E6%B3%95
  3. 顧頡剛(1920),告擬作《偽書考》跋文書,古史辨:第一冊,頁12-13
  4. 顧頡剛(1921).,自述整理中國歷史意見書,古史辨:第一冊,頁35
  5. 胡適(1922):《發刊宣言》, 《國學季刊》第1 卷第1 號, 1923 年1 月, 頁3
  6. 胡適(1928),治學的材料與方法,from:http://www.cnthinkers.com/thinkerweb/literature/26340
  7. 顧頡剛(1926),自序,古史辨:第一冊,頁50
  8. 陳夢家(2001),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頁6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