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中國數字地球發展20年 強力支撐“數字中國”建設

郭華東院士主持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開幕式。 孫自法 攝

郭華東院士主持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開幕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1999年中國科學院聯合19個部委以及中外相關機構在北京發起召開第一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至今,中國數字地球已走過20年發展歷程。20年來,中國數字地球蓬勃發展,對“數字中國”和“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發揮出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由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和中國科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18日至20日在北京舉行,親歷中國數字地球20年發展的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首屆中國數字地球大會主席郭華東院士表示,20年來,數字地球理論與技術在全球引起廣泛重視並取得長足進展,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他說,數字地球是地球科學、空間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高度融合的交叉領域,數字地球和地球大數據是定量化研究地球、深度認識地球、科學分析地球的先進工具。大數據浪潮的演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的不斷湧現,正在促進數字地球和地球大數據深入發展。

2019年是國際數字地球會議20週年。回顧20年,在中國科學家的引領下,國際數字地球學會為數字地球全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已在12個國家召開18屆國際數字地球會議和數字地球峰會。《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已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發佈的國家報告,地球大數據支撐的“一帶一路”研究已形成“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同時,數字地球和地球大數據聚焦數字中國創新發展,推進數字經濟轉型,對“數字中國”和“美麗中國”等國家戰略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郭華東介紹,中國於2006年成立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會設立數字減災、數字遺產、數字山地、數字農業、成像光譜對地觀測、微波對地觀測、激光雷達、虛擬地理環境、空間信息產業化9個專業委員會,成為中國數字地球領域的重要學術平臺。

中科院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始建於2009年,實驗室以發展數字地球科學與平臺為核心,探索對地觀測前沿理論與技術、地球大數據和空間密集型科學、多元數據集成與信息虛擬仿真,以及數字地球在全球和區域環境與資源等領域的應用基礎性問題,構建網絡化運行的全球環境資源空間信息系統,現已成為引領國際數字地球科技發展、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和巨大發展潛力的科技機構和人才培養基地。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2018年立項,已彙集中科院及中外眾多單位優勢資源,構建了包含資源、環境、生物、生態等多領域的海量數據存儲和大數據雲服務平臺,開展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安全、三維信息海洋和時空三極環境等全方面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2019年1月,中科院正式發佈地球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以共享方式為全球用戶提供系統、多元、動態、連續並具有全球唯一標識規範化的地球大數據,通過建立數據、計算與服務為一體的數據共享系統,推動形成地球科學數據共享新模式。

展望未來發展,郭華東表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數字地球研究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理解和推廣數字地球概念提供新的機遇和挑戰。基於大數據平臺支撐的、具有深度挖掘與交叉分析能力的數字地球科學平臺,將實現對地球現狀與演變的綜合分析及其未來發展的系統模擬與預測,是“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的核心應用平臺和最終展示系統,也是科學信息輔助政府決策、支持科學發現、服務社會公眾的基礎平臺。(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