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如何邁向“萬億級”

新華財經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陳健、袁秋嶽)1959年,在成都國營紅光電子管廠,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誕生。不久前,川投集團全資子公司川投信息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與成都宏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宣告川投信產控股宏明電子,這是四川省國資國企加速佈局電子信息產業版圖的重要一步。

如今,人們早已告別了黑白屏,用上了液晶屏、摺疊屏,甚至看上了“無屏”電視。四川正是在“第一隻黑白顯像管”的基礎上,聚集起英特爾、德州儀器、京東方等大批知名企業,逐漸發展起如今邁向“萬億級”的電子信息產業,世界一半的筆記本電腦芯片在四川封裝測試。

規模邁向“萬億級”大關

成都東郊一片蘇式紅磚廠房,記錄著當年紅光廠的紅火,這被視為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的濫觴。“第一隻黑白顯像管誕生的時候,我們才剛剛建廠,一邊抓基建,一邊抓科研創新。”曾擔任紅光電子管廠工會主席的雷代華回憶起那段艱苦創業的歲月,仍激動不已。

紅光廠、宏明電子、長虹、電子科技大學……從上世紀50年代起,四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電子工業、科研體系,築牢瞭如今電子信息產業邁向“萬億級”的基礎。

四川省國資委負責人表示,宏明電子是國家“一五”時期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也是我國領先的大型電子元器件綜合性研發生產企業。四川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以川投集團為代表的國企全力佈局,一批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成都市極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鍾波從電子科技大學畢業10年後,回到成都創業。如今,在成都高新區一片造型時尚的寫字樓裡,極米無屏電視在這裡研製。從紅磚樓到寫字樓,電子信息產業的“外設”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不變的“內核”是科研創新。

“我們每年在研發上投入大量經費,不斷地開發新技術,給用戶帶來許多新穎且實用的功能體驗。”鍾波說。

走進位於成都雙流西航港經濟開發區的成都海威華芯科技有限公司,上百位研發人員正熟練地操作軟件,靜靜地進行著芯片研發。與之相比,距離海威華芯幾分鐘車程的地方,我國首條以金屬氧化物為核心、面向8K以上超高分辨率電視市場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中電熊貓8.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則在身穿白色、淺藍色連體工作服工人不斷操作下,熱火朝天地生產著。像這樣的研發、生產場景,在四川的電子信息產業相關園區裡隨處可見。

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川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5”是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是數字經濟。

四川省經信廳廳長陳新有說:“我們的‘5+1’產業都是有基礎、有優勢、有支撐的,其中,電子信息產業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元’大關的產業。”

四川堅持以“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強配套”的發展思路,以電子信息重大項目為突破,依託國家級“芯火”雙創基地,中移(成都)產業研究院,超高清視頻(四川)製作技術協同中心等打造一系列產業生態圈,實現產業的鏈式聚集和聯動發展,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集聚區,目前已形成涵蓋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與數字視聽、終端製造環節、軟件研發、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較為完備電子信息產業鏈體系。其中軍事電子裝備整體實力居全國第1位,網絡信息安全產業規模居全國第2位,大數據應用指數居全國第4位,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居全國第5位,大數據發展綜合排名全國第6位,全球第二條、國內第一條AMOLED生產線在成都京東方量產,世界一半的筆記本電腦芯片在四川封裝測試,全球50%的蘋果平板電腦在四川生產,微型計算機年產量超過全國的五分之一。四川是五大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之一,已成為中國第三大遊戲產品研發和運營中心。成都市獲“中國軟件名城”稱號,正在創建“世界軟件名城”,綿陽市正在創建“中國新興軟件名城”。四川省經信廳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58億元,居中西部第一。今年1-8月,四川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增長12.7%。

10月20日四川正式被確定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試驗區享有先行先試的“特權”,催生一批新場景、新業態,將為四川數字經濟乃至整個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市場和人才優勢助產業突破

記者從四川省經信廳瞭解到,四川正著重瞄準“一芯一屏”,即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實現重點突破。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人才、市場兩大優勢是四川的底氣。

四川有電子類專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的電子科技大學。同時,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一批在電子信息領域實力很強的高校,也在源源不斷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並且為企業提供人才支撐。四川還擁有中國電科9所、10所、29所、30所,中科院成都光電所、成都計算機應用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計算機研究所,總參57所、中航611所,兵裝58所,兵器209所、航天七院等以電子信息領域為主要研發方向的院所。全省擁有與雲計算、大數據產業上中下產業鏈相關的120餘個研究所、企業技術中心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國電科10所航天外測、北斗授時,29所衛星載荷、星間鏈路,30所密碼算法、安全防護全國領先。

聯積電子是四川今年上半年新增的72家臺企之一,目前正在自貢市建廠,預計年底電子墨水屏項目將投產。“像我們平常用的Kindle閱讀器,還有商場裡的電子標籤,都用的是電子墨水屏。”四川聯積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家祿說,四川輻射的市場非常大,最先要面向的市場是西南各大賣場的電子標籤,未來可以佈局全國。

電子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產學研辦公室主任袁俊榆說,高校與企業一是共建聯合科研平臺,開展技術研發;二是聯合承擔科技項目,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三是共同引進和培育產業界的高端人才;四是進行研發人才的定製化培養和工程師繼續教育。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桑楠說,電子科技大學和四川長虹開展產學研合作,高校和企業深入交流,明確了產學研合作的方向。桑楠教授的團隊為長虹設計了一款在數字電視上運行起來效果非常好的瀏覽器,得到了廣泛應用。

憑藉市場、人才等優勢,四川“一芯一屏”實現了產品、規模的快速發展。以新型顯示為例,目前,四川已建成以中電熊貓8.6代線為代表的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線,以及成都京東方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正在建設信利(仁壽)5代和綿陽惠科8.6代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線,以及綿陽京東方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逐漸形成以成都、眉山、綿陽為基地的新型顯示產業集群。

同時,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能安心搞科研、謀發展。信利(仁壽)高端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魏趙奕說,自2017年12月開工建設以來,廠房和生產線建設進展非常順利,這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優質服務。

加大投入瞄準“自主可控”

在瞄準“自主可控”的產業發展趨勢下,四川“國產操作系統+國產CPU”替代路徑明確,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企業成長空間巨大。華為鯤鵬生態基地落地成都,將助力四川打造全國一流的數字經濟先進核心技術生態高地。

然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並非沒有困難和短板。成都一家企業擁有目前國內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產線,其產品在我國手機、移動通信基站、物聯網等電子信息領域中廣泛使用。但是,這個公司生產線設備零部件約50%從美國進口,基礎材料從美國進口份額也達到了三分之一。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公司的設備零部件、原材料進口受到影響。

而另一家生產通信芯片的四川企業,供貨商在貿易摩擦中處於“觀望”狀態,進口元器件的交貨時間從十五週延長至半年以上。

實現“自主可控”,是國內不少企業和職能部門努力的方向。“我們必須堅持這麼做,如果不是自主可控的產品,我們的產業可能會‘被癱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30所副所長祝世雄說,我們要全面掌握核心技術,包括關鍵零部件,實現從軟硬件到雲端的自主研發、生產、升級、維護等全程可控。

研發投入是反映創新的核心指標。根據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省科技廳聯合發佈的統計數據,2018年四川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737.1億元,比上年增加99.2億元,首次突破700億元大關,增長15.6%。

“四川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得益於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一系列鼓勵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四川省統計局社科處處長李力說,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例,2018年享受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政策的企業數為626家,減免稅15.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1%和30.4%。

成都申威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生產的申威處理器,瞄準的目標就是自主可控。公司副總經理霍旭東說,目前基於申威處理器的電腦終端整機產品,可滿足日常輕量級的辦公需求;今年5月,申威處理器作為國產處理器,首次進入中央國家機關採購目錄。

祝世雄說,在2013年以前,國產芯片的市場份額只佔10%,結構嚴重失衡。經過近年來的努力,目前自主可控產品已初具規模,一批自主可控產品已在示範項目中成功應用。(完)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