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一口好牙,兩面針。”這句風靡上個世紀90年代的廣告語,如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只剩下了回憶。

市面上現在已經很少見到兩面針牙膏的影子,也就酒店賓館的一次性用品還能尋覓到它。

據統計,2018年兩面針共計賣出超12億支牙膏,其中酒店牙膏約11.7億支,佔比98%左右。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這隻昔日的“牙膏第一股”, 2006年至2018年,連續13年扣非淨利潤為負值。今年前三季度,兩面針釦非淨利潤虧損達4343萬元,市場份額亦已從巔峰的前三下跌到目前的不足1%。

留給兩面針的機會真的不多了。2019年5月,後來居上的雲南白藥牙膏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0.1%,在國內品牌中排名第一。

牙膏主業不振,多元化佈局也遇到了阻力,近日兩面針“斷臂求生”,打算11.74億元出售紙品以及房地產業務資產,聚焦主業。

都說浪子回頭金不換,面對牙膏市場的激烈競爭,為什麼近耄耋之年的國民品牌到了如此地步?多元化後掉頭自救能否讓公司徹底走出連續虧損十多年的泥潭呢?

兩面針終於回頭了,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11月15日晚,兩面針發佈公告稱,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持有的房開公司80%股權、紙品公司84.62%股權,以及房開公司、紙品公司和紙業公司債權。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這是繼11月12日晚,兩面針”發佈關於籌劃重大資產出售事項的進一步公告。

交易完成後,兩面針將不再持有房開公司、紙品公司股權,也不再享有對房開公司、紙品公司以及紙業公司的債權。

截至6月30日,兩面針持有紙品公司、紙業公司及房開公司債權賬面價值合計約11.7億元。

據悉,房開公司和紙品公司兩公司合計於2018年淨虧損4723.67萬元,2019年上半年未經審計淨虧損3024.36萬元。

兩面針選擇剝離這兩家子公司,顯然是為了卸包袱“止血”,因為兩面針自身情況不太樂觀。

2019年上半年,兩面針實現扣非淨利潤-2713.34萬元,同比下滑了59.61%,去年同期為-1699.93萬元。截至2018年,兩面針的扣非淨利潤已經連續虧損了13個年頭。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不是兩面針第一次出售旗下資產。

2017年6月,兩面針就曾發佈公告表示,以掛牌交易的方式轉讓所持有的鹽城捷康三氯蔗糖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康公司”)35%股權。

早期,兩面針手中持有中信證券、交通銀行等上市企業的股票和多家非上市企業的股權,在入不敷出的“旱年”隔一年就賣出一些,換回一些投資收益,以規避退市。

有分析調侃道,兩面針實際上是一家“以牙膏之名做投資”的公司。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不過,股票總有賣完的一天。如今兩面針終於浪子回頭,從多元化之路掉頭,斷臂求生轉主業,深耕細作謀自救了。

早些年,外資日化品牌的資本與營銷雙重衝擊來襲,作為“國內牙膏第一股”的兩面針為了穩定業績選擇了賓館旅遊細分市場,以及多元化之路,逐漸形成了日化、醫藥、紙業、房地產四大板塊。

如今一紙公告發出,兩面針就要剝離紙業、房地產兩大業務。

如果重大資產重組順利完成,兩面針的四個板塊就只剩下日化和醫藥。在出售房開及紙品兩大虧損子公司的股權後,兩面針的業績或將迎來一定改善。

作為國民品牌的兩面針牙膏,曾經也是家喻戶曉,在牙膏行業浸淫30多年,一度封王。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公開信息顯示,兩面針起源於1941年成立的亞洲梘廠等5家小型私營肥皂廠,1978年組建“柳州市牙膏廠”, 1980年研發製成第一支兩面針中藥牙膏,比雲南白藥牙膏早了20多年,迄今業亦有78年曆史,年近耄耋。

兩面針曾經是柳州人的驕傲,從1986年到2001年,兩面針牙膏連續15年產銷量排名國產品牌第一。

期間,中華、兩面針和黑妹三大國產品牌在中國牙膏市場占主導地位。

2001年,兩面針賣出牙膏4億支,連續15年銷量排名第一。

2002年兩面針牙膏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達到16.3%,佔據國產牙膏第一的位置。

在兩面針的風光背後,中國牙膏市場戰的烽煙早已被點燃。

90年代,外資日化品牌紛紛進駐。1992年,高露潔進入中國。1995年,另一牙膏巨頭佳潔士進入中國。國內的牙膏廠家如黑人、冷酸靈、雲南白藥等,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

在民族品牌相互廝殺的同時,外資品牌卻悄無聲息地佔據了國內牙膏市場近七成份額。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不過,兩面針真正的轉折點在2004年。時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上市就是一把雙刃劍,有了資本的加持,大踏步發展就沒了後顧之憂;同樣的,上市就有了羈絆,更多的是身不由己,頗有些放不開手腳,相信這也是華為、老乾媽堅持永遠不上市的最大理由吧。

顯然,兩面針未能抓住這一絕好的機會將牙膏產業做大做強。

上市恰是兩面針發展的分水嶺,公司確立了多元化的路子,試圖分散行業競爭可能帶來的風險。但,正是多元化,將公司拖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兩面針登陸資本市場後,不斷擴張公司的業務範圍,除了主營的日化板塊業務,先後又進軍醫藥、紙品和房地產開發領域。

當年,公司上市募集6.57億元資金,分散投入到了10個項目中,除了牙膏主業之外,還涉及紙尿褲、衛生棉、洗滌劑等業務。

不過,多元化發展戰略並沒能夠給公司帶來高收益。

相反,從2006年起,兩面針開始轉盈為虧,2006年至2018年,兩面針連續13年扣非後淨利潤均為負值。在職員工數從2011年的3579人,縮減到2018年的2391人。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到2008年,兩面針的市場佔有率僅為1.7%,已經不敵新興的雕牌和冷酸靈。到2016年,已經低於1%,存在感幾乎為零。

在主流的家用牙膏市場兩面針已喪失市場競爭力,公司轉而在大品牌看不中的“酒店牙膏”行業艱難求生,做起了幾分錢一個的生意。

兩面針在2018年年報中欣喜宣佈,公司在酒店牙膏市場的佔有率估計超過50%。

當年,公司賣出11.74億支酒店牙膏,收入8629.22萬元,單支牙膏的售價是7分錢。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可以看出,此前兩面針進入的紙品、房地產等陌生領域開始多元化,不但全線虧損,還牽制了其相當的精力和財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牙膏主業衰弱。

雖然扣非淨利潤年年都是負值,但兩面針業績總能扭虧,得益於中信證券。

早期,兩面針手中持有中信證券、交通銀行等上市企業的股票和多家非上市企業的股權,在入不敷出的“旱年”隔一年就賣出一些,換回一些投資收益,以規避退市。

不過,股票總有賣完的一天。2018年,兩面針出售中信證券股票645.91萬股,實現投資收益8776萬元左右。截至2018年底,公司手中僅持有中信證券865.98萬股。

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多元化佈局的老牌企業,卻淪落到靠出售資產維持“體面”的地步,往後,兩面針將何去何從呢?

兩面針的現狀是:牙膏主業已離開主流市場太久,要想再度佔領超市貨架已非易事;公司的醫藥業務沒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藥品銷售收入每年僅有億元左右,最近幾年止步不前。

該如何讓公司徹底走出連續虧損十多年的泥潭呢?

首先,壯士斷腕先把虧損業務都解決掉再說。

隨著兩面針把房地產公司和紙品公司都賣出去之後,兩面針將不再從事紙業及房地產業務,並通過出售資產回籠的部分資金,專注於發展日化、醫藥等核心優勢業務。

其次,做真正的情懷營銷。

近年來,隨著國牌的崛起,國潮成為了一種時尚。很多國產老品牌都藉此重換新機,像旺旺、安踏、回力等等,即將步入耄耋之年的兩面針擁有者巨大的優勢,只要兩面針認真研究牙膏情懷營銷的邏輯,構建起屬於自己的老品牌營銷戰,讓大家喚醒自己兒時的記憶。

第三,藉助營銷契機趕快加速研發。

產品是牙膏產業的根本,如今市場上流行的各種類型牙膏多數是由國際日化巨頭研發出來的,兩面針完全可以利用中華的中草藥優勢,打造屬於兩面針的高端牙膏產品,從而進一步向國際品牌爭奪市場佔有率。

斷臂求生!牙膏第一股最後的倔強,98%產品7分錢賣給酒店

在這個時代,企業的核心產品,而產品的核心是人,所以有些企業,哪怕在夕陽落山之後,也能東山再起。

因為他們有成功的經驗,有忠實的消費群體,他們也知道,在這個時代,所有東西,都值得被再做一遍!

希望兩面針能重拾國民品牌的信心,涅槃重生!

北京商報《剝離虧損資產 兩面針斷臂求生》、

野馬財經《8分錢一支牙膏,13年連續虧損,兩面針迷途終知返?》、

每日經濟新聞《昔日“國民牙膏”:98%銷往酒店 平均每支8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