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治黃,千年“害河”變“利河”

人民治黃,千年“害河”變“利河”

黃河安瀾,承載了中國民族千年的夢想。隨著沿黃兩岸,一座座水利工程的建成,黃河河南段已基本建成“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防洪抗旱減災能力逐步完善,黃河水也成為沿黃地區生產生活、工業和生態用水的重要來源。

人民治黄,千年“害河”变“利河”

圖為:人民勝利渠

“黃河寧,天下平。”由於改道頻繁,黃河災害一度被稱為“中華的憂患”。1952年,黃河下游第一座引黃灌溉工程──人民勝利渠在河南省建成通水,拉開了黃河造福下游兩岸人民的序幕。自此,“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歷史在中原大地上改寫。據瞭解,自人民勝利渠開灌以來累計引黃河水380多億立方米,灌區覆蓋了豫北新鄉、焦作、安陽等地11個縣(市、區)57個鄉鎮,累計實現社會效益400億元。“勝利渠現在還發揮著功能,像灌溉,補源城市生活用水和一部分工業用水等。”人民勝利渠渠首分局副局長李長來說。

人民治黄,千年“害河”变“利河”

圖為:小浪底大壩

每年的6月底前後,去小浪底觀看瀑布,是很多旅遊達人的必選項目。一年一度的調水調沙活動,氣勢雄偉,媲美錢塘潮。

作為中國治黃史上的豐碑,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面完工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跨世紀第二大水利工程。在不足一平方公里範圍內擁有縱橫交錯的108條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備了防洪、防凌、發電、排沙等多項功能。

人民治黄,千年“害河”变“利河”

圖為:萬里黃河第一壩 三門峽大壩

距離小浪底130公里的三門峽大壩,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在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以防洪為主,兼顧防凌、灌溉、減淤、供水、發電等任務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是黃河下游防洪減淤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防汛抗旱辦公室主任季利告訴記者,“大概有60億防洪庫容是可以用的,一般洪水小浪底使用,然後遇到特大洪水的時候,防千年一遇和萬年一遇洪水的時候,三門峽要幫小浪底一塊兒要使用的。防凌,遇到特大凌情的時候,下游需要35億的庫容,小浪底能提供20億,我們可以提供15億的防凌庫容。另外,三門峽30萬人的城市用水,也靠我們水庫來作用。”

人民治黄,千年“害河”变“利河”

圖為:三門峽大壩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河南黃河河務局供水局局長劉尊黎說,河南黃河河務局將不斷加強黃河流域保護,優化水資源配置和水工程調度,“利用黃河‘錯峰蓄水’,利用溼地’存水淨水‘,連網連庫‘循環用水’,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湖美的美麗家園,讓人民群眾從黃河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進一步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