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學會走出孤獨,你有可能會被孤獨殺死

如果不學會走出孤獨,你有可能會被孤獨殺死

——150歲老爺爺寫給年輕人的“孤獨”忠告
文/王琪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收到30000多條回覆,其中點贊數最高的一條是:“畢業離校的時候,遊戲裡掉了個好東西,扭頭炫耀的時候才發現整個寢室就剩下了自己,當時的感覺真像捱了一記悶拳啊。”

面對孤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有些人不喜歡孤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渾身難受,坐立不安,可是出去社交,和別人待在一起,又覺得尷尬、無聊、厭煩,於是大多數時候,只好不尷不尬、不情不願地孤獨著。

村上春樹說:“哪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想失望罷了。”

也有些人喜歡標榜孤獨,擺出一副獨孤求敗的姿態,以獲得一點優越感。他們嘴裡喊著“孤獨孤獨”,內心的潛臺詞卻是:“大家快來欣賞和膜拜我的孤獨吧!”

如果孤獨帶來的僅僅是上面所說的孤獨感也就罷了,事實上,它還有可能一不小心要了你的小命。

美劇《我是傳奇》裡有一句臺詞:“死亡並不可怕,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活得孤獨,和死得不被牽掛。”說的就是孤獨最極端的狀態——孤獨死

孤獨死,更像是一種“雙重死亡”。它把兩種可怕的力量重疊相加了起來。不僅孤獨地活著,還要帶著這份孤獨離開這個世界。

2015年11月,湖北省黃石市一名離休幹部被發現在家中死亡,此時距離他去世已經6年。這名男子生前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一直獨居。

在中國,像這樣死後很久才被發現“孤獨死”的案例,正在逐漸增加。

據統計,我國失獨老人已經超過百萬,每年增加失獨家庭7.6萬個,到2050年,臨終時身邊無子女的老人可能達到7900萬。3000萬以上的年輕男子也會逐漸衰老,多數將在無妻無子的空巢孤獨中終老。

這不是個恐怖故事,而是我們正在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因為丁克、失獨、喪偶,未婚率、離婚率的上升,個人主義思想的蔓延,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意識的淡漠,以及不斷增加的經濟壓力,“孤獨死”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孤獨,為何對人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呢?

早在100多年前,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就曾在《走出孤獨》書中指出:孤獨,是各種心理疾病和性格缺陷的溫床,孤獨的背後潛藏著人對世界的失望、疏遠、冷漠和敵意。

他認為,長期的孤獨,是一種人生的毒藥。長期的孤獨可能使人更容易患上各種身心疾病,比如抑鬱症、社交恐懼症。由於缺乏社會支持,無人理解和關心,當他們產生焦慮、抑鬱、恐懼等負性情緒時,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甚至有研究者發現,長期孤獨給身心健康帶來的傷害不亞於吸菸。孤獨可能導致自殺傾向和行為、敵意、攻擊行為和睡眠障礙等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很多研究表明,孤獨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包括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

根據2015年春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孤獨可能將一個住院病人死亡的可能性拔高26%,這一效應與肥胖症造成的健康影響相當。

更讓人無奈的是,在如今這個社交網絡的時代,

孤獨是會傳染的。現在有個流行詞,叫“網絡外向”,說的是很多人在網上聊得熱火朝天,在現實中見面卻沉默寡言,只能尬聊。這種線上活躍,線下落寞的生存狀態,就是孤獨,其背後就潛藏著對對真實世界的排斥,這是很多人沉迷於網絡虛擬世界的心理根源。當一群孤獨的人聚集在網絡上,這種缺少現實基礎和情感聯結的孤獨狀態就會在社交網絡中傳染開來。

那麼,孤獨者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現代人的孤獨真的無藥可救了嗎?

阿德勒認為,孤獨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並不意味著孤獨的人就一定缺乏社交能力。他們可能只是沒有,或不想把這種能力用出來。事實上,孤獨的人可能更擅長社交——他們更擅長“察言觀色”,更知道如何吸引他人,對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微妙的關係往往也看得更為清楚。這可能是因為孤獨的人會花更多的注意力在這些情緒的線索上,因為他們渴望找到人際間的聯結和歸屬感。——這無意間訓練了他們的人際解讀能力。

孤獨的人之所以孤獨,並不只是他們因為缺乏社交技能,而是因為缺乏社會感。所謂社會感,是指

關心他人,希望和他人建立一種和諧關係的社會感情。狹義地說,社會感就是愛的能力。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種愛的能力的發展。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的是溺愛或漠視,這種愛的能力就會嚴重受損。愛的能力受損的孩子,長大之後,會無法正常地和別人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無法與別人產生健康的情感聯結,哪怕是身處熱鬧的聚會,孤獨感也會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那麼,作為成年人,我們該如何對抗已經形成的孤獨感呢?阿德勒這位智慧老人給出了幾點頗為有效的方法:

1. 挑戰消極的自我看法

由於童年生活經歷的影響,很多長期孤獨者都對自我形成了一些負面看法,認為自己不被他人接納和喜愛,所以不願走出去和人接觸,嚴重的甚至會把曾經和他人的一舉一動都當作是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別人一聲咳嗽、一個眼神、一次心不在焉,他們都覺得是對自己的蔑視和貶低。停止這種胡思亂想,從更現實的視角去認識自己。

2. 找出自我挫敗的行為。

孤獨者有了消極的自我看法,在生活中遇到社交情景時可能產生自我挫敗行為。這是對人際交往的缺乏自信和掌控感時的替代行為,“既然我知道我不善社交,那我還是別和他打招呼了,避免尷尬”。有時候,我們就是因為害怕在人際相處中出現錯誤,所以不去行動。

3. 深化情感聯結

阿德勒提到,當我們有能力將對方不能承受的情緒情感,轉化為對方能夠承受的情緒情感,並反饋給對方的時候,我們和他人就產生了情感聯結。

比如,當一個人怒氣衝衝地向你走過來時,你溫和平靜地告訴他:“你看起來好像很生氣。”這樣命名對方的情緒,以一種我們熟悉的情緒詞彙去準確找到對方的感受,對方就更有可能識別它,從而控制它。這時候對方更有可能會告訴你:“是啊,我特別生氣,因為……”而不是直接衝到你面前跟你拍桌子。

在人際交往中培養自己的這種能力,有助於深化和他人的情感聯結。

事實上,面對孤獨,我們並沒有一種普適的解決公式。阿德勒也只是提出了一個總的原則,那就是

培養社會感。事實證明,這個原則真的很有效。

馬克·鮑爾萊恩曾說:“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而阿德勒會說,成熟的第一步,是先找到你身上那1%的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只有這樣,你才會享受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儘管那些事情對別人毫無意義,只對你自己意義重大。

沒錯,當你學會讓自己的存在對他人變得更有意義時,你會一點一點地擴大自己存在的意義,你的孤獨感也就隨之而消失了。這,就是阿德勒走出孤獨並的秘訣,也是給孤獨的現代人的真誠忠告。

如果不學會走出孤獨,你有可能會被孤獨殺死


記:走出孤獨,首先要分清哪些孤獨是不好的,哪些孤獨又是必需的。走不出孤獨的人往往是自己為自己做了設定,設定自己很喜歡孤獨,在孤獨當中非常享受。“既然我不善社交,那我還是別去了,避免尷尬”,就是這樣的不斷自我暗示,讓自己退回封閉的自己。其實可以中和一下,走出孤獨,並不是要讓自己變成交際花,而只是正常地去表達自己,讓自己存在的意義更加廣闊和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