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丨從“雙11”看新零售的進化之路

觀察丨從“雙11”看新零售的進化之路

2019年天貓雙11的全天成交額,最後定格在2684億元。

對已走到11個年頭的“雙11”而言,成交額數字本身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基於5億消費者、20萬個品牌和數百萬商家,重構“人、貨、場”,實現新零售,才是大家共同關注的重要話題。

一、 “雙11”電商行動之覆盤

如今的“雙11”,不僅早已成為中國網購的標誌性時刻,而且是中國消費者最盛大的購物狂歡節。

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參與,競爭程度甚至稱得上慘烈。一方面,京東與拼多多之間進行了百億補貼大戰和“互懟”大戲,另一方面,天貓則豪氣地提出 “將為消費者省下500億”。

“雙11”剛剛過去,伴隨著仍在瀰漫的硝煙,我們可以來稍微覆盤一下各大電商平臺的“雙11”行動。

1

天貓

天貓在“雙11”啟動大會上,提出 “將為消費者省下500億”以及“史上最大優惠”的口號,財大氣粗,穩定軍心。

“雙11”期間,20萬品牌的天貓官方旗艦店將集體推出史上最大折扣,花唄分期最高免息期數達到24期。

參與2019天貓“雙11”折扣的商品超過1000萬款,其中超過100萬款為首次發佈的新品。

2

京東

京東提出打造“1111全球好物節”,用專場會員日、超級單品日、超級秒殺日等多個時點,打造精彩紛呈的雙11購物季。

在超級單品日,迎來百萬件爆品直降,20個主題單品分會場,100款熱銷TOP1爆品,兩小時品類滾動促銷。

在超級秒殺日,主打“111款精品秒”,2000萬件海量庫存、36場精選品牌秒殺、40場精選品類秒殺,保證除了好價,還有好貨。


3

拼多多

拼多多提出“雙11”期間,還要在已成立的百億補貼工作組基礎上繼續“補貼狂加碼”。

在手機數碼、美妝、母嬰、食品、運動健康等多個品類上,挑選熱門商品在全網最低價基礎上直接打八折或者九折,和店鋪一起或由拼多多單獨補貼消費者。

各大電商平臺或略有側重,但幾乎都在同時採取“新品”和“補貼”兩大策略。所謂新品策略,通過孵化“新品類”、引入“新品牌”、首發“新商品”三種方式,挖掘消費新需求。所謂補貼策略,篩選出值得買的熱門商品,與商家合作,不但讓商品更便宜,而且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

二、 “雙11”的背後:中國消費市場特徵

天貓“雙11”成交額,從2009年的5200萬元到2019年的2684億元。之所以能夠持續超預期,歸根到底源於中國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


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的消費市場在全球的佔比從11年前的1/20上升到目前的五分之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這一數字已遠遠超越日本和德國的消費市場,僅次於美國的消費市場。

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消費市場中,消費行為和消費者結構持續改善。一方面,中高收入群體“人數”快速增長,意味著對產品品牌品質要求持續提升。另一方面,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快速增長,將推動產品銷售規模的持續增長。

中國目前的消費行為,同時存在大眾消費與品牌消費兩個特徵。在諸多消費品領域,既表現出排浪式的全品類增長,又展現為品牌、質量、格調主導的品牌消費。

在如此般的消費環境裡,電商無論採取新品策略還是補貼策略,都非常有效,因為這兩種策略都能與中國當前的消費市場特徵相呼應。

新品策略恰好呼應了中高收入群體的品牌消費特徵,伴隨中高收入群體“人數”的快速增長,新品策略當然也行之有效。


補貼策略恰好呼應了中低收入群體的大大眾消費特徵,伴隨中低收入群體“收入”的快速增長,補貼策略的效果也當然是極好的。

三、“雙11”與新零售

“雙11”這樣的“戰果”,不得不令人想起,才被正式提出三週年的“新零售”。

理解“新零售”,要從理解零售的本質開始。零售的本質是,通過某種交易結構或商業模式,讓消費者和商品之間產生連接,進而達成交易。為了把商品賣給消費者,或者讓消費者找到商品,就會形成一個具體的市場或場所。

參照阿里巴巴的話語體系,零售其實就是把最終付錢的“人”(消費者)和“貨”(商品)連接在一起的“場”。這個場,可能是場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個行為。這就是阿里巴巴提出的“人、貨、場”框架。

一方面,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快速發展,而另一方面,電商的流量紅利似乎趨於枯竭。面對正反兩方面的新趨勢,馬雲在2016年10月的雲棲大會上,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


什麼是新零售呢?就是通過移動互聯網,運用大數據、雲計算與人工智能等使能與場景應用技術,以消費者為中心,不斷優化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

實現新零售,需要對“人、貨、場”進行一系列重構。在任何一個消費場景,把會員變得可識別、可觸達、可分析。在供給側,貨變得泛內容化、快速反應、大規模定製。而有門店、導購和商圈組成的場,絕對不只是最後的交易環節,而是站在最前端觸達用戶、服務用戶最有效的媒體。

今年天貓“雙11”成交額達2684億元,再次創下新高。淘寶天貓的負責人表示,關鍵在於持續重構“人、貨、場”。

在“人”的方面,通過“將為消費者省下500億”以及“史上最大優惠”的行動,調動了廣大消費者的參與。

在“貨”的方面,天貓“雙11”平臺上,發佈了超過100萬款新品,有超過260個品牌當天銷售額超過一個億,包括李寧、波司登等國貨品牌。


在“場”的方面,構建預售選品、新品導購、直播、站外場等消費場景,最大限度帶動下沉市場的熱情,大力增加源頭好貨的供應,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商品。

今年第11次的天貓“雙11”,似乎是毫無懸念地再次創下新高,而其背後卻是,“人、貨、場”的持續重構,是新零售的成功。

四、向新零售轉型

新零售,這一令許多人產生過質疑,甚至被稱作電商安慰劑的新概念,在過去三年裡,迅速席捲線上平臺和線下業態。

以線下為主的傳統零售業,向新零售轉變,不可能表現為一蹴而就的快速升級,而必須進行全方位有步驟的穩步轉型。

向新零售的全方位轉型,不僅要推動思維和系統轉變,而且要進行能力和組織轉變。

1、思維轉變

全面貫徹互聯網思維,第一步就是要堅定實現業務全流程的在線化,進行理念與思維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2、系統轉變

傳統零售企業雖然構建了計算機互聯網,推出一系列產品和工具,包括網站、APP、小程序,但是,如何真正發揮出網絡效應與協同能力,必須依賴於系統性轉變。

3、能力轉變

基於新零售的運營能力可能不表現在直接賣貨上,而表現在更多方面,怎麼運營會員?怎麼製作內容並精準投放?怎麼基於數據化工具持續迭代?新零售必須建立在數據智能和自學習能力之上。

4、組織轉變

傳統零售往往基於渠道管理,渠道為王。然而在新零售環境下,未來將不再簡單地依賴於渠道運營,而是直接按照用戶和場景對品牌和品類進行區分。從全渠道運營到全用戶運營,必須進行“大中臺,小前臺”這樣的組織轉變。


令人眼花繚亂的新零售,不但造就了“雙11”這樣的全民購物大狂歡,而且不斷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吸引著眾人的眼球,刺激著消費者的神經,引發我們進行深刻學習和理性思考,時間也將會不斷帶來新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