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涉及廊坊34個村街


美麗鄉村在香河處處開花,全縣34個村街獲評省級“美麗鄉村”,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


恭喜!涉及廊坊34個村街

▲香河劉宋鎮萬畝荷塘一角。(攝影 / 郭煦)

每年的夏季,河北省香河縣劉宋鎮以慶功臺村為中心的萬畝藕荷基地就成為遊客賞荷休閒的最佳去處。這期間,來自京津的遊客數量最高達到50餘萬人次。

而在十幾年前,慶功臺村還是另外一幅景象:街道年久失修、泥濘不堪;周邊多是鹽鹼、沙荒地,莊稼沒收成……村民增收路子窄,是當地出了名的“困難村”。

自2016年起,香河縣以推進精品示範村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因地制宜,突出縣域特色,圍繞“四化四美”目標,安排資金5.5億元,實施環境治理、村莊綠化等12項專項行動,通過道路硬化、廁所改造、綠化工程、建設村文化牆、修建村街廣場等多種方式,高標準創建60個重點村,實現美麗村街連線成片,扮靚美麗香河。

現如今,水泥路通到了各家各戶,路燈照亮了每條街道,藕荷基地種植面積達到1.36萬畝,吸引了大量的京津遊客前來旅遊休閒,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增加。種植的大地紅、紅蓮等10餘個品種的藕荷產品還遠銷京津、東北、山西等地,帶動周邊百姓增收1000多萬元。

恭喜!涉及廊坊34個村街

5.5億打造美麗鄉村

“京畿明珠”美景富一方

香河縣地處華北平原北部,隸屬河北省廊坊市,四面與京津接壤,素有“京畿明珠”之美譽。荷花種植歷史悠久、荷蓮文化積澱深厚,香河的名字即來源於荷花。近幾年來,香河縣打造出了以中信國安第一城景區、劉宋鎮萬畝荷塘景區為核心的京津冀區域著名的賞荷目的地。

萬畝藕荷香,美景富一方,是香河縣把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發展鄉村文化,帶動鄉村致富的一個縮影。

依託特色項目發展鄉村旅遊。在距離“萬畝荷塘”10多里地的安頭屯樂農美聯生態農場,看到果樹上碩果累累,聞香而至的遊人紛紛走進生態農場,與農戶一起採摘,“幹農家事、吃農家飯、住農家屋、賞民俗風”。

每到夏天,在劉宋鎮慶功臺村萬畝荷塘景區的路邊已經停滿了掛著北京、天津牌照的汽車。時值初秋,走近香河縣

蔣辛屯鎮河北吳村,一排排青瓦白牆,一行行青翠的樹木,一條條硬化的平整道路,潮白河的寬闊水面似一條玉帶,自村西沿村而過,一幅“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麗鄉村圖景映入來客的眼簾。

類似河北吳村的村莊建設正在香河的各個村街悄然發生,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啟動以來,在充分執行上級政策的基礎上,香河縣充分整合潮白河、北運河與“荷花之鄉”等歷史文化元素,科學謀劃,整體佈局,在抓好20個省級重點村和48個縣級自主創建村基礎上,重點推進香河縣北運河農業生態觀光區以及蔣辛屯鎮、渠口鎮、劉宋鎮3個縣級示範片區建設,傾力打造融現代公共服務與鄉愁、鄉韻為一體的美麗鄉村和中心村社區,逐步推進“全域美化”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

香河縣按照美麗鄉村和中心村建設同步推進、雙輪驅動的原則,聘請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了《香河縣鄉村區域特色風貌規劃》,對保留村莊及中心村風貌控制分別進行了規劃設計,明確了整體風格,指明瞭總體方向;對交通沿線、濱河區域、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的景觀設計、小品設置、植物配置、圍牆美化等給出了控制原則和選取導向。香河縣財政安排5.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美麗鄉村建設,其中環境整治即“兩改一清一拆”專項支持資金標準是每村10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

同時,香河縣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機遇,著力構築環首都綠色高地,將生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大力支持農戶建造集遊園觀賞、休閒品嚐、農耕體驗、果蔬採摘等於一體的一條龍休閒度假場所。目前已經彙集了哈利農場、千年古葡萄莊園、荷香緣生態採摘園等多個現代農業設施項目和精品遊園。

香河縣還充分利用特色民俗文化助力旅遊業發展。蔣辛屯鎮民俗館,剛開放便迎來了首批前來參觀的京津遊客,犁頭、蓑衣、石磨、油燈、馬掌……這些已經漸漸消失在人們生活中的物品,通過展廳,再次展現在遊客面前,使其對鄉間農家物件有了深刻的認識。

像蔣辛屯鎮民俗館這樣的特色文化場所,在香河縣還有許多:鉗屯鎮的“傢俱博物館”,講述香河這個“傢俱之都”的過去,安平鎮農事陳列室……

目前,香河縣與北京市旅遊局協調對接後,又規劃出京冀兩日遊、津冀兩日遊、京津冀3日遊等3條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全力打造“運河驛站,荷香香河”旅遊文化品牌,逐步使鄉村旅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恭喜!涉及廊坊34個村街

生態助力鄉村旅遊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

香河縣依據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構建鄉村旅遊產業體系,由點連線、由線拓片,大力推進農村旅遊業發展,逐步使鄉村旅遊成為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目前,已成功推出了“中信國安第一城——運河花海——雙安路景觀帶——安頭屯中幡公園——萬畝荷塘”和“中信國安第一城——運河花海——香五路景觀帶——香椿營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村——情侶銀杏——萬畝荷塘”2條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精品線路,並積極與周邊京津兄弟縣市對接,吸引京津遊客來香河旅遊,打造“運河驛站、荷香香河”旅遊目的地,全力構建種類豐富、特色鮮明、服務規範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

走進香河縣安平鎮堡上村,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美麗如畫的村莊:村口一塊刻有村街標識的界石首先映入眼簾,一面面圖文並茂的道德文化牆點綴鄉村,引領風尚;一條條通村達戶的道路寬敞潔淨;一排排粉刷一新的農舍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長亭下,老人們悠閒地下著棋、聊著天,孩子們盡情地嬉戲、玩耍……

堡上村是一個與北京通州小屯村接壤的“偏遠村莊”,2017年跨入了“全國文明村”的先進行列,成為安平鎮乃至香河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一面旗幟。

村委會院內圖書室、文娛室、乒乓室、村民大舞臺一應俱全。文化廣場上,幾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帶著孩子正在健身器上鍛鍊身體;由嶄新的閱報欄、醒目的善行功德榜、繪有村名由來和移風易俗內容的文明櫥窗和宣傳展板等組成的文化長廊,將美麗宜居、文明和諧的安平畫卷定格於此,作為展現新時代新安平新形象的重要窗口,記錄安平經濟與社會的飛速發展,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堡上村南有一個農場,過去堡上村群眾多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這“老三樣”為主。為打破過去的傳統種植模式,該村黨支部書記沈庫曾多次組織黨員群眾代表到山東壽光等蔬菜大縣參觀學習,並引進當地的黃瓜、苦瓜、菠菜等優良品種,大大提高了產量,種植大戶年收入達30000元,極大調動了群眾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的積極性。

近年來,全村種植業結構有了大幅度調整,年均種植大棚蔬菜面積在200畝以上。同時,還重點培養了3名農業經紀人,村民不出村就能將大棚菜銷售到北京各大超市、批發市場。現在,堡上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

河北吳村地處京冀交界,潮白河、京杭運河交匯於此,與北京通州隔河相望。全村1680口人,大多數勞動力靠外出打工為生。“我當了10多年的書記,這幾年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吳村黨支部書記王春明表示,過去河北吳村髒水亂潑、垃圾亂倒,遇上陰雨天村裡泥濘難行。

談及美麗鄉村建設,王春明說他印象最深的是拆除違建。“這是涉及各家各戶切身利益的事情,可馬虎不得,否則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我們村幹部帶頭執行,給父老鄉親做出了樣子。”

“車在路中行,人在景中走”“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在香河縣驅車前行,蜿蜒的縣、鄉、村道將鄉村旅遊片區、產業園區、景區景點串聯起來,美出了新高度。“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的是公路,最美的景觀是公路,農民滿意度最高的是公路。”香河縣

蔣辛屯鎮王店子村村民王潔說。

河北吳村、王店子村適宜打造以“鄉愁•鄉韻”為主題的鄉村旅遊,經過前期充分調研和論證,逐步明晰了“堤內農家、河畔人家、京郊休閒農莊”的發展定位,明確了規劃先行、“裡”“面”兼顧、基礎優先、突出特色、打造亮點的原則,為村街今後發展明確了目標方向。

恭喜!涉及廊坊34個村街

美麗農村路

河北吳村道路寬敞,兩側綠樹成蔭。(攝影 / 郭煦)

打造“美麗農村路”

高端項目來落戶

記者在從倉頭村走到北吳村紫薇園的路上,看到平坦整潔的路面,兩邊鬱鬱蔥蔥的樹木讓人心情舒暢。每到紫薇花盛開的季節,許多人慕名而來,觀花賞景,流連忘返。

“我們把打造‘四好農村路’與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全域旅遊、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脫貧攻堅等相結合,著力建設‘暢、美、智、產、安’的特色農村公路。”香河縣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全縣農村公路達到594條,通車總里程近1000公里,路網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2.3公里,農路等級公路比例100%。

打造“美麗農村路”。堅持“幹線公路+農村公路”全覆蓋,香河縣財政投資4億多元、撬動社會資本5億多元,高標準打造了運河大道、雙安路、國安路等一批重點生態景觀廊道,總綠化面積達7000多畝,並形成了長20公里的環城綠化帶,全縣林木綠化率超過43%。高標準建設了香北線、香武線等一批“美麗農村路”。以路為紐帶,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呈現連線成片、整體推進的發展格局,形成了

蔣辛屯、安平等一批省級美麗鄉村示範片區。

現在,香河萬畝荷塘國家溼地公園、國華影視基地、第一城、傢俱城、鄉村民宿等景區景點已串聯成線、一體發展,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便是“產業農路”的快速發展。

近年來,香河縣還投入了近20億元實施“煤替代”,188個村街用上天然氣;累計植樹560餘萬株,全縣林木綠化率提高到了43.2%;潮白河、北運河水質一年比一年好……美麗鄉村在香河處處開花,全縣34個村街獲評省級“美麗鄉村”,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

生態優了,環境美了,越來越多的好項目落戶香河。香河縣縣長王文強介紹說,最近3年,全縣先後建設億元以上項目近百個,安川都林、瑞盛3D打印產業中心等一大批高端項目相繼落戶,縣域產業結構增“高”變“綠”。僅去年一年,香河就新增企業技術研發中心5家、高新技術企業2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11家。以優化整治農村人居環境為抓手補齊農村發展“短板”,香河縣堅持“先拆違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先院外後院內、先硬件後軟件”,把財力向鄉村傾斜,持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最近3年,全縣各級累計投向農村的資金達到了48.3億元,是此前3年總和的8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