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阿叔牽頭又出錢,4年修好3條水泥路,村裡用他的名字為村道命名

河源阿叔牽頭又出錢,4年修好3條水泥路,村裡用他的名字為村道命名

午後,年近七旬的梁火有走出家門,一邊散步一邊曬太陽。“阿梁叔,出來散步系麼?”村民親切地與他打招呼。梁火有在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算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大家每天進出的主村道,就是十幾年前梁火有牽頭捐資,幫助村裡修好的,村裡還有一條專門以他名字命名的“火有大道”。

1950年出生的梁火有,早年外出闖蕩,珠三角地區日新月異與家鄉發展舉步維艱形成的明顯對比,讓他深受感觸,立志捐出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幫村裡改善交通條件。幾年之間,梁火有多次牽頭捐資,為村裡修築主村道、田心學生路、“火有大道”等幾條硬底路,為村民發展脫貧創造便利條件,成為上村村踐行“共建共享”發展理念的第一人。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梁火有與他捐資修築的“火有大道”。

敢想敢做

多領域創業闖出一片天

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高中畢業的梁火有並不滿足於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於1979年離鄉外出,進入龍門公社(今龍門縣)工作。1987年,梁火有敢為人先,嘗試“種養結合”農業模式,率先種植5畝2000株龍眼樹,飼養450只母雞並設立孵化場。經過精心打理,龍眼樹順利掛果,孵化場每月產出雞苗15000多隻,隨著效益越來越好,梁火有很快便成了當地的“萬元戶”。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梁火有指著牆上的老照片,回憶當年村裡修路的場景。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90年代的深圳號稱“遍地都是機會”。敢想敢做的梁火有同樣不想放過,而且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很快就抓住機會。當時深圳市場上還沒有煤氣,每家每戶使用的都是煤球。梁火有盤下一個煤球廠,正當煤球廠生產逐漸走上正軌的時候,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降臨在他身上。1994年,連續的陰雨天氣讓整個市場上的煤炭原料變得極為緊缺,而此前不久,梁火有剛從湖南、江西等地大量採購煤炭原料。就這樣,梁火有的煤球廠產量從每天一兩千個飆升到一兩萬個,一直供不應求。

煤球廠可觀的盈利並沒有讓梁火有停下前進的腳步。在給客戶簽單、送貨的過程中,梁火有留意到各家工廠在包裝運輸的環節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尼龍紙。“這些尼龍紙來源於千家萬戶,能否將其回收加以利用,重新轉換製造成進入千家萬戶的產品?”帶著這樣的思考,梁火有開始第三次跨領域創業,開辦塑膠再生有限公司。通過回收尼龍紙,進行分解再加工,製成膠粒半成品,成功銷往浙江、上海、河南等地,公司每月營業額超過100萬。

牽頭出資

為村裡修好幾條水泥路

親歷並見證了珠三角地區的經濟騰飛,每每回鄉,上村村發展舉步維艱的現狀卻總讓梁火有憂心忡忡。2000年的上村村,人居環境較為落後,村裡大都是泥土房,各條村道坑坑窪窪,碰上雨天,道路泥濘、汙水橫流,村民生產生活大受影響,更別提脫貧致富。這些場景,梁火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梁火有捐資修築的第一條主村道。

原上村村圍子小組組長劉王興回憶,梁火有最先找到自己,表達了捐資幫村裡修路的意願。“他當時跟我說,自己常年在深圳走不開,希望帶頭出點錢,交給村裡拿來修路,讓我幫忙把事情做好。”劉王興說。第一次有外出鄉賢願意捐資修路,時任上村村委副主任的古春波非常積極,他馬上找到梁火有商量修路事宜。“路面厚度做15公分還是有點薄,長遠考慮,還是增加一點吧。路修好了,村裡給你立個牌子!”就這樣,在梁火有帶頭捐資下,村委會發動村民積極響應,齊心協力將村裡出入的主村道修好路基,鋪上石沫。2002年,上村村第一條水泥村道正式通車。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火有大道”。

“我雖然走出去了,但我的根還在這裡。看到村裡發展比較落後,我決心儘量用自己賺到收入的十分之一,拿來幫助村裡建設發展。”事實上樑火有也做到了,2004年、2005年,他先後牽頭捐資,為村裡修築村道。村委和周邊村民為感謝梁火有的貢獻,將修築的其中一條村道命名為“火有大道”。

發揮餘熱

當好共建共享理念宣傳員

2005年,55歲的梁火有正式成為一名黨員,他更加堅定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將家鄉發展的願景和村民脫貧的期盼裝在心中。在瞭解到周邊學生需要踩著田埂小道上學的情況之後,梁火有再次牽頭,親自帶著村委幹部登門拜訪尋求鄉賢的支持。2009年田心學生路修築完畢,學生上學難的問題成功得到解決。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上村村的硬底水泥路。

梁火有告訴記者,自己做這些事是想拋磚引玉,發動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共建共享美好家園的行列中來。事實證明,他多年來的身體力行是有示範帶動作用的:上村村在籌建紅色廣場時,曾遇到資金緊張的難題。村民瞭解之後,主動提出無償獻出土地建設紅色廣場,用實際行動支持和配合鄉村振興工作。

如今,退休回鄉之後的梁火有依然閒不下來,他總是抓住一切機會,向村民宣講發展利好的政策方針。“我自身創業的成功,最主要是碰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環境,如今正在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同樣為村集體、個人發展致富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希望大家都能抓住。”梁火有總說,自己的力量很小,就像大海中的一滴小水珠,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匯聚起無窮的力量,助推集體、個人取得長足發展。

記者:傅澤彪、王志剛 校對:黃永聰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河源阿叔牵头又出钱,4年修好3条水泥路,村里用他的名字为村道命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