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嶺”上邂逅一群“80後”回鄉人

“摩天嶺”上邂逅一群“80後”回鄉人

○朱培向記者介紹瓜蔞產業的狀況

■體驗記者: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餘佼佼

■體驗地:長豐縣杜集鎮義合村

“分水嶺,水道窄,淘盡辛酸水不來……”這曾是長豐縣杜集鎮一度流傳的順口溜。長豐縣杜集鎮地處江淮分水嶺脊背,地勢高、水路長,缺水易旱。而義合村,號稱長豐縣的“摩天嶺”,偏遠、乾旱、缺水,使得這裡的經濟相對落後。

一直以來,義合村村民們主要以小麥、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主導產業。但是近年來在村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下村民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已發展薄殼山核桃、稻蝦共養等特色產業,通過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讓廣大村民看到了希望。

一個“摩天嶺”整村全面脫貧,這個452戶總人口1892人的村子得益於一群80後年輕人回鄉,帶領一村人脫貧致富。近日,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以“一日村支書”的身份來到義合村,和這群年輕人一起,感受村子的發展變化。

【初到義合村 邂逅一群80後村幹部】

地點:義合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扶貧戶家

早上7點半出發,驅車1個半小時到了這個長豐、定遠、肥東三縣交界的村子,“一日村支書”的體驗從長豐縣杜集鎮義合村黨群服務中心開始。

義合村檔案顯示,全村452戶人口1892人的村子就有貧困戶69戶173人,陸陸續續一直到2016年,54戶115人脫貧,整村全面扔掉“貧困村”的帽子。

今年75歲的桂金友因病致貧,自己有心臟病、高血壓,妻子今年4月份因腸炎在合肥做手術花了六七萬。老人告訴記者,得益於脫貧不脫政策,醫療幫扶幫了他很大忙,沒花多少錢就治好了妻子的病。村裡還幫他裝上了光伏發電,每年也有近萬收益可以拿。

這些變化的背後,與一群“80後”有關。當人們都從鄉村奔向城市時,長豐縣杜集鎮義合村黨總支書記朱培卻從都市回到了家鄉創業。

1988年出生的朱培就是本村人。2010年,從安徽大學金融專業畢業後,朱培打過工、創過業,後來在合肥市區創辦了一家燈具裝飾公司,年收入幾十萬元,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2016年,應杜集鎮黨委、政府邀請,朱培回鄉二次創業,並被推選為義合村黨總支書記。

“回鄉不是真的做官,28歲回來,面對的工作千頭萬緒,和村民打交道,大家很容易把你當小孩看。”朱培告訴記者,當時也很動搖,在合肥有房有事業,老婆孩子也都在那裡,回到農村,完全是人生的轉折。“以前父親是老村長,知道農村工作不好做,回家的歸屬感和自己對基層工作的天然感情,還是選擇了紮根基層。”

一開始回鄉,朱培就遇到了最大的攔路虎,很多人不認識,對年輕人也是不認可。朱培只好將每家每戶的戶籍拉出來一個個熟悉。如今他已經對村子每一戶的情況都非常瞭解,而且做到了3年零上訪。

“現在新時代農村工作和父親當村長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在工作經驗不足、村民不認可的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經常入戶走訪,和別人拉家常、和群眾打交道。”朱培有一本工作日誌,記錄著他每天的工作,每天7點多到村,晚上9點多回家是常事,週末還會在下面跑。新農村工作,扶貧、人居環境整治等每件工作都非常系統、細緻,從前期任務到落實、檢查、回頭看,工作量很大。

義合村6名在職幹部中,包括朱培在內,其餘陳潔、陳春亮、朱立飛都是80後,可謂杜集最年輕的村幹部團隊。他們以前在外地都有事業,有的做房產、有的是老師,還有的是工程小老闆,打破了年輕人做不好基層工作的說法,紮根義合村。

“我們都是有初心的人,以前向‘錢’看,現在向‘前’看,幫老百姓幹事和在外面做事完全不一樣,但是我們從不後悔。”陳潔負責報賬、農業和民政。

【土地增減掛讓村民住上新房子】

地點:張崗村莊

張崗村莊離義合村黨群服務中心不遠,這裡一些老屋正在拆遷,原地也將規劃106畝容納200多戶居民的統一“小別墅”。

當天朱應如家房子要拆除,已經搬遷的他趕了回來。村主幹道兩邊挖掘機不時地發出轟隆隆聲。屋後的幾棵柿子樹已經滿樹通紅,非常好看。

“老房子拆遷賠償了一些錢,新建房子也會補貼一些,自己花不了多少錢。現在整個村子整體蓋房,原來的田地還歸我所有,新的地方每家分4分地,我非常支持。”朱應如是村裡的貧困戶,以前的老瓦房住了十幾年,20天前剛搬走,現在就等著村子統一蓋2層小別墅了。

據瞭解,義合村2019年土地增減掛項目,把南部的8個村民組288戶900餘人進行拆遷,實施集中安置到村主幹道附近的張崗村莊。

“整個新建的居民區都將實行綠化、亮化,通自來水,實現汙水統一處理。”朱培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積極申報通過增減掛項目將義合村南部:義前、義後、東上、西上、大戶、小戶、張東、張西等八個村民組進行集中統一安置,讓廣大的村民不僅能夠充分享受公共資源,同時也有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環境。“以前不少村民住得偏遠,而且房子很老,這次增減掛項目,當地村民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高。”

【特色產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

地點:草莓基地、山核桃種植園、瓜蔞基地

村裡的草莓基地、山核桃種植園和瓜蔞基地都面臨缺水乾旱的問題,忙著帶記者去了張崗村莊後,朱培趕緊回鎮子參加抗旱工作會議。

60畝的草莓基地被4戶人家承包,土地流轉每畝600元。一個月前種下的“紅顏”品種草莓苗,有的已經開始開花了,預計再過半個月就要上市了,尤其是春節前後價格最好的時候會集中供應市場。

楊吉勤是承包戶之一,以前在肥西種過8年草莓,他告訴記者,上半年大棚種了十幾畝小香瓜,今年價格不錯,銷量也好,一畝收入在1萬元左右。現在草莓面臨的問題就是缺水,儘管每棵草莓苗下面都設置了自動噴淋系統,但是旁邊河塘乾涸缺水,導致不少苗都乾死了。

“一開始找了很多方法,林下食用菌、黃金梨等等都嘗試了,但都不太行,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就決定搞瓜蔞。一開始大家都是不信任的,覺得種山核桃和瓜蔞怎麼可能賺錢,我只好做給大家看,帶著大家幹。”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產業。

說幹就幹,朱培流轉了30畝土地,開始引種瓜蔞,通過夜以繼日的自學和多方拜師求教,首次栽植獲得成功。為讓更多的農戶懂得種植技術,朱培吸納了周邊農戶和貧困戶進基地務工,手把手教他們學技術,併成立家庭農場,擴大種植面積,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2017年初,朱培發動鄉親們實施稻蝦共養及薄殼山核桃項目,其中稻蝦共養產業發展勢頭迅猛,而薄殼山核桃連續栽種500畝以後,由於前期投資過大,收益時間過長,遭遇了發展瓶頸。

朱培開動腦筋,通過多處走訪和諮詢,聯繫海南的一家農業發展公司,引導鄉親們在核桃林下種青豆,實現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到了收穫時節,除了山核桃本身固有的資產以外,林間套種的青豆已經遠遠超過傳統農作物的收益。

這些適合義合村本村發展的特色產業模式給村民帶來了收益。據介紹,以瓜蔞子為例,第一年投入高一些,栽種一年可以管五年,每畝純收益可以達到五千塊。

目前,義合村已發展薄殼山核桃1000畝以上,稻蝦共養800畝以上,林下養蚯蚓180畝.特色瓜蔞220畝等,申報了市級示範標準的65畝鋼架大棚項目發展草莓,通過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讓廣大村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摩天嶺”用上了自來水】

地點:村民桂雲江家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我,腦海裡的農村總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畫面。下午,從鎮裡開會回來的朱培告訴我,水,一直是義合村的難題,目前抗旱是村裡的重頭工作。

80歲的桂雲江最近很高興,除了用上了政府統一蓋的新水廁外,也結束了一輩子吃井水的歷史,打開水龍頭就是自來水,熱水器也用上了。回憶起旱年“討水”,桂雲江印象很深,每天天一亮,男男女女拉著平板車,車上裝著盛水袋子,一路向東,去十多公里外的定遠縣吳圩鎮拉井水,拉回來的水可寶貝了,先是淘米洗菜,再去餵豬餵雞。

“這幾年,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打了深水井,但是水質差,水垢大,群眾早就期盼能喝上自來水了。”村黨支部書記朱培坦言。

今年夏天,義合村和長豐縣供水部門一起,開啟了“摩天嶺上送甘泉”工程,讓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

“以前用井水做飯還要將水進行沉澱。遇到乾旱時,不僅莊稼種不上,全家人吃水也極為困難。”桂雲江說,有了自來水,兒子們幫他安上了熱水器,一打開就能洗,太方便了。

不光自來水,朱培還帶著鄉親們搞起了環境大整治,清掃村莊道路和清理村莊垃圾,18個村民組整體環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觀。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餘佼佼/文 李福凱/圖

記者手記

“在某個角落做貢獻”

的夢想光榮可敬

“我的夢想就是讓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變,為我們黨,我們國家的基層,在某個角落做些實實在在的貢獻。”2016年8月起,朱培回村做了一名脫貧致富的“帶頭人”,上任以來每天早出晚歸,為村裡的大小事務奔波忙碌。

在別人都是從農村往城裡跑的時候,朱培反而在事業發展勁頭正足的時候回到了農村。 當朱培告訴我這句話的時候,我在想,如果讓我再回到農村,願不願意像朱培這樣紮根基層幹下去?

我的答案是不會,同為同齡人,我沒有扔下現在所擁有一切的勇氣,也沒有迎接農村千頭萬緒工作的魄力。

眼前的朱培,已經是一個老練的村幹部。朱培說,合肥的房子租出去很久了,也很久沒有回合肥了。放棄在合肥的事業回到農村,是需要相當大勇氣的。種瓜蔞,村民不配合,種山核桃,村民不相信。村民們僅僅依賴於傳統的農作物為生,為儘快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群眾收入,朱培開始了各種嘗試。

而結果也是令人欣喜的,其他幾名同事在他的感召下也回到了農村,朱培還獲得了2019年“合肥青年五四獎章”。而朱培那“在某個角落做貢獻”的夢想在我眼中,如此可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