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時,只有一句話:

只聽鼓勵話,不聽批評話

這話說得調侃,但蘊涵著教育的大智慧:鼓勵大於一切教誨

鼓勵,也是激發、勉勵,以激發和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熱情和願望,進而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去掌握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準則,從而提高孩子各方面素質的一種教育方式。

沒有鼓勵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孩子最大的底氣,是來源於父母真誠的鼓勵。

只要給予孩子積極的鼓勵,就會使他對某一事情的追求增加不斷的動力,甚至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潛能,這樣才是對孩子有效的、真正的教育。

1.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

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積極的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說什麼樣的話去正向引導和激勵。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卡耐基小時候是一個公認的壞孩子,到處搞破壞,惹是生非。在他9歲的時候,父親把繼母娶進家門。父親向繼母介紹卡耐基時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

繼母親切地托起卡耐基的下巴,微笑著對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最壞的孩子,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地方發洩熱忱的孩子。”繼母的話讓卡耐基心裡熱乎乎的,眼淚幾乎滾落下來。

就是憑著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他的動力,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沒有人會說他的成功就是那句鼓勵的話的結果,但是他卻說,那些話至今記憶猶新。

別吝嗇對孩子的鼓勵,也許只是一句話,卻可以救起一個人的自信、尊嚴和靈魂,也可以救起孩子背後的一個大世界。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到: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缺乏鼓勵的孩子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受到鼓勵越多的孩子,行為和性格會越好越健康。

家長的鼓勵和讚揚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強大的動力。適時適度地給予孩子鼓勵和讚美,能使孩子獲得希望和前行的力量。

2.鼓勵式的表揚更能激發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史賓塞曾經說過:

對孩子的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可以讓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喝彩和鼓勵意味著對他們的肯定和表揚,正是這種喝彩和鼓勵,使孩子充滿了自信和前進的動力,讓他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的馬皓文很會用鼓勵式的表揚來激勵兒子。他把兒子馬飛從學渣表揚成了航天員。

橋樑工程師馬皓文因故入獄,獄中7年錯過了兒子的成長,叛逆的兒子成了學渣。

老師諷刺馬飛“煤球再怎麼洗,永遠變不成鑽石”,同學笑他“缺根弦”,就連媽媽都說他“長了張笨蛋的臉,這輩子沒救了”。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只有馬皓文對兒子讚揚有加,當眾誇口“他會是這個學校最出色的孩子”;當馬飛考了63分,馬皓文表揚道:“這麼短的時間,你就從全班倒數第一名到了倒數第五名,我就說了,你是天才。”馬皓文還誇讚兒子有思考力,鼓勵他多動腦。

當馬飛被洪水圍困,馬皓文依然相信他的思考力,舉著喇叭喊:“動你的腦子,你一定能出來!保持腦子一直想,一直轉,你就能想出辦法!”

爸爸的話鼓舞馬飛用門板和床單做成木筏,最後成功逃脫。

承認孩子的每一份努力和進步,對他們會取得最終勝利表現出信心,關注孩子在朝著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取得的進步,而非失誤,這就是鼓勵的本質所在!

人類行為學家約翰·杜威曾說:

“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讚美。”

可見,每個人都希望被讚美,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打罵和責備,而是肯定和表揚。只有得到父母的鼓勵,他們才會有成就感、價值感,孩子畢竟是孩子,成功了需要父母積極的鼓勵,失敗了也需要父母正確的鼓勵。這樣的鼓勵式表揚可以是:

它是孩子做的不夠好時,我們輕聲並堅定的那句:“你很努力,也已進步很多了。”

它是孩子在幫忙做家務後,我們真誠地感激:“謝謝你的幫助,媽媽很開心!”

它是孩子取得成績後,我們由衷的認可:“這個分數反映了你最近辛勤的努力,我感到很驕傲!”

它或許僅僅是一句對孩子自我評價的引導:“你對你的成果感覺怎麼樣?我相信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讚美,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願望。這樣的鼓勵是單純的表達,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欣賞,也只有這樣的鼓勵式的表揚更能激發孩子,才能促使孩子內心力量的增長。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3.作為家長應該如何鼓勵孩子?

第一,鼓勵孩子要恰當,因人而異

父母鼓勵孩子,應是在深入瞭解孩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鼓勵孩子能夠做好的地方,而不是泛泛無所指地鼓勵。鼓勵如果不恰當,也有可能讓孩子感覺父母不真誠,從而起不到應有的鼓勵效果。

對孩子的鼓勵和賞識要因人的性格而有所區別。例如:對膽小的孩子要多肯定、鼓勵,對調皮、好動的孩子,要適當賞識,同時要多提新要求,克服不良習慣。

在鼓勵孩子時,父母還應該注意一點:不要過分鼓勵,鼓勵和規矩結合,以免讓孩子產生驕傲情緒。如同俞敏洪所提到的:

有的時候激勵和規矩要放在一起。我兒子今年17歲了,他告訴我想要一個蘋果ipad,我說爸爸可以給你買,但你要付出勞動。我確認你這20本書全部讀完了,這個ipad就是你的。付出勞動,得到獎勵,這就是規矩。

因此,我們在欣賞和鼓勵孩子的同時,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合理的管教。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第二,積極挖掘孩子的優點

鄭淵潔還提到:

“教育孩子最正確有效的方法是發現孩子的長處,並告訴孩子,鼓勵孩子,這個你能行;教育孩子最錯誤的方式就是,發現自己孩子的短處,告訴孩子,這個你不行,你什麼都不行!”

每個人都有很獨特的優點和才華,孩子也有其特有的長處和潛能。為人父母,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孩子身上優點的眼睛和一張及時把孩子的優點說出來的嘴巴。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斷得到他人的肯定與鼓勵,父母要及時而真誠地對孩子說“你能堅持這麼久,就說明你很有毅力”“你能發現爸爸媽媽都發現不了的事物,真是一個優秀的觀察家”“英語學得這麼好,看樣子你很有語言天賦啊”等話語。

這樣的話語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從而推動孩子不斷努力,不斷取得進步。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第三,學會用積極暗示武裝孩子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認為:

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很容易,受責罵而改過卻比較難。尤其是孩子,喜歡聽好話,聽鼓勵的話,而不願意聽惡言。

作為父母,要懂得積極暗示孩子。這裡舉個陳鶴琴鼓勵孩子的例子:

有一天,陳一鳴拿了一塊破爛的棉絮裹著身體玩。陳鶴琴看見了。他想: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奪去呢,還是用別的東西去替代?他仔細一想,還是用積極的暗示去指導為好。

於是,陳鶴琴就對孩子說:“這是很髒的東西,我想你一定不會喜歡,你是要一塊乾淨的,對吧?你應當跑到房裡去向媽媽要一塊乾淨的,好嗎?”

孩子聽見爸爸這麼一說,就很高興地跑到房裡換了一塊清潔的毯子。

對孩子來說,來自父母的積極的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會對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產生積極正面的作用。父母在對孩子進行積極暗示時,應該把握幾點:

  • 對孩子的暗示要發自內心,充滿真摯的情感;
  • 積極的暗示要有原則,不能誇張,更不能把孩子的缺點暗示成有點,把孩子做錯的事暗示成正確的;
  • 暗示時,應該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避免因為暗示不當,引起孩子的反感,結果自然適得其反。

最後,父母還應該讓孩子自己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這對他未來的成長非常重要。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第四,鼓勵要遵循“及時補強原則”

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專業的詹姆斯·多伯森博士的“補強法則”指出:

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評價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

比如,某個小姑娘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受到其他人的誇獎和羨慕,那她就會再多穿幾次這件衣服。

如果要讓“補強”發揮最大的效用,父母應該在孩子做出令人滿意的事情後,在一個很短暫的時間之內對孩子進行獎勵或表揚,這樣才能發揮“補強”的巨大作用;否則,如果時間拖得太久,補強的作用也隨之淡化、減弱或消失。

因此,一些父母經常對孩子許諾,說孩子如果表現更好,到什麼時候給孩子買什麼東西。

結果,孩子當時沒有見到獎勵,想取得更好的成績卻沒有了動力,即使是很長時間以後父母再給孩子獎勵,這時候孩子也基本上把上次的事情忘得差不多了,導致這種“補強”的效果大大降低。

對孩子的令人滿意的行為,一定要給予及時的表揚。

比如孩子第一次自己洗襪子,父母就應該馬上表示肯定和讚許:“孩子,你真棒!希望你明天繼續堅持。”答應孩子的“物質”獎勵,也應在當天兌現,一定要做到“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讓“補強”發揮其最大的效用。

父母給的鼓勵,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刻,父母的看法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記。

可以說孩子是通過父母的眼睛在看自己,父母要用鼓勵、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肯定孩子,讓孩子的潛力將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鈴木鎮所說: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首先要以愛心和熱情去努力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要學會鼓勵和賞識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用責備和打擊的語言、行為去逼迫他們學會“聽話”,因為在威逼和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只能變成怯弱和虛偽的人!”

孩子最大的底氣,是父母給的鼓勵,父母激勵的方向就是孩子持續發力的方向

好父母會不斷激勵孩子前進,並且在激勵孩子的過程中讓自己也不斷成長。

所以,想要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讓你滿意,就轉變自己的態度,多鼓勵少抱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