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信三季度淨利增長62%:轉型助貸能否成為創投機構互金版圖投資“救命稻草”

轉型助貸,正日益成為創投機構能否在互金領域投資“全身而退”的重要救命稻草。

事實上,目前轉型助貸的互金平臺正交出一份不錯的業績答卷。

11月18日,樂信(NASDAQ:LX)發佈今年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財報顯示,當季樂信營收達到32億,比去年同期的18.5億增長72%;經營毛利17億,比去年同期的7.67億增長122%;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樂信當季息稅前利潤(Non-GAAP EBIT)8.45億,比去年同期的5.49億增長53.9%,淨利潤則達到7.24億,與去年同期的4.47億相比增長62%。

與此同時,鑑於當季新增活躍用戶同比增長265%,創下上市以來單季新增用戶的最高記錄。樂信再度調高全年交易規模預期至1150-1250億元人民幣。

樂信CEO肖文傑對此向記者表示,業績高增長背後,是樂信新消費平臺戰略正不斷釋放中國億萬年輕用戶的消費潛力,並帶來用戶和交易規模強勁增長。今年以來,樂信在場景、金融、權益三方面協同推進的新消費平臺戰略,連接了大量線上、線下各類消費場景,盤活了千萬級新消費人群的新消費需求,顯現出加速放大的平臺效應。”

“這份業績肯定會讓樂信的創投股東——經緯創投與險峰長青(K2 Partners entities)等創投機構感到滿意。畢竟,多數創投機構在互金領域的投資佈局,正因為這個領域遭遇從嚴監管與行業洗牌而鎩羽而歸。”一位前些年投資兩家互金平臺的創投機構投資總監不無羨慕地表示。目前,他們也積極建議並推進所投資的兩家互金平臺儘早完成助貸轉型。

記者瞭解到,按照當前監管措施,互金P2P平臺除了轉型助貸機構,其中少數平臺有望獲得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或網絡小貸業務牌照。不過,後兩者對資本金的要求,令互金平臺倍感壓力——以網絡小貸業務牌照為例,需互金平臺實繳資本金達到10億元,且資金槓桿率不得超過4-5倍。這意味著互金平臺若要轉型網絡小貸公司後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還需創投機構追加投資數億元以補充資本金缺口。

“但我們目前不大會追加投資,一方面互金行業處於嚴監管週期與行業洗牌階段,整個互金平臺業績成長性不如以往,且海外上市難度驟增,貿然投資只會讓創投機構冒更大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即便平臺轉型網絡小貸公司或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其IPO進程也可能放緩,令創投機構投資退出週期再度被大幅拉長。”上述創投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指出。因此他們更願意通過向互金平臺提供增值服務(包括介紹科技公司最新的AI技術成果應用到消費金融領域以提升業務流程效率並降低業務風險),加快互金平臺向助貸的轉型步伐。

在他看來,當前轉型助貸的互金平臺在金融科技助推下,已形成規模增長與資產質量可控的良性發展趨勢。比如樂信三季度財報顯示,當季樂信平臺促成借款370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37億增長170%、管理在貸餘額515億,比去年同期的258億增長99.5%同時,超過90天的逾期率反而由上一季度的1.49%降至1.40%,信貸資產質量反而趨於良好。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收入正成為樂信業績快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比如今年三季度樂信通過向各類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所獲得的金融科技收入達到19億,比去年同期的5.58億增長238%。

多位創投機構合夥人直言,樂信靚麗的財表,也讓他們看到互金平臺轉型助貸,讓他們最終得以獲利退出的希望。

不過,要助推互金平臺儘早完成助貸轉型,絕非易事。

“儘管很多互金平臺都有知名創投股東背景,但助貸業務資金提供方——銀行、信託、持牌金融機構卻對此不大熱衷,未必能給互金平臺轉型助貸創造所謂的加分項。因為這些金融機構更看中互金平臺是否建立成熟可靠的風控體系與低成本獲客能力,以及在經濟週期波動狀況下持續保持低壞賬率與業務規模持續較快增長。”多位創投機構合夥人向記者直言,因此他們只能寄希望互金平臺能先練好內功,儘可能提高轉型助貸的成功率。

“坦白說,像樂信這樣能轉型助貸成功,並獲得業績持續高增長的互金平臺畢竟是少數。我們內部已經對互金平臺投資做好了最壞打算——當成壞賬項目處置。”前述創投機構投資總監向記者透露。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