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最近一則新聞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7歲女孩眼睛被男生塞進幾十張紙片#,校長得知後卻稱三個男孩並無惡意,只是孩子們在一起玩耍而已。

01

為什麼不告訴父母?

從今年9月以來,河南禹州一7歲女童多多眼睛裡時不時冒出一些小紙片,一個月以來多達幾十片。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經醫生診斷,多多視力嚴重下降,眼科專家王素景還稱:事件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或大於病理。

據調查,這些紙片是被三個男孩子塞進去的,校長得知後,卻聲稱只是孩子間的玩鬧,男孩們並無惡意。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聽到校長如此回覆,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憤怒:

“沒有惡意?那什麼叫做惡意?”——小熊TATA

“小孩做什麼事情,好像都很容易用“沒有惡意”善終。”——樊依

然而在聲討校長的同時,在評論中,有不少網友卻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小孩兒為什麼不及時告訴父母被同學欺負?”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很多人看來,如果孩子早一點告訴家長,或許就不會發生之後的事情了。

但是實際上,“校園霸凌”這件事情,即使告訴家長,也不一定會得到解決,因為有的孩子就是自帶“霸凌體質”。

02 自帶“霸凌體質”的孩子

前段時間,一部《少年的你》將“校園霸凌”血淋淋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電影中,有一個場面,當陳念被霸凌之後,有位警察在詢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霸凌嗎?

陳念渾然不知,但實際上,她和胡小蝶都是自帶“霸凌體質”的人。

胡小蝶——SI寄居蟹型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胡小蝶性格內向,膽小,當她的座位被潑了墨時,因為害怕,她並沒有選擇立即告訴老師與家長,而是選擇坐下去。

雖然長期遭受霸凌,但原生家庭讓她養成了“逃避”的習慣,在她看來,過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但是由於積壓的過多,慢慢轉化成了消極的抵抗。

最後一忍再忍,心理防線全面坍塌的時候,性格因素使她選擇了再次逃避,也就是自殺。

陳念——SI-寄居蟹型+II-鹿型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陳念看似獨來獨往,與任何人都不想有交集,但實際上這只是她為了避免受到傷害的偽裝。

但當身邊的人受到傷害時,她又會挺身而出,在胡小蝶跳樓身亡後,她用自己的外套遮住了屍體,為胡小蝶留下了最後的尊嚴。

而這在霸凌者眼中看來,就是赤裸裸的挑釁行為,這才引起了之後一系列的事件。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逆來順受的胡小蝶還是偶有反抗的陳念,在面對霸凌時,都表現得過於膽小、隱忍、不合群。

這其中最大的原因,除了自己本身的性格之外,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與父母有關。

影片從頭到尾,陳念和胡小蝶都沒有得到足夠來自父母的安全感支持,導致了她們在集體中顯得孤弱而封閉,這也是導致他們被欺凌的最大誘因。

03

早期教育可杜絕“霸凌體質”

在美國,畢生從事兒童研究的學者醫師斯坦利·L·格林斯潘,曾花費20餘年的時間,跟蹤觀察一些學齡後兒童的學習與社交問題,例如:容易緊張、交不到朋友、霸凌等。

他將這些問題與孩子本身的氣質類型,以及他們所接受的家庭早期教育相對照,仔細分析後指出:

不同類型的孩子,如果沒有接受到匹配的家庭早教引導(95%以上通過家庭共讀形式完成),就容易在6歲後出現各種學習與社交問題,這些問題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並且還會繼續“遺傳”下去。

為什麼孩子被霸凌卻不告訴家長?習慣隱忍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跟校園霸凌說不,除了以暴制暴,可以幫助孩子應對的唯一可能,那一定是孩子與大人之間建立起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如果家長在早期就針對孩子的氣質類型,對其進行相對應的早期教育,培養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那麼就可以將這種“霸凌體質”扼殺在搖籃裡。

只有先教育好兒時的你,才能更好保護少年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