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革命”“質”和“量”實現雙提升

“設施一應俱全,裝修簡潔大方,一點臭味也沒有,感覺和自己家的廁所一樣乾淨。”

11月20日上午10時許,在杏花嶺區程家村東巷的一座公廁裡,市民李女士一邊洗手一邊對記者說。

公廁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也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細節。自太原市開展創城工作以來,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太原市今年新建了百餘座公廁,並有一批公廁完成提檔升級的改造。

公廁“內涵”足

“公廁革命”“質”和“量”實現雙提升

位於杏花嶺區濱河東路旱西關街口的一座公廁,經過改造後,建築面積達100平方米左右,白色屋頂、棕黃色的外牆。走進公廁,醒目位置可見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等溫馨提示,公廁還配有環衛工人休息室和第三衛生間,其間放置了嬰兒護理臺等設施,還可以提供給“母親協助小男孩如廁、子女協助老人如廁”等有需要的人群。

程家村東巷是一條小街巷,臨街商戶多,周邊還有棚戶區,公廁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巷子中段的公廁已改造一新。公廁主體採用裝配式建設方式,如同拼積木一樣直接組裝起來。杏花嶺區環衛局公廁辦主任劉兵介紹說,由於臨近居民區,附近水壓不高,公廁沖水系統引入了飛機、高鐵上通用的真空泵技術。“有了真空泵的吸力,每次用水量相當於一瓶礦泉水的量,比普通公廁沖水節水三分之二。”劉兵說。

陽曲縣更是將“公廁革命”作為一項民心工程,近三年累計投入上千萬元,新建或改建了一批公廁,縣城範圍內告別了旱廁,如廁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而且,在新建或改造的公廁中,陽曲縣基本配備了無障礙設施、置物臺、掛衣鉤、洗手池、文明指示標識等便民設施,部分公廁還增加了第三衛生間。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關係大文明。近年來,太原“公廁革命”的春風吹遍了全市各地,以往“難登大雅之堂”的公廁大量使用了新工藝和新技術,不僅讓市民“方便”更方便了,更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品質。

公廁“顏值”高

小店區高速出口處有一座新建成的裝配式公廁,遠看如同一棟獨立的小洋房,紅白相間的三角屋頂,在藍天白雲映襯下,十分漂亮。公廁入口處的牆上都安裝了一個液晶顯示器,這是一套智能化監控系統。負責公廁建設的施工人員介紹說:“系統連接了所有的智能化設備,實時對廁所的人流量、廁位使用情況、溫度、溼度等進行監測,由此提醒保潔人員清理打掃。”這套管理系統今年在小店區、晉源區新建的公廁中得到大量使用。

新建的公廁不僅看起來“高大上”,而且很便民。萬柏林區恆大影城旁一座新建的公廁,其人性化設計頗受好評。公廁在女廁蹲位的設計上有所偏重,女廁蹲位與男廁蹲位的比例是8:5。公廁還配備了“第三空間”,相當於一間“公廁家庭間”,主要是方便市民照顧家人如廁,或是方便殘疾人如廁,和攜帶嬰兒的媽媽如廁。

新建的公廁還增加了母嬰間,裡面配有一個成人馬桶和一個兒童馬桶,解決了家長帶小孩如廁難的困擾。另外還增加了夜間公廁的功能,實現了24小時開放,建設方式是在日間公廁的旁邊增設了兩個廁位,夜晚會有燈光牌指示,方便市民夜間如廁。

小角落裡的大革命

太原市現有公廁650座,依照城市規模以及人口總量,缺口尚有1400多座。

今年太原市“公廁革命”在“質”和“量”上實現了雙提升。太原市市容環衛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令人欣喜的是,太原市原計劃新建公廁100座,在制訂計劃時,多方調研,自加壓力,共下達公廁建設計劃121座,各縣(市、區)在建設時再次自加壓力,新建總數達到130多座。”在新建的公廁中,100平方米以上的16座,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的45座,剩餘的面積基本在50平方米左右,累計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目前,已有127座公廁完工並陸續開放,剩餘的將於年內完工。

為方便群眾查找公廁位置,環衛部門還設立了公廁導向標識。健全完善公廁管理制度,對公廁開放時間、管護標準、工作規範、考核辦法予以細化落實,定人、定崗。

令人欣喜的是,太原市正在制定公廁建設專項規劃,明年將繼續加大建設力度,力爭以公廁最美面貌助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