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吳元元:撐一把菇“傘”護千戶菇農

“我在想採訪內容的思路,明天我想先和你單獨溝通一下,確定好主線再開始採訪。”今年10月8日晚11點55分,吳元元還在為第二天的採訪做準備。

吳元元是個典型的農家女,T恤衫、牛仔褲、運動鞋、粗框眼鏡是她日常裝扮。她是山東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總經理,她帶著43名80後、90後年輕人返鄉創業,在老渤海精神的中心地域——山東省濱州市,用7年時間,種下了一把把能為菇農遮風擋雨的菇“傘”。

做“白領農民” 不跟菇農搶飯碗

“大學生返鄉創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職責是運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幫助老百姓把他們的老本行做得更好。”吳元元說。

2013年,吳元元參加了團惠民縣委組織的一個創業大賽,雖沒能在比賽中獲得名次,但賽前賽後的新型農民創業創新培訓,讓她深刻學習了‘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內涵,給創業迷霧中的她指明瞭方向。

大賽過後,吳元元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確定了在惠民縣食用菌生產大鎮皂戶李鎮發展食用菌的想法,成立山東惠民齊發果蔬有限責任公司。

吳元元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細緻的前期調研,把食用菌產業鏈分為育種、管理出菇、銷售三大塊,將公司的職責定位在育種和銷售兩個方面。她認為,農業還是要農民來做,菇農知道如何種植香菇,是管理出菇的主力軍。因此,立志不跟菇農搶飯碗的吳元元及其創業團隊成員,將工作重心放在瞭解讀國家政策、引進先進的食用菌管理經驗和技術、研發高品質菌棒、拓寬銷售渠道等方面,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模式,即菇農承包大棚,公司為其提供高質量的菌包以及種植技術指導,並負責銷售。

“以前種香菇,自己生產菌棒,費工費力費事。現在在公司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現成的菌棒,還負責銷售,省了不少力,每棚還增收了5000元。”種植戶張慧說。

“公司流轉200畝土地,向菇農付租金的同時還返請有種植能力的菇農做‘農業工人’,園區每年用工達1000多人,累計帶動周邊農戶3000餘戶增收500多萬元。”1991年出生的王振,已是公司的生產車間主任,“公司現有300多個食用菌大棚、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交易市場、1500平方米的菌種廠,年產量可達900噸。”

隨著公司的效益愈加穩定,這些80後、90後又擔起了全鎮的扶貧任務。2018年全年,公司通過務工幫扶、扶植創業、直接分紅、基金扶貧、電商扶貧等方式,實現人均增收200餘元,預計到今年年底,人均增收達到500元以上。公司也因此兩次被惠民縣政府評為支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

“我來這裡幹活是家裡困難。”受扶持貧困戶閆長花說。

“現在大棚量太少,不得不用抽籤的方式決定誰能來承包。旺季時,園區內的種植戶至少有1500人。”吳元元走進正在出秋季菇的大棚,滿眼都是對承載著幾千名菇農希望的小菇“傘”的期待。

副業變主業 實現香菇全年生產

食用菌從單核菌絲到三級菌絲,菇農難以用肉眼判斷生長過程是否科學,傳統的食用菌大棚在夏季的散熱散溼能力也較差。因此,培育不出穩定的菌種、種出雞蛋形狀的香菇是很多菇農的通病。菇農不得不將種植食用菌作為副業,僅在冬季進行生產。

“研發高質量的菌種、提高菇農的種植技術、實現香菇全年生產。”吳元元開始帶領創業團齊心協力搞研發。

2015年,公司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將傳統的地栽式種植變為床架立體栽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菌種的質量。同時,將大棚由坐北朝南改為坐東朝西,使得大棚在夏季的受熱面減少,研發出了適合夏季出菇的大棚,創建了“食用菌週年生產模式”,帶領2000多戶菇農將種植食用菌從副業變成主業。

吳元元並不滿足,她又緊跟“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將眼光放至全國。

2017年,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成立國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金霞親自指導。“張金霞教授去哪裡開會,我就跟著。我知道我們公司小,技術落後,但我們是真心實意想為百姓做事。是我們的真誠感動了張教授。”吳元元說。

有了穩定的菌種,菇農也就有了優質的菌包,公司擁有了國內最大的單體食用菌標準化種植基地,成為省級重點龍頭企業。

“惠民縣林地面積大,能不能把食用菌種到樹林裡去呢?”2018年,吳元元與袁隆平院士合作,利用海水稻秸稈種植食用菌,建立林下食用菌生態體系,選育出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桑黃、羊肚菌等30多個林下食用菌珍稀品種,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使得每畝林地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吳元元還依託學習培訓基地,引導貧困戶發展香菇種植,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

“我以前以種地為主,全家人一年收入也就兩三萬元,現在種蘑菇一個月的工資2000多元,一年下來,一個人的收入抵上全家的收入。”受扶貧困戶對象張麗萍說。

走產業發展之路 創扶貧新思想

香菇成規模的生產,但卻賣不出去。

“最開始,菇農賣香菇比較被動。倒買倒賣者壟斷了銷售市場,只以0.8元/斤的價格收購菇農的香菇。”90後銷售總監王文彬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為了突破香菇販的價格控制,吳元元先是建冷庫,把賣不出去的香菇存起來,等到市場價格提高時再賣,但這終究還是受制於人。吳元元決定走出濱州市,到濟南、青島等更大的市場去。“2016年,香菇價格已實現了2.5-3元/斤。菇農賺得多,公司才有發展的可能。”王文彬說。

隨著香菇種植技術的提升和品種質量的提高,吳元元想帶著鄉親們的菇“傘”,走出山東省,走向全國市場。

“我們之所以放棄北京市場,是因為山東和北京中間有一個香菇生產大省——河北,跨過河北去北京,不太現實。最終我們選擇把銷售窗口建到上海。”

公司的銷售人員來到上海發現,公司生產的香菇品質還是低,根本打不開市場。但吳元元和銷售團隊一致決定留在上海,要站在一線城市看全國食用菌發展,以滿足市場需求倒逼科研創新。

吳元元在公司內部確定“以市場為導向、向科研要質量、以數據為基礎,進行精細化的管理”的發展方向。種符合全國香菇市場需求的品種,以現有的訂單量為基礎,規範生產規模,避免產品滯銷。

2017年4月,吳元元註冊成立“山東鮮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以“從標準化基地到餐桌綠色鮮配”“自建物流全方位保證食品安全”“一葷一素一蘑菇”搭配合理膳食結構為經營理念,實現了農產品電商銷售新突破,保證消費者以最快的途徑、最合理的價格吃上最安全的農副產品。

“作為新型職業農民,要在現代互聯網的大趨勢下,找準自己定位,藉助電商品臺,打造‘惠民原耕’‘菇鮮源’牌系列食用菌產品,幫助菇農把優質的農產品賣出去。”電商部經理劉凱介紹。

“我和這群80後、90後們將撐起更多的小菇‘傘’,護更多的菇農,齊心協力走出一條以小香菇為主打的鄉村振興之路。”吳元元說。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