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顶级的工作是如何被上层阶级垄断的?

对阶级固化的焦虑是近些年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这个现象出现得更早,相关研究也更多。拥有耶鲁大学的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硕士、博士学位的美国西北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劳伦·里维拉(Lauren Rivera)曾著书《出身(Pedigree)》,就阶级固化问题中最引人关注的就业环节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

美国最顶级的工作是如何被上层阶级垄断的?

里维拉的调查对象为收入排名美国前20%的人群,其中白人占72%,亚裔占15%,另外还有黑人和西裔等其他少数种族。而这些阶层的父母与工薪阶层的父母相比,更愿意在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他们把孩子视为一个必须投入万分精力并取得成功的项目,因此会为孩子们提供加速学习的道路,并通过人脉关系,给孩子设计丰富的校外活动,而通过这些活动,精英阶层的孩子们不仅被培养出积极的性格,也更懂得如何与他人、尤其是成人打交道,他们也更懂得通过寻求外界帮助的方式调动各种资源来完成目标。相比之下,工薪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孩子们也更讷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求助,造成较低的作业完成率,进行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的大学申请环节的准备工作已经发展成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产业,通过科学的升学课程和考试策略,精英阶层的孩子的SAT分数可以大大得到提高。因此从一开始,精英家庭就通过经济实力、社交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把自己的孩子和工薪阶层的孩子区隔开来,得以进入美国最顶级的大学。

为什么这些精英阶层的父母要耗费巨大心力将孩子送入顶级高校?因为在美国的招聘体系里,一个顶级名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踩进了顶级公司。这里的顶级公司,指的是收入名列就业市场前茅的顶级律所、咨询公司、投资银行,这三种类型的公司被称为精英专业服务(EPS)公司,他们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共同生存。近些年虽然互联网公司兴起,但这些老牌精英公司依然根基深厚,令求职者趋之若鹜。

那么这些顶级公司的招聘逻辑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的招聘资源如此明显地向名校毕业的精英阶层倾斜呢?

顶级公司每年制定一批和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学校名单,这个名单中的学校分为两类:

一类是核心学校(Core School),通常不超过五家,而顶级公司每年的校招学生大部分都是从这仅有的几家核心学校里选出。公司会对这些学校进行深入研究,不惜飞过大半个国家甚至地球,去给这些学校的学生举办发布会、鸡尾酒会、晚宴等,来为招聘和面试这些学生做准备。

另一类是目标学校(Target School),数量为五至十五家。顶级公司也会从这些学校里找人,但目标学校的面试率和录取率都远远低于核心学校。

美国最顶级的工作是如何被上层阶级垄断的?

那么这些顶级公司是如何确定学校名单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学校经历岁月累积下来的声誉和威望。虽然公司也会参考每年更新的外部机构排名,但这些排名通常只被作为参考,并不是核心考量标准。所以与实际的全美高等教育学府的排名波动相比,顶级公司的候选学校列表每年都保持相对稳定。

另外学校的地理位置也会影响不同公司的名单。如果一家顶级公司在美国西海岸没有办事处,那么他们一般来说不会招斯坦福大学(位于美国西部)的学生。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某个顶级公司的高层中,有人对某家学校有特殊偏爱,或者有人毕业于一家“冷门”学校(相比于传统顶级学府而言),亦或是某位高层的子女就读于“冷门”学校,那么这个学校在招聘中被重点关照的概率也会升高。某个顶级公司的顾问就透露,因为其所在的公司,有位高层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因此在他的强力争取下,弗吉尼亚大学成了这个公司每年招聘时重点关注的学校之一,而正常情况下像弗吉尼亚大学这样的学校是不会被他们公司考虑的。一般来说,只要这个开绿灯的高层一直在职,那么对“关系户学校”的招聘力度就不会减弱。

这些顶级公司花费时间精力制作所谓核心学校、目标学校的名单,绝非走走过场,实际招聘中这两类学校的毕业生得到的待遇有天壤之别:

顶级公司会为核心学校配备专职对接人员负责校园招聘和相关后勤事务,还会针对不同的核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学校大使,负责招聘活动的设计和学生需求对接,在招聘季节常驻学校。除了常规的面试外,公司还会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主动吸引核心学校的学生,砸下真金白银召开大量活动,让这些学生对公司形成亲切、熟悉的印象。某家顶级公司曾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一个核心学校召开了25场招聘相关活动,仅一年的预算就接近100万美元。

非核心学校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顶级公司在非核心学校的活动数量会锐减至一到两场,每年的预算只有不到四万美元。

除了校园招聘外,顶级公司也会在自家网站上发布招聘启事。这些招聘启事谁都可以投,但除非投递人有深厚的背景,否则几乎没有收到面试邀请的可能,几乎等于无用功。

凡事皆有例外,每年也会有极少数的来自核心和目标学校名单以外的学校的毕业生进入顶级公司,但这一点点名额仅开放给那些普通学校里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

为什么这些顶级公司的招聘要求如此严苛呢?原因很简单:

首先,这些公司的工作机会太抢手了。顶级公司的实际岗位录取率,甚至比常春藤大学的平均录取率还低,因此给候选人设定重重标准是最有效率的招聘方式。

其次,很多公司认为,一个学生能进入顶级大学本身就证明了这个学生是个德智体全方位拔尖的人。如果“进入顶级公司”是一件待完成的任务,那么完成“考入顶级大学”这一项,就相当于完成了这个任务的三分之二。一个哈佛学生即便在自己的学校里排名末流,也依然极有可能是个非常聪明、勤奋、全面的人。而反过来,在一群资质平平的学生里费力挑选出“蒙尘的钻石”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另外,录用顶级学校毕业生,还可以为顶级公司吸引客户,并增强客户对公司的信心。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大部分都毕业于顶级学校,那么无疑侧面上提高了公司地位,也对公司后续向客户收取高昂费用有帮助。比如,一个顶级律所会向客户收取每小时几百美元的费用,而一个求学履历星光熠熠的服务团队会让客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对于公司来说,还可以通过名校毕业生的人脉来创造新的业务,这对于一个新人以后能不能发展成合伙人至关重要。

但有趣的是,这些被调研的顶级公司很少会跟踪这些名校毕业生的具体工作表现。而且这些名校毕业生普遍对工作的要求也很高,所以他们的工作年限通常仅为2-4年,再加上公司花在他们身上的薪资、奖金、培训费等费用,所以其实单个名校毕业生的雇佣成本对企业来说是比较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