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歷史的簡介

留尼汪(法語: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馬斯克林群島中的火山島。為法國的海外省之一,位置為20.9188°S 55.475063°E。下轄一個省,即留尼汪省。東邊約190公里是毛里求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汪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狹窄平原外,均屬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米,是為格羅莫訥(法語:GrosMorne)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米)。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溼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乾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在被歐洲人發現之前,留尼汪島曾以“DinaMorgabin”之名為阿拉伯人所知。葡萄牙人發現並命名了馬斯克林群島之後,將該島命名為聖阿波羅尼亞(SantaApolónia),因為葡萄牙人於2月9日發現該島,即這位天主教聖人的聖日。法國人佔領該島後,將該島命名為波本島(法語:ÎleBourbon,又譯波旁島),以法國王室波旁家族命名。法國大革命後,被改名為留尼汪島(法語:Réunion),意為“會議、聯合”,以紀念馬賽的革命者與國民自衛軍的聯合。拿破崙·波拿巴掌權後,該島又改名為波拿巴島(ÎleBonaparte)。英軍登陸該島後,又恢復其舊名波旁島,維也納會議後,該島仍叫波旁島。直到法國1848年革命後,復辟的波旁王朝倒臺,才又恢復叫留尼汪島。

留尼汪歷史的簡介

有歷史學家認為,阿拉伯人或許在中世紀時在留尼汪島定居。

留尼汪島是由葡萄牙人於1513年發現,在1649年由法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

1513年,葡萄牙人馬斯克林來到印度洋一群島,後取名馬斯克林群島,留尼汪為該群島中的一個島。

1642年法國宣佈正式佔領該島,並於1649年命名為波旁島,由法國統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法國大革命時期,波旁島改名為留尼汪(法語意為聯合),以象徵革命力量的聯合與勝利。

1663年法國移民及其從馬達加斯加帶來的奴隸在波旁島定居。該島作為往來於印度洋的法國艦隻的停靠站,受制於法屬東印度公司。

1767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五贖買了該島,並建立了各種行政、司法機構。大批移民和奴隸被運往該島種植咖啡。法國大革命時期,島上移民建立議會,擁護共和。一度為英國人佔領,1815年交還法國。

拿破崙帝國崩潰後,留尼汪在1810年由英國佔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汪島。

1848年定名為留尼汪島,留尼汪宣佈廢除奴隸制,6萬奴隸獲得自由。

19世紀後期,甘蔗取代咖啡,成為該島主要經濟作物,製糖業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尼汪成為法國食糖的供應地,經濟進一步發展。

1942年11月戴高樂自由法國政府派殖民地行政官員取代了原維希政府的總督。

1946年法國政府決定改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由法國任命省長管轄。目前留尼汪是法國的海外省之一,除了屬於該國海外領地中的一類外,在行政區的位階上,與法國本土的大區是同等級的。

1973年,留尼汪改為法國的一個大區。

除了留尼汪島外,留尼汪海外省還統轄了5個島嶼︰新胡安島、歐羅巴島、印度礁、格洛裡厄斯群島和特羅姆蘭島。前四個島之主權與馬達加斯加有爭議,最後一個島與毛里求斯有爭議。

島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國白人外,還有華人、印度人和黑人,但由於法國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紀錄種族分佈,各族的人口並無具體統計。法語是官方語言,少數人通曉英語。94%人信奉天主教。首府(Préfecture)是位於島北岸的聖丹尼(Saint-Denis)。

留尼汪島有小歐洲之稱,是度假勝地,留尼汪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拉夫艾斯經常爆發,而且噴出岩漿往往持續數月之久,為重要觀光景點。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頭條號:史學速遞,每日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