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西方哲學史

極簡西方哲學史

極簡西方哲學史

1.前希臘時期

泰勒斯說,世界是原子構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質基礎。

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世界是由數演化而來的,事物有內在的一致性。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世界是流變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質是不一致的。

極簡西方哲學史

2.古希臘時期

蘇格拉底否定了赫拉克利特而選擇了畢達哥拉斯,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陰陽流變"的觀念。他說,世界不是流變的,流變是感官經驗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恆的和一致的。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繼承了他老師的思想,他說,在現象世界之上存在一個永恆的理念世界。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說:世界的本質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達到了完整和一致就會呈現出完美和和諧,就展現了世界的本質。"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學和科學的標準,也是藝術和審美的標準!

亞里士多德達到了古典哲學的頂峰,在他的領域至今沒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義的哲學和美學觀,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則。其後的哲學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亞里士多德已經思考過的問題,而是另闢蹊徑。

極簡西方哲學史

3.中世紀時期

公元476~1640年文藝復興前的一千多年,被近代西方人稱為“黑暗的中世紀”。當然,這個“黑暗”的評價是以西方現代政治文明為參照物的,並不適合東方人引用,因為如果以東方文化為參照物,中世紀絕對是一個光明和理性的時代。西方中世紀學者達到的水平,某些大學教授至今還摸不到邊。

中世紀有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及神學家,叫托馬斯·阿奎那,他提問:為什麼世界的本質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這是上帝創造的!他的理論叫三位一體,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界的終極前提。數學的研究也證明了"完整和一致"並不能被理性自身產生,需要由"外在的存在"提供。

極簡西方哲學史

4.經驗派的興起

虔誠的基督徒笛卡兒揭開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大幕,他開始懷疑一切,甚至對自己是否存在都開始懷疑,最後靠"我思故我在"才確認了自己的存在。笛卡兒懷疑的目的是尋找不可被懷疑的判斷,從而為哲學和科學打下堅實的根基。

懷疑開始後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就懷疑到了理性的根基:完整和一致!世界真的是完整和一致的嗎?這個原則到底在哪裡?可以被證實嗎?最後休謨出手徹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他證明了這一點:因果關係是被人類的觀念所建構的,並不是真實存在!

休謨之後唯理論哲學大廈傾覆,天下大亂,更麻煩的是科學技術卻突飛猛進,於是各種暴力和殺戮橫行,各種狂人登上了歷史舞臺,人類遭受生存危機。

極簡西方哲學史

5.康德力挽狂瀾

康德出手相救,挽救了休謨推翻的理性大廈。康德承認:理性是先驗的,理性不能自證。理性思考需要前提,而前提來自於直覺和情感。康德劃定了理性的邊界,唯理論和經驗派握手言和,人類文明的大廈重新建立了。

康德之後,人類文明的格局改變了。康德之前,唯理論一家獨大,神聖不可侵犯,"完整和一致"是宇宙真理,而科學只能認知"現象片段",上不了檯面;康德之後,唯理論承認"完整和一致"是人類的先驗觀念,不可被實證,而科學的"現象片段"研究也可以揭示普遍性和一致性,也被承認為知識。

極簡西方哲學史

6.終極霸主:海德格爾

康德之後,人們開始意識到所謂的宇宙規則其實是人類意識的先天規則,這個觀點更進一步,便是"人類所有的認識都是通過人類的意識而獲得的",所以人類的意識其實是第一位的存在。這其實是一句大實話,但人類卻琢磨了數千年。

海德格爾出面一錘定音,敲定了這個認識:所謂世界的本質只是人類意識的表象,現象就是本質。海德格爾承接了亞里士多德和康德,但他把亞氏的定義扭扭轉了:不是世界是"完整的和一致的",而是人類的意識結構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無論世界是否是完整的,但被人類認知到的世界一定是完整的;無論世界是否是一致的,人類認知到的世界一定是一致的。

極簡西方哲學史

7.心理學的時代

海德格爾之後,"人意識的存在形式是人一切認識的前提"成為常識,對人意識的研究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問題,心理學和腦科學研究逐漸成為主流。那人的心理到底是如何運作到呢?弗洛伊德說:一切都是性;榮格說:一切都是無意識;馬洛斯說:一切都是需要;羅洛梅說:一切都是情感。

中國的心理學為什麼一塌糊塗?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哲學和邏輯學基礎,甚至很多學心理學的是所謂的"文科生",他們幾乎沒有數學、哲學和邏輯學基礎,連學習心理學的工具都沒有掌握,能學出什麼來呢?

以上便是簡明的西方哲學史,從唯理論發展到存在主義,由研究對象的本質發展到研究自我意識的本質,由哲學發展到心理學。那麼,中國人的思維在哪一個階段呢?應該是相當於前希臘時期的赫拉克利特,即世界是"流變和矛盾的"。

極簡西方哲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