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耳中人》是清朝小說家蒲松齡所著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和作者同時代的修道名士譚晉玄,因修煉走火入魔,而引發了一段怪異事情,故事很短,讀來卻頗為有趣。同時,從故事中也清晰地反映出了那個時代的一些特徵:比如崇信道教,人們喜愛用修道唸佛的方式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開頭的高明筆法

譚晉玄,邑諸生也。

《聊齋志異》故事共約500篇,幾乎每一篇故事開頭,都會直接點明主人公的姓名、身份、所在地。

更有些故事,乾脆就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比如《耳中人》開篇提到的譚晉玄,明末清初小說家丁耀亢曾在詩中記述過譚晉玄的故事,說他“神遊方以外,天在道之中”,意思就說這個人啊,喜好道家修煉之事,而且是個名士。

你看,這就是蒲松齡的高明之處,人物出場非常真實,迅速拉近讀者與故事的距離,就好像發生在自己身邊某人身上一樣,讓人倍感親切。這也是《聊齋志異》受到百姓喜愛並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篤信修道的時代

篤信導引之術,寒暑不輟,行之數月,若有所得。

故事主人公崇信道教修煉,不但寒暑不輟十分刻苦,而且還非常有天賦,常看修仙小說的人都知道,只要不開掛,正常人修煉都是數十年如一日,能不能有所得還得看悟性和天意,而譚晉玄只需數月,不到一年。

所謂引導之術,就是導氣使和,引體使柔,這是中國古代一種強身除病的養生方法,道教則認為引導修煉可以成仙。

這一點非常符合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因為明朝立國後,曾把道教定位官方指定宗教,也使得道教在明朝發展到巔峰,最著名的就是嘉靖皇帝,一生迷戀修道煉丹,幾十年不上朝。

蒲松齡本人在引導之術方面也頗有心得,他從小身體不好,在那個時代背景下,自然不免用這樣的方法來強身健體,正如他《寂坐》一詩中所寫的那樣:“衛生學趺(fū)坐,虛室生白光”。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三寸長的奇妙小人

一日,方趺坐,聞耳中小語如蠅,曰:“可以見矣。”開目即不復聞;合眸定息,又聞如故。謂是丹將成,竊喜。自是每坐輒聞。因俟其再言,當應以覘之。一日,又言。乃微應曰:“可以見矣。”俄覺耳中習習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長三寸許,貌獰惡如夜叉狀,旋轉地上。心竊異之,姑凝神以觀其變。

修煉小有收穫後,會發生什麼呢?

先是,譚晉玄在坐禪的時候聽到耳中有人說話,他便認為自己修煉的內丹成功了,內心竊喜,但此時耳中人似乎非常膽小,只有當他坐禪時,閉上眼睛平靜下來之後才敢小聲說話,也不知道過了幾日,譚晉玄再次聽到耳中人說話,便小聲回應道:“出來見個面吧”。

話音剛落,便覺得耳朵中有些痛癢的感覺,好像有什麼東西出來了,他微微睜開眼睛,看到了三寸長的小人,其面貌如夜叉,非常具有志怪色彩。

譚晉玄心中感到詫異,但沒有說話,而是屏息凝神,注視著夜叉小人兒會有什麼變化。

這一段寫得神乎其神,也是這篇小說的高潮所在,題目中所說的“耳中人”終於現身了,特徵十分顯著,身長只有三寸,約摸10釐米,非常膽小,會說話但是聲小如蠅,長得像夜叉,面目猙獰,出現後在地上盤旋。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走火入魔的修道名士

忽有鄰人假物,扣門而呼。小人聞之,意張皇,繞屋而轉,如鼠失窟。譚覺神魂俱失,不復知小人何所之矣。

好巧不巧,鄰居在這時候敲門借東西來,耳中人被嚇得滿屋子打轉,驚慌得就像一隻找不到動的小老鼠。再看譚晉玄,他好像神魂出竅了一般,茫茫然不知道小人去哪裡了。

這裡再次印證了耳中人膽小如鼠,而譚晉玄神魂出竅的表現,似乎是走火入魔了。

遂得顛疾,號叫不休,醫藥半年,始漸愈。

自此以後,譚晉玄就得了癲狂病,日夜嚎叫,吃藥醫治了半年多,才有所好轉。估摸著凡人修仙和妖、神一樣,也需要渡劫,一般說法是500年為一劫,渡過了就能繼續修煉,渡不過就會被天雷轟得灰飛煙滅,但譚晉玄天賦異稟,只修煉了數月便遇到了劫數,這次遇到的耳中人和癲疾,就是他修煉路上的一劫吧。

故事到這裡戛然而止了,譚晉玄病情好轉後是否繼續修煉,蒲松齡沒交代,好在還有一些線索,我們可以進行推測。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譚晉玄的結局

本文前面提到了丁耀亢的一首詩,譚晉玄的結局,便在詩中,那首詩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茫茫滄海上,何處覓壺公”。

壺公是誰?

《後漢書·費長房傳》中說,壺公本來是東漢時期的一個賣藥老頭,他常懸一壺在肆中出診,罷市後他便跳入壺中,一般人見不著,只有費長房看到了,後來壺公與費長房常常相聚,學到了不少本事。

東晉葛洪所著《神仙傳》也有關於壺公的記載,說:“壺公者,不知其姓名”;唐朝杜甫詩《寄司馬山人十二韻人》中提到了壺公:“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王維《贈焦道士》詩中也有:“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壺中”。

由這些記載和詩文可以看出,壺公是一個具有高超醫術的道教仙人,所以後世醫學生學成之後開醫館為人治病,便稱為“懸壺”,人們也用“懸壺濟世”這個成語稱頌那些救人於病痛之中的醫生。

回到譚晉玄,如果他在“耳中人”之劫後便放棄了修仙,那丁耀亢絕不會把他比作壺公一樣的仙人,因此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出,譚晉玄最終確實修煉成仙,翩翩然不知所蹤了,所以丁耀亢才會感嘆:“你走了之後,滄海茫茫,人們又從哪裡去尋找你這樣如壺公一樣的人物呢”?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小結

《耳中人》的雖然短小,但作者從眼、耳、身、意等多個方面入手,把譚晉玄從修道,到有所成,再到失魂落魄的過程寫得活靈活現。如果沒有現實體會,只是道聽途說來的故事,恐怕很難寫成,好在蒲松齡本人在這方面有所心得。

同樣以人體器官為載體,引發的奇妙故事,在《聊齋志異》中還有很多篇,比如《瞳人語》就講眼睛中的人,不同的是,《瞳人語》中的小人活潑可愛,故事讀來更像童話,而“耳中人”如夜叉,就是純粹的志怪故事了。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清朝名士沉迷修仙,耳中蹦出3寸長的小人,膽小如鼠長得像夜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