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原标题 / 八一八律所如何培养新人?

来源 / 道方图说

我发现社会上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老板认为这届新人不行,没激情、不求上进、工作不动脑、不肯吃苦

而职场小白则觉得这届老板真不行,抠门、小气、猥琐、无能。Why?真是令人困惑,问题太复杂,我们也懒得跟对方BB,换个周扒皮或者杨白劳就是了,东家不打打西家,反正是混江湖,在哪不是混。可问题是换个人就好了吗?一开始觉得挺爽的,过了蜜月期后又开始恶性循环。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啊,他们是9点钟的太阳,有广阔的未来。而我们这些在职场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同志是下午两点钟的太阳,有很长的过去。

如何让我们的过去照亮他们的未来,使新人能尽快成长,实现个人和律所互惠互利的局面?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每个律所都有其特有的工作制度和方式,比如收到判决后多久一定要向客户汇报,开庭前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制度和流程往往是经过团队不断打磨、训练才固定下来的。对此,老同志已经形成工作习惯,不需要提示就会主动完成。

但当新人进来时,这一铁打的生产习惯就会被打破,而我们往往还没有意识到。于是等到你开庭的时候,会发现居然没有整理证据,找不到证据在哪。没有白纸,没有笔,无法记录。更可怕的是没有授权委托书,证据没有原件,分分钟能把你从睡梦中惊醒。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1-如何做?

第一、以案件阶段为参照,把律师助理在每个阶段要做的事一一列出来,形成书面指引。比如庭审准备中律师助理要做什么?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事无巨细,事无巨细。让律师助理在做庭审准备时拿着清单一样一样对照,每做一样就划勾,这样才不容易出乱子。

律师真的很忙,庭审需要准备的事项很多,即使是有经验的律师也可能突然掉链子,更别说新人。

我也是真正碰到过助理拿过来的授权委托书上居然没有我的手机号码,难道我已经知名到这种程度了?也听说过有位大咖刚出道时,开庭忘了带证据材料,还有小朋友忘记了开庭时间等等。我们都是普通人,在处理繁杂的事务中都会出错,更何况是职场小白。

但在个案中不断犯错然后再成长的过程太血淋淋了,很多人甚至没有这样的机会一错再错。所以我们需要出具非常详细的清单,让充满热血的年轻人冷静下来,照着清单匍匐前进。

2-律所有什么铁的纪律,形成书面指引,不断培训、不断强调

在高效率的当今社会,律师做为精英群体,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效率非常重要。

我相信每个所都会有其自身的效率篇,比如开庭后多久写庭审汇报、多久提交代理词、收到判决后何时向客户汇报等。这些经过常年训练,会形成团队成员的默契,无需言说。

但新人来了,你突然发现一切都不顺畅起来了。收到传票,他直接塞到档案袋里,口头通知你一声,无扫描无邮件无微信,更无向客户汇报。开完庭了,他愉快地放假了,过了两天,你突然发现,艾玛,都还没有跟客户汇报呢。至于代理词,那是什么?你大怒,怎么这么不醒目?小白如你,撰写的法律文书还见不得光,但能不能先写个草稿,让老哥哥我节约点时间,改改就能发给客户?你天天坐在办公室,兄弟我整天在外面雨里雨里来,火里火里去,你能否提醒下我上诉时间快要截止了,代理词要超期了?

两点钟的太阳愤怒如夕阳,九点钟的太阳一脸茫然:你又没跟我说。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嗄?这是谁的错?我也不知道,我只能说,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优秀,那就按普通人的方式来做。两点钟的太阳啊,找个时间把铁的纪律好好理一理,记在小本本上。来一个新人,就培训一次,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呃,要不要有下一次?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新人犯错了,你说还是不说?

一开始,小哥哥把主体写错了,指出来。不合逻辑,指出来。错别字,指出来。说说说,错错错。后来,对方离职后在朋友圈把我屏蔽了。痛定思痛,我就开始闭嘴。商标号写错了,自己改过来。法律意见写得那么烂,自己重写一份好了。后来,后来,他就消失了。

Say or do not say,this is a problem!天天说,会吓坏新同事,会让他想到上班就心生恐慌,让他无所适从,从而失去判断能力和决策力。但不说也不行,没人说就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面的事情非常懵懂,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更可怕的是,如果你不说他,他就会反过来说你。说这个所不行,这个老板不行,同事不行…..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这就有一个度的问题。首先,大前提是新人犯了错,一定要说,但不能天天说。最好是定期聊一聊,指出问题,包括思想问题(码字太无聊了,我瞎说的)。这样既不会让同事处于恐慌,也不会变成脱疆的野马,时紧时松,刚柔并济。

其次,对于严重的错误问题要立刻指出来。比如把客户的公司名称写错、法定代表人写错,甚至还是被客户指出来的。这不是笔误这么简单,是严重的文书错误,不能留着过年,必须马上解决。

最后,说别人是为了让对方成长,而不是纯粹为了展示权威和发泄。所以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应当要多分享自己的经验,与对方共同找到改善的方法。这样他才不因为你说了他,就把你屏蔽了!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相信任何一个新人进到一家公司,一开始都不是为了混日子,而是真正想做事的。最初,我们都是为了成长,甚至只要能学东西,根本不在乎工资多少。但时间长了,大家就渐渐遗忘了。

于是,开始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关注老板很奇葩啊,同事很讨厌啦,公司不行啊,你看都走了多少人了。下了班之后,一群人聚餐吃个小龙虾,再一起集体吐槽无良老板和该死的公司。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这个故事真的让我觉得好魔幻,这年头大家都这么玄学派了吗?

一定要引导新人关注自己,让他从思维上转变过来,向内观察和思考,而不是向外发散和传播。时常提醒他,他加入律师这个行业,加入律所,不是为了八卦和吐槽,而是为了学东西。同事好不好,老板好不好,甚至律所好不好,跟自己有多大关系吖?关键是你在这里是否在成长,在进步,在向理想中的自己进一步靠近。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在我印象中,早年律所的培训是比较少的。近年来,为了吸引年轻人,很多所都设立了系统的培训制度。但现在培训太多了,大家就不珍惜了。合伙人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小伙伴坐在台下神飞海外。怎样才能让培训真正为小伙伴服务,而不是流于形式?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我们以前每周五的培训,都是所内同事做讲师。每个人为了培训提前要做大量检索,然后做PPT,工作量比较大,要是那个礼拜还要开庭,那简直是苦不堪言。其实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网络课程,都是业界大咖甚至是法官讲课。且不说他们的授课比我们更专业。单是“外来和尚会念经”这一奇怪现象就能让小伙伴们虎躯一震,觉得好有收获,好有收获。

当然,除了增加优质网络课程外,我们仍然保留了所内同事培训的传统习惯。这样做的目的,知识传播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大家锻炼输出。只有当自己在所内不断输出,将来才能在外面轻松杀出一条血路。总之,我觉得对于律所培训,不必拘于形式,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不断迭代。以免一项制度一开始执行得好好的,慢慢就流于形式了。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老实说,我算是比较负责任的了。一般小伙伴发过来的文书,我改了哪里会把人抓过来,跟他说道一番。即便是这样,效果也是有限的。因为,你把人叫到办公室,人家大脑一片空白好吗?你以为真能把你修改的一二三四五,颠三倒四地乱说一气,对方就能旱逢甘露、醍醐灌顶吗?别逗了,别感动自己了!

来吧,一起开会吧!大家把证据材料拿出来,你怎么说怎么想,怎么修改,为什么要这样改。八啦八啦,你一言我一语,垂直交流,一秒接收。有不同意见,马上说,一起讨论。要交流而不是教导,教导是单方面的,接收方真的很容易走神,更别说思考。也不要再邮件飞来飞去了,码字太辛苦。你辛苦码的字,对方可能根本不看。

另外,灰常重要的一点,一定要有记录。开会的时候,灵感迸发、口若悬河,一切胜利在握。要从哪方面补充证据,从哪个观点打击,一切了然于心。然而,两个月后,开庭了,忘了。这些都是血的教训啊!SO,一定要有会议记录,不用清晰、漂亮的格式,简单几个字,把关键词记下就行了。然后,会议结束后,大家按着记录各自开工。

至于小兵的培训,如果这样你还说学不到东西,怪我咯!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律师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