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俗話說,一方水土出一方特產,一方特產養育一方人。

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那琴香鴨(防城港市新聞網 磨金梅/攝)

每個地方都有特色小吃,但不是每個特色小吃都能像廣西上思縣那琴香鴨那樣成為網紅。究其原因,是上思人敢想敢幹敢闖而且要幹必須幹出點名堂來的精神所造就的。

在上思縣,能與香糯、香菇、香豬媲美的其實還有另一種時尚美食——那琴香鴨。經過多年的打造,那琴香鴨的品牌早已名聲在外。

有人這樣形容那琴香鴨:皮下脂肪少,肌肉鮮美;煮熟後肉質細嫩,無腥羶味,香甜不膩,品嚐時有香鮮味道。近年來,在當地市場上正宗香鴨產量少。

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臘鴨(防城港市新聞網/攝)

“一股清泉從水井裡湧出,鴨子天天用山泉水洗澡,加上那琴鄉一帶水土含有稀有礦物質元素,鴨子常吃到田螺、田邊雜草等食物,那裡長大的香鴨味道自然無比香甜。”香鴨白切鴨店店主胡小華說。

那琴香鴨出自麻鴨,俗稱火鴨。這種鴨因全年放養在野外水田而被當地人稱為生態鴨。麻鴨抗病能力強,易於飼養,營養豐富,市場需求大,養殖前景可觀。

家住上思縣城的胡小華,於2016年初在那琴鄉排柳村排子屯租坡地97畝種植紅香橙、沙糖桔等水果,並創辦家庭農場。2017年胡小華再租20畝荒田建築水塘養魚,兼養那琴香鴨,先後投資130萬元。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試養第一批鴨200—300只。她利用水塘、冬閒田放養,加強管理,成活率很高。由於實行科學飼養,以喂稻穀、玉米為主,100天出欄一批500只左右,最大的鴨每隻重6斤多,一般也有5斤左右。全年養鴨5000至6000只鴨投放市場。在當地,她成了大山裡的“鴨司令”。

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初心一片為脫貧,產業帶富眾鄉親。為了做到產、供、銷一條龍生產,胡小華養鴨成功後便在上思縣城以每月租金1500元租下了一間鋪面,辦起了香鴨熟食店。她注重尋找商機,店裡供應生鴨、熟鴨,一般每天賣熟鴨20多隻。“遇上節日,更能賣得多一點,達100來只。”

舌尖上的甜美味道讓廣大遊客流連忘返,胡小華儘量讓遠道而來的區內外遊客想吃香鴨都能吃到。胡小華心想:緊扣決戰貧困決勝小康主題,產業發展是實現貧困人口脫貧、防止返貧的壓艙石。為了讓貧困戶有穩定增收產業,胡小華苦心經營鴨店除了自產自銷之外,還利用這個絕佳平臺,借力項目助脫貧。幫助當地及周邊群眾,尤其是幫助一百幾十戶貧困戶每戶養鴨50只至100只銷售麻鴨。盡最大努力為他們養鴨打開銷路,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胡小華經常鼓勵貧困戶瞄準市場養鴨,早日脫貧致富,共享經濟發展。胡小華的香鴨店全年總銷售1萬多隻鴨,總銷售額達70多萬元。

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近三年來,胡小華從事香鴨養殖及加工已經小有成就。她堅持產業助增收,通過開辦自養自銷香鴨店讓農民錢包更快地鼓起來,想方設法帶動農民不斷加入養殖行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家住排子屯的貧困戶陸大姐說:“自從這兩年有了胡小華的消費扶貧香鴨店,我們養鴨不再擔心產品的銷路或被人壓價了!”小小香鴨店打開了山門,搭建起山裡山外溝通的橋樑,產品遠銷區內外,托起綠色食品消費扶貧的新希望。(文/人民網 彭遠賀、朱維平 圖/網絡綜合)

廣西上思:小小香鴨店托起消費扶貧新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