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小編今天來聊一聊深受國內學者關注的工科神刊IEEE Access

。小編時常看到評論區對該期刊是不是“水刊”而爭論不休。小編將通過4個相關指標作為拋磚引玉,帶你縱覽IEEE Access近年來的一些發展概況,而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一個水刊還是由讀者看完後自行判斷了!

影響因子&CiteScore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近幾年IEEE Access的影響因子和CiteScore變化情況:

2015年 IF=1.270,CiteScore=4.32

2016年 IF=3.244,CiteScore=5.13

2017年 IF=3.557,CiteScore=4.49

2018年 IF=4.098,CiteScore=4.96

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如果僅從IF的角度來看,IEEE Access毫無疑問是一個潛力股——每年的IF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漲,應該是前途一片大好的一本期刊。而觀察CiteScore的話,IEEE Access的發揮就比較平常,不但是有起伏,且每年的變化量都不小,讓人感到不那麼安心。

中科院JCR分區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2016-2018年IEEE Access中科院分區

隨著IEEE Access的IF增長,IEEE Access分區也是水漲船高,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更好的分區和IF,理論上會吸引更多優秀的文章投稿到該期刊上,對期刊發展來說可說是相輔相成的。

審稿速度

進入IEEE Access官網,小編第一眼就被他Publish in 4-6 weeks的宣傳語吸引住了。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再詳細查看該期刊的說明:平均4周就會收到接收/拒稿意見,從作者投稿到確認接收,一共花費4-6周時間。小編耳邊不禁回想起時常收到作者抱怨:我投稿XX期刊幾個月了,還沒收到審稿意見,我也不敢催,萬一催了就拒稿怎麼辦呢?

那麼,如果您投稿的是IEEE Access想必就不會有這種憂慮,既然他官方都說平均4周就審稿意見了,那你要是超過1個月還沒有收到審稿意見就大膽地催吧!畢竟有時候期刊編輯確實可能忘記處理你的文章了!

發文量

毫無疑問的,由於有官方明確說明的較短的審稿時間,想必會吸引到大量作者踴躍投稿。這一點,我們從發文量上也可以看出: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2016-2018年IEEE Access發文量

該期刊近幾年的發文量幾乎呈指數上漲,所以這一點也被眾多網友詬病。但理性分析一下,發文量在逐年遞增的同時,IEEE Access的IF並沒有下降的趨勢,所以增發的文章總體質量應該沒有那麼低。只是由於發文基數的增大,我們更容易地在該期刊上找到那些疑似灌水的文章。

畢竟審稿人不會永遠都是正確的,連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拉特克利夫爵士的論文在初次投稿Nature時也被拒稿,而後他的論文才被PNAS接收。加上IEEE Access為了確保其審稿進度,必然需要尋找大量審稿人為其審稿,那麼由於不同審稿人的水平差異,不少"水文”最終也被接收就很容易理解了。該期刊近幾年的發文量幾乎呈指數上漲,所以這一點也被眾多網友詬病。

總的來說,IEEE Access目前是發展得越來越好的。究竟是網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還是會像前幾年的PLoS One一樣因過大的發文量而使IF降低呢?小編認為還有待時間證明。

PLoS One歷年發文量與IF對比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2012-2015年PLoS One發文量與IF對比

可以看到在2012-2014年是PLoS One發文量頂峰的年份,它的IF是不斷下降的,而2015年嘗試減少發文量後,IF仍然沒有回升。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部分網友在LetPub官網的SCI期刊信息查詢系統評論區分享的自我投稿經歷: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水刊 – 讓數據來評判

小編同時在此也歡迎投稿過IEEE Access的作者在留言區留言或者或前往SCI期刊信息查詢系統進行理性討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