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2015年5月,太和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佈,太和羊肉板面製作技藝名列其中。2019年3月,由太和縣烹飪協會制定發佈的《太和板面製作規範》開始實施,這是阜陽市在地方美食方面制定發佈的第一個團體標準。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太和板面是安徽北區地區麵食的一面旗幟,關於它的名字大致有兩種說法:

1.木板上摔打而成故名板面

太和板面一是面好,二是湯料好。太和板面取小麥精粉,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麵糰,反覆揉搓之後,製成直徑1.5釐米,長約12.5釐米的小面棒,重量約25克,碼在案子上,蒙上乾淨的溼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軟綿,觸摸如絲綢。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七根小面棒,用擀麵杖壓扁,兩手分別捏住兩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噼裡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

2.兩廣總督徐廣縉命名

相傳,兩廣總督徐廣縉,大新鎮徐寨村人,清嘉慶年間進士。為官清廉、親民。徐廣縉在外漂泊一生,晚年酷愛家鄉面食,有一次經過一個村莊見農家板面,就問這種面的名字,農家回答:“甩面”。徐廣縉說,此面在木案子上摔打而成,湯清、勁道,就像人做官一樣,要清爽做事、板正做人,不如改名叫“板面”吧,從此板面在太和縣流傳至今。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經過幾代廚師的改良,如今太和板面在傳統的工藝上,通過精加工、細操作,揉條摔板,呈現出厚薄均勻、炸炒燜燉、佐料齊全的特點。視之,面白、菜青、油紅、肉爛、辣香、味道極佳,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全國具有極高的知名度,並走向海外。

據太和縣烹飪協會及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太和縣在全國各地從事板面經營的人員達4萬人左右,年營業額6億元以上。加上相關的從業人員,總數達10萬人左右。

這些人在打造太和板面品牌的同時,將太和縣其它農特產也帶了出去,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助力器。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遺憾的是,太和板面的傳承大多以師帶徒的模式進行,由於製作工藝不一,導致各家店的口味各異,不利於行業的發展。為此,經太和縣人社局批准,成立了太和縣徽創板面培訓學校。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據介紹,這是太和縣首家板面製作專項職業學府,學校聯合企業建立了“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業學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人才。下面是太和板面配料的炒制過程: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首先炸制鮮料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然後加入乾料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加入板面靈魂辣椒

一碗板面攪動一方經濟,有人因它發家致富,有人因它走出國門

加入羊肉,板面料基本成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