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貴族——蔡康永

11月17日,林志玲與老公AKIRA在臺南美術館一館舉行婚禮,蔡康永受邀出席,同時擔任婚禮主持人。他開心透露:“從來沒有主持過新娘奉茶等儀式,第一次就是為好友志玲主持,充滿欣喜與期待。”

從康熙來了到奇葩說,這是一個永遠能給你驚喜的、有意思的人。

01

他的冷和距離變成一種美感和優點

1965年,“太平輪事件”在白先勇的筆下化為小說《謫仙記》。1989 年,《謫仙記》經白先勇改編,被導演謝晉搬上大銀幕,名為《最後的貴族》。冥冥之中若有天意,與白先勇合作編劇的正是“太平輪”船主蔡天鐸的小兒子——蔡康永。

蔡康永在臺北出生時,父親已經60 歲,母親也已45 歲。

母親是典型的舊式上海太太形象——每天睡到中午12 點,穿著毛毛邊的亮片高跟拖鞋、絲質晨袍,在家裡晃一下,然後出門弄頭髮,弄到兩三點回家。之後約人打麻將,下午4 點吃點心,8 點繼續打麻將,11 點宵夜,最後牌局散了,沐浴、更衣、睡覺。蔡康永像一個看客一樣,看穿著領子卡到脖子的緊身旗袍的母親靠在牆頭吸菸,望著陽臺外。

習慣了富貴生活的父親對曾經的上海排場念念不忘,當蔡康永帶他去吃自助餐時,他就嘆氣,“唉,在上海只有乞丐才拿著盤子排隊吃東西”。在他的觀念中,那個只用“下巴點菜”的餐廳才是應該吃飯的地方——手都不用動一下,服務生就會把客人要的菜送到桌前。

父親這種看盡浮華、索然無味的感覺也影響了蔡康永對世界的態度。蔡康永身在娛樂圈,卻始終有意無意與娛樂圈所保持的距離感,這是他的出身所給他的印記。

他在大學之前一直讀的是貴族學校,直到上了大學,第一次見到臺灣本地同學打麻將,發現他們居然拿鈔票直接給來給去,洗好牌之後就開始打。這讓蔡康永覺得不可思議,在老上海的規矩裡,洗好牌之後還要用牌尺擺直,而且是不用鈔票只用籌碼的。

他的好友是這樣評價他的:“他的冷和距離感,來自他的聰明,而他的聰明在於看透、看清楚了人與事。但他沒有因此放棄生活,做事也一定做到最好,以至於他的冷和距離就變成一種美感和優點。”

最後的貴族——蔡康永

02

他是一個有意思的人

我們來看看蔡康永都做過什麼工作吧。

他當過大學老師,臺灣世新大學電影語言、風格評論講師和傳播學院製作中心副主任;他是專欄作家,《聯合報》上有他的專欄;他出過書,《你睡不著,我受不了》、《LA流浪記》、《那些男孩教我的事》、《有一天啊,寶寶》、《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藝術裡的金錢遊戲》等;他是電影編劇,謝晉執導的《最後的貴族》編劇是白先勇和蔡康永;他當過臺北電影節的評審;他是時尚雜誌《GQ》臺灣版創刊總編輯;他是電視製作人,當過電視紀錄片的導演和電視臺顧問;他還是廣播人,是臺北之音的節目部創意總監;他還給電腦遊戲寫過腳本和對白;他是《康熙來了》和《奇葩說》的主持人。

他的精力有多旺盛,他的興趣有多廣泛,他就多有趣。

在他成名節目《兩代電力公司》裡,他願意找一群十四五歲的“死小孩”去和父母進行觀點PK。他也會故意找10個很胖的姑娘,而他們的男朋友又非常帥而且感情很好。他想說的是:憑什麼只有條順盤靚胸大的女生才能找到好男友?

在他的世界觀裡,堂堂正正做人始終是一個奇怪的事情,人生為什麼不能有多一種選擇?比如男生為什麼不能“娘”?

在淡然的外表下,蔡康永隱瞞了一顆叛逆的心。

他說,“等到我厭倦了五光十色的熱鬧的時候,還給自己留了一個好玩的東西--比方說寫東西,或拍一部自娛娛人並且不太浪費別人錢的電影。”

最後的貴族——蔡康永

03

他依然是讀書人

蔡康永曾經和父親參加過一個朋友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問蔡爸爸:“蔡康永小時候調不調皮?”八十多歲的蔡父面帶微笑說著:“不調皮,也不愛看電視,就喜歡看書。”

他至今仍然保持這翻閱紙質書的習慣,家裡保存大量的紙書。他讀名著、讀童話、讀武俠,對《哈利波特》這套書籍更是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這種書生的氣質,讓他可以一直保有一顆童真又鬼馬的心,才氣橫溢卻個性愛搞怪,生活上更是不願循規蹈矩。

現代人都普遍缺乏耐心,想“成名要趁早”。而蔡康永說:“每次看到有人引用張愛玲這話,我就想為什麼?張愛玲的人生很棒嗎?張愛玲的人生糟透了。你怎麼會用一個人生糟透了的人描述人生的話來做為你的座右銘呢?”

李誕做客《十三邀》,談及蔡康永表示,“蔡康永是出身於家族世家,並且憑藉他的智商與情商,他是非常有資格對周圍的人以及對這個社會都有優越感,同時憑藉他事業上的成功,他也完全有資格在綜藝的節目上去壓你,無論是他的資歷還是腦子,他的優秀要比所有的人都要更勝一籌,但是在現實中他都沒有這樣做,即使有這個能力比其他的人優秀,但是他卻始終是讓那別人舒服的人,無論是什麼人和他都能聊下去,這就是蔡康永的魅力之處。”

最後的貴族——蔡康永

作者介紹:愛寫作、愛孩子,愛生活,對這個世界永保好奇,追求自由、自然、內心寧靜的生活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