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在武英殿用一群布庫少年們“智擒鰲拜”,並且當眾確立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將其判處死刑。然而,作為“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還是掙脫了束縛,他脫下了上衣,露出了一身的傷疤,就連康熙皇帝都為之動容,最終康熙皇帝將對鰲拜的死刑,改為了囚禁。

兩個月之後,鰲拜在獄中鬱鬱而終了。

至於鰲拜的黨羽,康熙皇帝則沒有對待鰲拜這般的“仁慈”,包括吏部尚書阿思哈、侍郎泰必圖、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濟世、內秘書院學士吳格塞以及鰲拜的三個侄子塞本特、訥莫、瑪爾賽等人盡皆被處死。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出身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皇室宗親,也因為其長期依附於鰲拜,難逃被削宗奪爵、議罪絞死的下場,就連他的子孫也就此失去了家族爵位,淪為了閒散宗室。

他便是班布爾善,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按照輩分,是康熙皇帝的堂叔,同時他卻也是整個鰲拜集團之中,結局最為悽慘的一位。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在其他戰功卓著、地位顯赫的宗室成員面前,班布爾善確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

不得不說的是,清朝的統治者愛新覺羅氏家族,能夠從一個極為“弱勢”的地位,逐步實現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最終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這與其家族內部的團結以及整個家族的人才輩出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哪怕是貴為努爾哈赤的子孫,想要獲取一定的權勢和地位,戰功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班布爾善的父親塔拜,是努爾哈赤的第六子,其生母鈕祜祿氏為努爾哈赤的庶妃,地位非常的低,這就導致了努爾哈赤對於自己的這位庶子本就非常的不看重,而塔拜有記載的功勞也僅僅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隨軍伐討東海北路呼爾哈部,所以在努爾哈赤時期,塔拜的職級就是三等甲喇章京,相當於四品的遊擊將軍級別。

天聰八年(1634年),塔拜被皇太極晉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在清朝宗室爵位的十二個等級中排在倒數第三位,相當於武官正二品的級別。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班布爾善就是襲承了自己父親塔拜的這樣一個三等輔國將軍的宗室爵位。

縱觀與他同輩分的宗室子弟,封王拜相的不在少數。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五子碩塞,以及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嶽託和次子薩哈廉,這幾位都是憑藉著功勳開創了屬於自己的“鐵帽子王”家族傳承世系,這已然是都班布爾善無法企及的存在,更不用說那一眾襲承了祖、父輩功業和爵位的其他那些宗室成員了,甚至就連這一時期的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外臣,在品階和地位上都要硬生生的壓過班布爾善一頭。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儘管起點非常的低,但是班布爾善自崇德四年(1639年)襲承其父親塔拜的爵位來,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因而在皇太極以及順治時期,其爵位也在不斷的晉封,最終與順治八年(1651),被晉封輔國公,這個爵位已經可以排到清朝宗室爵位十二個登基中的第六位,較其父親塔拜的三等輔國將軍,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

不過在清朝初年,功勳遍佈的朝堂之上,這個輔國公的爵位依然讓班布爾善難有存在感,甚至在康熙五年(1666年)的時候,其爵位還因其犯事獲罪被廢黜了。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班布爾善只能選擇依附與當時的權臣鰲拜,以此獲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鰲拜可以生,但是班布爾善必須死。

電視劇《康熙王朝》,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班布爾善形象。

作為皇室成員,康熙皇帝的五叔,班布爾善卻自始至終都站在了鰲拜一邊,充當鰲拜的黨羽,同時也是深得鰲拜信任,而他更是不斷的鼓動鰲拜利用手中的大權將康熙皇帝廢黜,另立新君,以掌握絕對的權勢。

然而,班布爾善這樣做,恰恰就是想讓康熙皇帝與鰲拜來個“鷸蚌相爭”,他好坐收“漁翁之利”,在這二人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他能夠將代表皇權的康熙以及掌握實權的鰲拜全部除掉,自己便能夠登上皇位,真可謂是野心不小。

只不過,班布爾善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其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是不是也有著這樣借勢謀逆的想法和行動呢?答案是否定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清聖祖實錄》中有著這樣的一段描述,康熙皇帝“智擒鰲拜”後,由康親王傑書代表其宣讀了鰲拜及其黨羽的罪狀,除了鰲拜的“三十條罪狀”外,對於班布爾善,傑書也列舉了其“二十一條罪狀”。

在這“二十一條罪狀中”,第一條便是:

“附和鰲拜、藐視皇上、結黨行私、悖負國恩,罪一。”

而除此之外,班布爾善的罪狀基本都是工作態度不端,任職期間行為有著眾多不檢點之處,經常挾私報復、公報私仇,以及助紂為虐、幫助鰲拜剷除異己等等,並未提及班布爾善有謀逆之意。

所以由此可見,依附鰲拜並且作為鰲拜的黨羽,結黨營私,便是班布爾善最大的罪過,其餘的基本都屬於“秋後算賬”。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那麼,既然沒有謀逆之意,又是貴為皇族宗室,班布爾善為何必須要被處死呢?

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對於班布爾善,是充滿了十足的恨意。

這份恨意並不是源自於班布爾善依附於鰲拜,而是在此之前,班布爾善擔任著領侍衛內大臣的職務,給了康熙以極大的不安全感。

領侍衛內大臣可以理解成為皇帝的“親兵衛隊司令”,負責統帥侍衛親軍,守衛的是關乎皇帝安全的最後一道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道防線,並且這是皇宮之中最為關鍵的武官官職,其重要性和致命性可想而知。

然而,鰲拜專權期間,這個職位開始由鰲拜的親信黨羽班布爾善擔任,不僅康熙皇帝自己的安全沒有辦法的到保證,就連康熙皇帝本人也時時刻刻處於鰲拜的監視之下,這無疑給康熙皇帝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更是給予了其極大的威脅。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皇室宗親本應是帝王最應該信任的支持力量,如今卻成為對於自己安危最大的威脅,成為了自己最危險的“敵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才使得康熙必須要讓索額圖辭掉大學士以及吏部侍郎等一切職務專心擔任自己的貼身侍衛,並且要藉助由索額圖訓練的布庫少年,才能完成“智擒鰲拜”之舉,期間還需要不停的嬉戲玩樂、不務正業以麻痺鰲拜。而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拜班布爾善所賜。

所以此時的康熙皇帝,最想殺掉的並不是鰲拜,恰恰正是班布爾善。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與此同時不得不說的是,鰲拜的功勞實在是太大了,康熙真的是不想也是不能動他,因為鰲拜不僅僅是大清王朝的“恩人”,同時也是康熙皇帝的“恩人”。

鰲拜的戰功自不用說,自皇太極時期便開始南征北戰,從攻克皮島,到松錦大戰,再到揮師入關剿滅李自成、征討張獻忠,鰲拜為大清王朝的一統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前文中說到的鰲拜一身的傷痕便是這份功勞的見證。

而事實上,鰲拜的功勞遠不止此,康熙登基之後,鰲拜在內政治理上同樣是功勳卓著的。

政治上,他倡導整頓吏治,強化官員考核,精簡官僚隊伍,全面提升了國家的行政運行效率;軍事上,他在基本肅清全國反抗力量後,不再繼續窮兵黷武,而是提出“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讓國家修養生息;而在經濟發展上,也是他力主推行了“湖廣填四川”以及“更名田”等制度,有效的促進了康熙朝初年經濟的發展。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的時候,留給康熙的實際上是一個內部管理混亂不堪、外部強敵環伺的“爛攤子”,鰲拜等人則很好的處理了當下的危機,這才將整個清朝帶入了良性發展的通道,所以,鰲拜在這一時期的功勞是不應該被抹殺的。

況且,鰲拜對於康熙皇帝本人以及對於大清王朝更是忠心耿耿,只不過晚年的他他過於貪戀權勢,又選錯了方式,進而沒有處理好與康熙皇帝之間的關係,最終才有了自己慘淡收場的結局。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讓康熙不能動鰲拜,這便是政局的穩定和人心的向背。

鰲拜不僅僅代表他自己,也代表著整個“開國功臣”集團,他與康熙之間的矛盾也僅僅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而已。如果康熙真的殺掉了鰲拜,必然會對朝中眾多的老臣、功臣們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也會讓這些人產生惶恐與不安,進而危及到的是統治階層內部的團結與穩固,這是康熙所不想也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康熙並沒有殺掉鰲拜,甚至連長期依附於鰲拜的另外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也只是將其革職而已,後來還是重新予以了任用。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既然鰲拜不能被處死,那就必須有人要“替”他去死,這個人便是班布爾善。

首先,班布爾善是鰲拜集團的重要黨羽,並且是助紂為虐,做了許多令朝臣非常氣憤的事情。康熙皇帝要殺班布爾善,可以說是“罪名成立”且“證據確鑿”,同時在朝堂上還不會遭遇太大的阻力,也不會受到非議和反駁,難度確實要小很多。

其次,班布爾善雖然他的地位與影響力不能鰲拜相提並論,但是他作為皇室宗親,身份是非常的特殊,因而在不能將鰲拜處死的情況下,處死班布爾善也能在朝堂上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和震懾力,起到應有的政治效力,進而平息百官的議論。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再次,清朝初年的時候,對於朝廷的功臣,歷代統治者往往都是採取了非常包容的態度,對其家族也是極盡恩賞,然而對於愛新覺羅氏家族的宗室成員,往往是採取了非常強硬的“零容忍”態度、

比如努爾哈赤處死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和長子褚英,皇太極圈禁了阿敏、害死了莽古爾泰和德格類,更是將自己的姐姐莽古濟凌遲處死,順治皇帝對多爾袞是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包括後來的雍正皇帝也是以極為殘忍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兄弟,以至於到清朝末年,對於皇室宗親的懲治還是相當的頻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更多的還是出於宗室奪權的忌憚與防範,而班布爾善恰恰是觸碰了這根“紅線”,儘管他沒有付諸於具體的“謀逆行動”,甚至還沒有激起“謀逆之心”,但最終還是落得一個議罪絞死的下場,而其全家也因為他的“一念之差”,而深受其累。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智擒鰲拜”,讓年輕的康熙皇帝打敗了他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敵人”,將權力收歸到自己手中,此時的康熙是何等的志得意滿。只不過,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終於明白了鰲拜的功績與付出,也在慶幸當年沒有殺掉鰲拜落下一份“罵名”,但是他終歸礙於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將鰲拜的家人洗脫了罪名,進行了重新的錄用。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繼位之後,馬上為鰲拜平反昭雪,恢復其名譽和地位,重新讓其家人襲承其爵位,也算是為鰲拜的功勞進行了正名。

至於,班布爾善,從其被處死的那一天起,就從未得到任何的平反,至大清王朝覆亡,其家族徹底淪為了閒散宗室,其本人也是徹底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由此可見,鰲拜集團的倒臺,“主犯”鰲拜反而不是最大的“受害者”,而作為“從犯”從犯的班布爾善卻落得了一個最為悲慘的結局。

歷史上的班布爾善:雖為“從犯”其結局卻比“主犯”鰲拜更加悲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