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盲目的人生,所有方向的風都是逆風,如果你覺得目標不重要,那你的人生必然會成為任人宰割的迷途羔羊。


——坤鵬論

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這是《 》的姊妹篇,講的還是關於目標的事情,關注的是人們在目標制訂和完成中存在的問題,算是那篇文章的拾遺補缺。

一、先講個身邊朋友的事

這位朋友,今年35歲,其被動收入已經穩穩地、妥妥地足夠財務自由,已經獲得了經濟獨立,擁有了說不的權利。

而且,他實現財務自由的速度蠻快,25歲開始,只用了10年。

其方法並不複雜,就像坤鵬論在《10年!如何賺它500萬!》講的那樣,遵循了目標制定和實施的通用規則。

他自己總結為三步走:

第一步:設定每年的目標

當初大學畢業,這位朋友心氣挺高,對工作挑三揀四,慢慢的,不是他挑工作,而是工作開始挑他。

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的他,開始彷徨焦慮。

正是在段時間,他無意中看了幾本財商的經典名著。

也正是這些書,就像黑夜裡的明燈點亮了他的心靈,並總結出以“成為更好的自己”為人生前行的動力。

正如諾曼·文森特·皮爾所說:“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標。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想去哪裡,不知道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樣的事,他就不會成功。”

他下決心改變,並設定了第一個目標:

擺脫當前的困境,找到一份穩定工作,讓自己的財務穩定。

在放下可笑而脆弱的心高氣傲後,這位朋友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也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財務自由之路。

有人說,不管是誰,都有迅速成長的時期,這叫“人生的蹦床”。

比如:18歲、25歲、30歲……這段時間,基本每隔五年,都可能是一次自我超越式的成長。

就因為大部分人甘於庸庸碌碌,害怕改變,不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喪失了這寶貴的10到20年。

這位朋友恰恰悟到了這個真諦。

每當自己成長了一階段,就會給制定更高、更有挑戰的目標。

他認為,年輕人變數大,機遇大,最缺堅持力。

所以,目標不要訂得太高太遠,先從1~2年的目標開始。

達成後,切實獲得了成就感,後面就可以將下一次的目標拉長,並且更有挑戰性。

在公司紮根穩定後,他開始立下新的目標——股票投資,讓自己的現金流更加穩定。

第二步:學習

這位朋友從小就記住了老師的一句話:字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

所以,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查字典,甚至有段時間英語學得不好,他竟然直接從抄字典入手,短短半學期,英語成績躍升全班前十。

後來,他將老師的那句話擴展為:好書是不會說話的老師,養成了遇到不懂不會,先去找相關經典名著的習慣。

學習投資也一樣,他最開始也是先找書,從巴菲特入手,將價值投資的名著看了個遍。

他相信,如果連一本書都不願意投資自己,自己怎麼可能改變?

第三步:只有行動,才會發現如何修正

“任何挫折,都是上天饋贈的人生好禮。”

這位朋友堅信,沒有任何事一開始都能很完美。

“先開槍,再瞄準,不完美的行動,永遠勝過完美卻不行動。”

最終,他在公司是中流砥柱,工資不菲,在帝都坐擁三套小戶型但極好出租的房子,每月租金收入就能讓他衣食無憂,還能餘下錢投入到股票賬戶,而股票呢,10年雖然沒有到10倍,還也相差不多。

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二、目標要循序漸進,一開始不要過高過大

坤鵬論曾說過,制定目標時,對於預設的成果先不要太糾結。

很多時候,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其實並不高,而看似合理的目標,反而不可實現。

對待世間萬物萬事,特別是一些下意識認為荒誕不羈或是不可能,最好不要先入為主地作出判斷。

只有通過思考、分析、驗證,甚至親眼所見,得出的結論才更接近事實。

正像在《10年!如何擁有500萬?》所講,制訂目標後,必須步步拆解,這個過程還會起到驗證可行性的作用,如果驗證不合理,那麼修正起來也會心服口服。

不過,總的來說,目標最好還是循序漸進比較好。

特別是開始的時候,寧可設立小目標,爭取小成功,這樣會對自己一步一個臺階邁向更大目標會有莫大好處。

什麼叫目標過高過大?

比如:剛畢業的年輕人說,我要在30歲之前在北京買套房!

排除家裡有礦的富家子弟,對於許多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目標顯然不太合適。

沒有目標不行,但目標設得過高也是問題。

管理學中有句名言叫:一個公司想要什麼,就考核什麼,考核什麼,會就得到什麼。

要想得到特定的結果,就要設置相應的考核。

而考核考的自然是結果,就像當年安然公司的核心文化就是盈利,經營者追求的目標就是“高獲利、高股價、高成長”。

在這樣的目標之下,安然的企業精神濃縮為冒險,它鼓勵的是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利潤的冒險精神。

於是,安然的員工會去要求電力公司停業以維護價格;在加州森林大火時,安然的員工對著電視高喊著“燒,孩子,燒!”因為在大火中被燒的除了樹木還有那些高壓電塔,它們在大火中彎曲然後倒下。

這恰恰說明了,如果目標難以實現,為了達到結果,人們會不自覺傾向走捷徑。

但是,正如國外的諺語所說:“你總是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以非常諷刺的方式。”

如果20多歲的年輕人就以買房為目標,光靠工資很難支撐,必然就要擴大貸款額度,甚至去借錢。

這就讓以後幾年失去了資金彈性,甚至不敢離開目前的工作。

而且,一旦買房貸款,就算揹負上了巨大的經濟壓力,未來需要付出很長時間來償還這個決定的代價。

比如:500萬的房子,首付3成,就是150萬,貸350萬,商業貸款利率是4.9%,貸20年,還款方式等額本息,利息總額是199.73萬,每月要還22905元。

這個月還貸額對於很多年輕人還是亞歷山大的,即使可以,也經受不住收入的閃失。

所以,坤鵬論認為,房子不是不能買,關鍵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抗得住。

人有雄心壯志很贊!

但是,不管多大的鴻鵠之志,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實現。

不得不承認,我們總是對自己的能力過度高估和樂觀。

這是人性中驕傲因子的體現,它讓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比優秀的平均水平更優秀些。

就像很多人會去報名馬拉松,但是,連半馬都沒有跑下來的比比皆是。

坤鵬論從2015年底開始寫文章時,身邊曾經有超過兩位數的朋友開了公眾號,發誓要活到老,寫到老。

但是,近4年過去了,沒有一個人可以和坤鵬論同行。

還有減肥這種事,有人開始發宏願,非要減它10公斤;

還有人表示要學習,一年要讀100本書;

……

可是,一旦過程不如預期,許多人便用所謂的“完美主義”給自己找理由、找藉口:

“我的進度落後了,已經趕不上了,算了!”

“其他事情插進來了,生活好多雜事,我時間不夠。”

“完美主義”最愛用的藉口便是:事情已經不完美了,我不用再繼續。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大部分人在制訂目標時,對自己的能力和堅持過於樂觀和高估。

在沒有達到預期時,會給自己一個理由放棄。

對此的最好解決辦法是,接受不完美,制訂完目標後,先把目標砍半,甚至接著再砍一半。

大多數目標都像是馬拉松,而不是短跑衝刺。

在你沒有堅持完成過長期目標的時候,就不要高估地認為自己可以一次達標。

其實,這就是要將大目標拆成小目標的重要原因所在。

設立目標,實現目標,再設立新的目標,這就是成功最快速的方法。

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三、把過程中的困難點設定為子目標

之前坤鵬論曾說,大目標一定要拆分成小目標,而這些小目標就是一個個階段性需要攻克的難點。

就像攻山頭戰,敵人可能佔據著很多山頭,但要最後達到直搗其老巢的目標,肯定是集中優勢兵力,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攻佔,否則很容易顧此失彼。

怎麼確定目標的困難點呢?

正如芒格所說的逆向思維,“如果在世界銀行工作,受命去援助印度人,如果能想出有助於增加印度人痛苦的三種最佳的方法,非常有用——然後不妨反過來做,儘量避免這幾種方法。”

瑪爾庫斯·波爾奇烏斯·加圖說:“智者從傻瓜身上學到更多,因為智者總是避免傻瓜犯下的錯誤,而傻瓜卻不會模仿智者的成功。”

比如:你想減肥,就應該將減肥不成功的原因一一列出來。

或者,你乾脆反向思考,該如何增肥,都有哪些方法?

發現目標困難點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不想達到什麼目標(即非目標)?

怎樣做會達到這些非目標?怎麼樣可以避免?

我現在想達到什麼目標?如何才能實現?

逆向思維的一個重要實踐就是從失敗和錯誤中獲取經驗。

坤鵬論認為,成功經驗很多是粉飾出來的倖存者偏差,只有失敗,乃至自己的錯誤和失敗才真正讓人得到經驗。

而經驗價值才是人最寶貴的價值之一。

研究表明,進行逼真的挫折模擬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因為錯誤總是讓人記憶深刻,難以磨滅。

研究錯誤更能激勵人們深入思考,也能夠提高我們應對變化、新奇或者非同尋常的情景的能力。

而且,不得不承認,人們都不擅長設定長期目標。

比如:30歲的人很難會為50歲的自己作準備,就像15歲的少年沒有考慮過30歲的事情一樣。

大多數人想到最多最長的,也就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要將長期大目標拆分成短期小目標的現實原因所在。

要想30歲實現某個財富目標,最好的辦法就是從今天開始,一年一年地拆解成年度目標,而這些年度目標就是達成30歲那個大目標的小目標。

大多數的事情越早開始投入,達成目標就會越簡單。

四、目標要靠過程實現,過程最重要

一位前輩曾對坤鵬論這樣說道,目標設定好後,將其束之高閣,只要埋頭幹,它總會實現。

他的意思就是,目標就是目標,關鍵在於過程,在於怎麼幹。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在一個崇高的目標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會獲得成功。

曾經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期中考試前一週,他找來一群大學生,並隨機分成三組。

第一組:請他們想象自己高分過關的情景。

第二組:請他們想象自己何時、何地準備複習的情景。

第三組:請他們按照原來的習慣做事,備考。

最後,哪一組有機會拿高分呢?

答案是第二組。

原因很明顯,關注過程絕對比關注結果有效。

第一組大學生,單純關注結果,想象自己考高分過關,除了自嗨外,沒有任何用處。

要知道,人類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做夢。

而第二組想象自己準備的過程、思考如何會成功、會遭遇到哪些困難,然後去一一攻克,從而獲得高分。

所以,關注過程,可以對你目標的實現帶來巨大幫助。

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五、實際看到自己的目標

大多數人很難為想象中的目標去努力。

就像新婚夫婦,雖然都知道孩子的教育金很重要,也明白未來孩子將是家庭的重要消費人口。

但是,這些也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很少有人會在孩子出生前未雨綢繆。

一直在孩子即將出生,甚至是實際看到孩子時,才開始考慮一大堆關於孩子未來的煩惱。

許多人想著退休後,要如何如何周遊世界,或是在南方沿海城市買套房,做個候鳥。

但是,大部分人只將這些停留在想象中,並不會放入到自己實際的財務規劃裡面。

有時候,趁著年輕,你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或是在沿海城市住上一段時間。

這樣不僅會讓你對目標有切實感受,而且,還可以驗證是否適合自己。

曾經不少人將去大理、去麗江生活當成目標。

結果當他們賣掉一二線城市的房子,真正到這些地方落腳生活後,很多人長則一年,短則幾個月,又紛紛回到原來喧囂的都市。

不是這些地方不好,只是真的不習慣。

所以,很多目標只有非常具象和清晰後,人們才會真正考慮著如何準備籌備資金。

六、為了實現目標,要給你自己一個承諾

坤鵬論那位朋友之所以能存到錢,是對丈母孃的承諾,後來能夠買房並輕鬆還房貸,是對銀行的承諾。

所以,想達成目標,一個好的方式就是給自己一個承諾。

許多人定投基金,或是定期存款,或是買保險,有個很通常的原因就是——“這可以強迫自己儲蓄”。

可能這些承諾穩定投資的人,不見得獲利最高,但他們往往是最能穩定達成財務目標的人。

七、偏見!成功為什麼一定要受苦!

社會上很多宣揚成功的故事,總會把成功的歷程描述得很辛苦,很艱難。

這也使得我們習慣地認為,不受苦就不會成功。

任何痛苦和快樂都是很個人化的,就像坤鵬論每天寫文章到凌晨一兩點,許多朋友表示,實在太辛苦。

可是,我自己並不覺得,反而總會沉浸在寫作的快樂以及認知成長的幸福中。

放棄一件事最大的殺手不是那件事很困難,而是它很無聊。

只有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才會讓你不知疲倦地堅持做完。

當然,不是有樂趣的目標才去做,而是要在目標中尋找樂趣。

就像巴菲特那樣,他把每天閱讀財報、看書、打電話、投資當成樂趣,所以他每天可以跳著踢踏舞去上班。

只要在目標中找到樂趣,並以此為動力,你在往通往目標的路上才不會思考什麼是放棄。

為不愛做的事情努力叫壓力,為喜愛的事情努力叫熱情。

八、“如果……就”、“等到……就”

這兩種語句其實都是在將事情提高難度。

“如果我有時間就帶著家人去旅遊”;

“如果我有錢了就開始股票投資”;

……

“等到我不忙了就去運動”;

“等我有時間了我就開始讀書”

……

其實,這些事你完全可以馬上去做,根本不用“如果”和“等到”。

從根本上講,這都是在為自己找藉口。

其中心思想是,我不投資、不讀書、不運動,不是我不做,而是沒條件。

凡是用這兩個詞開頭的語句,基本都代表著,不想做,想放棄。

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九、蠟燭效應

在房間每多點燃一根蠟燭,亮度就會有所提升。

點燃第2根蠟燭時,房間的亮度會增加一倍。

但是,當點到第15根時,房間的亮度就沒有太多變化了。

這就是蠟燭效應。

它說明,一件事情增加同樣效果,但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的感受會變得不明顯。

比如:減肥,開始的時候都會覺得效果明顯,但在中間階段時,就會覺得體重的減少似乎停滯不前。

這種時候,不少人因為灰心而放棄。

坤鵬論發現,許多事情在這種貌似停滯不前的階段,反而就是突破的臨界點。

只要再堅持一下,後面就是質的飛躍。

可惜,大部分人都會倒在這個階段。

這種時候,看數字比靠感覺更靠譜。

因為數據不帶情緒,也不會說謊。

減肥真的沒效果嗎?

看看運動次數、體重、腰圍、體脂。

有句話特別好,盯著終點線時,我們往往會覺得還很遙遠,但回頭看看起跑線,就能知道自己走了多遠。

坤鵬論:為什麼你的目標總是無法實現?

十、把目標清晰地寫出來

1979年,美國哈佛大學曾對其商學院100位應屆MBA畢業生做了一次調查:

“有多少人,對未來設定出明確的目標?”

當時的結果是:

84%的人,沒有明確目標;

13%的人,有明確目標,但沒有寫下來;

3%的人,有明確目標,並且寫下來,甚至包含了詳細的執行計劃。

10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當年這些學生進行了回訪調查。

13%有明確目標,但沒有寫下來的人,他們的收入比沒寫目標的人,平均高2倍;

3%有明確目標,並寫下來,還制訂了詳細執行計劃的人,他們的收入比沒寫目標的人,平均高10倍!

要知道的是,這些都是MBA學生,都是高才生,還是哈佛大學,按說,他們畢業後的成就應該差不多。

考慮到運氣的成分,平均收入差頂多也就兩三倍。

但是,統計結果卻顯示出10倍這樣的高差別。

當然,會有人質疑這個研究的真實性。

但是,坤鵬論還是比較相信其中必有差別,因為寫下來的方法真的非常有效。

在寫目標執行計劃時,還可以具體地明確出如何辦到。

比如:一年讀100本書,那就列出來,什麼時候讀?比如:每天上下班時讀、中午午休時讀、晚上睡覺前讀……

這樣成功的概率又要比只寫“一年讀100本書”更大些。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