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牛二”叫國足

作為近三十年的真球迷,或者是叫做足球票友看來,現在中國足球外相上有三大奇怪的地方:

1.急功近利,指望某一個人或某一種方法,在一夜之間成為“足球暴發戶”,用經濟、用管理,用空談來代替腳踏實地的選材機制、科學訓練、戰術素養。

我們知道,就是綜藝選秀都有海選,我們真正有這樣的渠道嗎?有真正的球探嗎?武磊那樣的花拳繡腿到西班牙體測是不過關的,我們的梯級聯賽在哪裡?任何一項運動都是有“英雄”帶動的,而英雄的產生,首先是意志品質的培養,那些現在所謂中國中堅力量的人才們都是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被保護大的,那些自詡為愛中國足球的人士,自己問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去踢球嗎?

2,有病亂投醫。想一出是一出,大不了換個主教練,換個足協主席,沒有一點責任感,好像幹中國足球的“領導人”沒有一點風險的,大不了給罵兩句,拍拍屁股走人,在適當的時候在回來忽悠一圈!

我認為,就要嚴格的選擇帶頭人,要有追究機制,這樣,的確就有可能不容易找到人來做這個事,但一旦找到了,那必定是個玩命認真的人,是能給中國足球注入血性和骨性的人!

3.牆倒眾人推,人云亦云。談到國足,不罵兩句,不調侃一下,似乎就不愛國,就是無知的體現似的。而且是越平時與足球不相干的罵的是越厲害,恨不得要挖中國足球的“祖墳”————儘管它沒有。可是有沒有發現,這些人究其一生乾的事與足球是毫不相關的:不看球、不懂球、不談球(談論足球時談論的也是管理之類的)、不踢球(不僅自己不踢連家人小孩都不踢),連罵人都不知道罵誰,只會籠統的說足協領導、主教練、個別球員的名字。

我就想問問你們:有人在自己孩子的抓鬮上,把足球作為選項的嗎?

在報紙上大談特談的都是記者、評論員,他們一生一場職業聯賽都沒踢過,靠一些道聽途說的專業名詞在那裡搔首弄姿,做牆頭草。根本就看不到真正愛足球的,在做底層足球的那些專業人士的看法:像徐根寶那些踏實辦學校培養1-2個,多一些這樣的人,長遠的計劃,何愁不會水到渠成呢!

恆大能夠在亞冠上成功,說明中國不缺足球管理的能力,中超能夠與j聯賽一樣,能成為亞洲的頂級聯賽,說明中國不缺足球熱情和土壤,也不缺錢和市場,更不缺俱樂部的運營機制。

而缺的是一種平衡:投資人、管理機構、球迷的短期需求和回報,與體育運動生命週期強盛的長期培養和規劃,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一劍過客 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