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裡的鏗鏘玫瑰

團結報記者 田華 田宏貴 方榮

新農村,並不新。亙古不變的山河,世代居住的吊腳樓,還有祖輩就開始種植的紅薯和玉米,古樸、寧靜、和諧。

新農村,很新。正在硬化的馬路,建設的橋樑、新房,還有“走訪比女兒回孃家還勤”的姜曉娥,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10月30日,陽光正好,湛藍的天空下,青山間點綴著幾抹紅色。記者一行從吉首出發,中途換了一次車再步行半個小時,終於在5個小時後抵達永順縣萬民鄉新農村,正好遇上剛從大茶園尋找易地搬遷戶走回來的姜曉娥。

49歲的姜曉娥,戴著一副眼鏡,說話卻並不斯文,風風火火。她原為永順縣人民醫院一名醫師,如今,已在精準脫貧戰線上工作3年。其間,她擔任萬民鄉海角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帶領海角村完成“村退出”“戶脫貧”的脫貧攻堅任務。2019年春,她轉戰新農村繼續開展脫貧攻堅任務。

“路不好走,辛苦大家了。”一見面,姜曉娥就說起了進村的路,她說:“有一次,從縣城到村裡一共花了3小時。”

新農村距離永順縣城80多公里,距離萬民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與龍山縣、張家界市桑植縣交界,素有“一腳踏三縣”之稱,是永順縣最偏遠的行政村之一。因為黔張常鐵路施工如火如荼,這裡的道路被輾軋得坑坑窪窪,崎嶇不平,異常難走,底盤低的轎車根本無法通行。也因為施工,從萬民鄉政府到新農村村部中間有一段路,無法通行,需要下車抄小路步行。而這樣的路,姜曉娥每個星期都要走。

進村要走路,入戶也是全靠一雙腳。新農村497戶1712人 ,12個自然寨。駐村半年來,姜曉娥用腳走遍了村裡所有的自然寨。

“最遠的要走一個多小時,全是山路。”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產業難以發展。2014年,該村人均收入僅2000多元。

面對嚴峻的現實,修橋、硬化水泥路、易地扶貧搬遷等等成為姜曉娥工作的重點,也是她心裡最牽掛的事。

“上午去了大茶園,找到了譚中友、王洪進、韓枝花,還有彭聚民一家沒有找到。”說起上午的走訪,姜曉娥很著急,眼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接近尾聲,繼而要拆除舊房、平整土地,偏村民彭聚民還沒有找到。“明天再早一點,天不亮就走,如果沒有找到就只能進山找了。”姜曉娥說。

話音剛落,一個電話打了進來。簡短的幾句話後,姜曉娥像哄孩子一樣輕聲說:“可以吃,但是隻能吃一瓣啊。”

“電話是我愛人打來的。他生病後就像個小孩子,對我十分依賴,需要人照顧,需要時時哄著。”掛了電話,姜曉娥說。而這樣的電話,一天她要接十幾個,“雖然工作忙,但是也不能起火。”

原來,2018年8月17日晚,姜曉娥的丈夫突發腦幹大出血,重度昏迷,經過21天的搶救才甦醒。因為工作,姜曉娥陪護幾天後便返回扶貧村,丈夫託由妹妹照顧。

今年3月,姜曉娥到新農村開展扶貧工作,為了節約路上的時間,同時也為了更好地照顧丈夫,姜曉娥便把丈夫“寄放”在毛壩鄉的姐姐家。

其實,需要照顧的不僅僅是姜曉娥的丈夫,還有姜曉娥本人。因為長期熬夜加班,姜曉娥被檢查出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需要長期定時服藥。

姜曉娥在工作中總是揹著一個包。包裡除了藥品,還有一副眼鏡。“不是戴著一副眼鏡嗎?”面對記者的疑問,她解釋說,因為得了甲亢,所以又患了甲亢性眼病,根本看不清人臉,戴著的黃色眼鏡是為了避免尷尬。考慮到動手術後,眼睛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看錶格、填表格,所以她將手術推到明年進行。

“能夠給老百姓解決困難,就是有意義的。”姜曉娥說。的確,姜曉娥的每一點付出,村民都看在了眼裡,並用最質樸的行動和言語表示著感激之情。

“比女子走孃家還勤快。”72歲的村民朱東花說。每次朱東花看到經過的姜曉娥,遠遠地就打起了招呼,請姜曉娥坐一坐、聊一聊。

在工作隊的小廚房裡,放滿了村民送來的綠葉蔬菜,以及南瓜、冬瓜等。考慮到工作隊隊員忙,有些村民把菜送來時還把它擇好。

“扶貧工作,跟我們醫生與病人打交道差不多,都要多走訪,多交流溝通。”姜曉娥說,這是她三年扶貧工作得出的經驗,而只要溝通到位,工作做實,許多困難都迎刃而解。

現在,村裡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已經完成,黑豬養殖、莓茶種植正在發展壯大,村民的經濟收入已經達到5000元以上。

很快,村裡的道路硬化工作就要結束,不少村民建起了新房,怎樣將新農村打造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又成了姜曉娥心中的事。

(湘西網-團結報)

(田華 田宏貴 方榮)

(楊賢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