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竟然將叛徒叫做二五仔這是為什麼?

粵語竟然將叛徒叫做二五仔這是為什麼?

粵語竟然將叛徒叫做二五仔這是為什麼?

出賣弟兄同志的叛徒內奸,粵語叫他做:"二五仔"。為什麼叫"二五仔?"

"二五仔”的來由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據說起源於辛亥革命。

武昌起義代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由於同盟會四分五裂後,很多行動計劃都被洩露,對於出賣組織的人,孫中山氣憤的稱其為“義忤仔”——“起義的初衷被忤後出賣組織的人”。

由於“義忤”粵語中與“二五”同音,因此,“義忤仔”在口語中就是“二五仔”。

二,"少林五祖"傳說

話說明末清初,少林寺有一百零八個武僧,表面練功,暗裡從事反清復明的大業。清朝要剷除他們,攻打少林,苦無辦法。於是,他們收買其中一個武僧,叫做馬寧。

馬寧甘為清廷鷹犬,出賣少林,當清兵攻打少林,他裡應外合,最後演變成火燒少林,著名的"少林五祖"傳說,由此而來。

事後,江湖中人都不齒馬寧的所作所為,但又不能宣之於口,馬寧在武僧中排行第七,大家一談到他,將七字拆開做二和五,以後大罵馬寧,就叫他做"二五",泛指那些吃裡扒外,出賣朋友之無恥之徒。

三,還有一個更古的記錄,出自春秋晉國的兩個五:

春秋時期的晉國,晉獻公有兩個親信,常在獻公面前搬弄是非,打小報告,一個叫王五,一個叫東關五,他們同是一夥。所以朝臣們叫他們做"二五"。從此,"二五"成了那些搬弄是非,打小報的代名詞。“貳伍”即是背叛隊伍,為其他勢力服務的內應的意思。(聶巨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