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于敏、孙家栋、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颁发了"共和国勋章"。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屠呦呦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荣誉加身的背后,是她在科研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她的研究帮助数百万人挽回了生命,让人类与疟疾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开启了崭新的征程。如果以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伟大程度,那么她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019年年初,英国BBC新闻网新版块"偶像(ICON)"栏目发起"20世纪最伟大人物"评选。在其公布的"科学家篇"名单中,屠呦呦成功进入候选人名单。她不仅是科学领域中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片源于时代周刊

学医药的志向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于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明街508号。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备受家人的喜爱。16岁的屠呦呦不幸感染肺结核被迫休学在家两年。1951年,未满21岁的她考入北京大学药学系(1952年在院系调整后改为北京医学院) 。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少女时代的屠呦呦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小时候的屠呦呦经常喜欢跟着父亲在书房看哪些配有插图的中医药书籍。很难说这些经历对屠呦呦没有产生影响,1951年她考入北京大学药学系。

1955年,毕业后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1959年,屠呦呦开始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脱产参加卫生部组织的"中医研究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第三期"。这些学习为她后来参与抗疟药的研究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奠定了基础。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著名生药学家)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神秘代号"523"

20世纪60年代越南流行抗氯喹恶性疟,传统的抗疟药奎宁、氯喹等对这种恶性疟已不再有效,数以千万计的疟疾患者的治疗难题摆在眼前。

时值越南战争疾病引起部队严重减员。中国应越南之请,1964年起就在军内开展了抗疟药的研究。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科研人员在越南调研

国家科委和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5月30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协作会议,决定成立"523"办公室,组织全国七大省市、几十个单位共同攻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筛选新化合物、挖掘中草药以寻找抗疟新药。

担任中药所课题组组长

1969年1月,中药研究所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成为了药物筛选课题组组长。屠呦呦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以中医研究院革委会业务组名义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疟疾单秘验方集》。

当年7月,在523办公室的安排下,中药所派屠呦呦与组员余亚纲、郎林福前往海南进行筛选的药物胡椒以及辣椒加明矾进行临床验证,后因临床效果不好而终止。

1970年,课题组成员筛选了120余个样品进行动物模型筛选,其中有青蒿,抑制率在60%-80%,但由于当时青蒿的筛选结果并不显著而未得到重视。当年9月,药物筛选工作也因人力不足等原因而停滞。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各地区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座谈会合影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她将小孩送回老家照顾

1971年5月21日~6月1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议之后,中医研究院组成了以临床研究、理论根据研究以及药物筛选三个研究小组。屠呦呦继续担任药物筛选小组组长,小组配备有另外三名成员,后又陆续调入了其他几名成员,并且在其他单位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鼠疟动物实验模型。

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由于丈夫李廷钊被下放到"五七干校"、两个孩子无人照看,屠呦呦就把自己4岁的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全托班,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自己则全身心投入抗疟中草药的研发。

揭开第191号青蒿提取物的秘密

1971年7-8月,重新组建的屠呦呦研究小组又对胡椒提取物等进行100多个样品筛选的实验研究工作之后,由于其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不理想,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又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青蒿就是在这一轮筛选中脱颖而出的,只不过并非一筛青蒿就立竿见影,这个过程也很曲折。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植物黄花蒿

之前也有种种关于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的经验,从"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悟及其有效成分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而得到灵感的传说。

其实,从当时的档案记载来看,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有哪些艰难的故事呢。

自1971 年7 月份以后,他们初步筛选了中草药单、复方一百多种,青蒿也在其中。先是发现青蒿的水煎剂无效,95% 乙醇提取物的效价只有30%~40%,复筛时从本草和民间的"绞汁"服用的说法中得到启发,考虑到有效成分可能在亲脂部分,于是改用乙醚提取,这样动物效价才有了显著的提高,使青蒿的动物效价由30%~40% 提高到95% 以上。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523科研人员下连队进行药物试用观察

根据档案显示,在1971年7-12月间,7月26日筛选(序号16)青蒿抑制率12%,9月1日(序号114)青蒿醇抑制率40%,10月4日191号首次青蒿乙醚提取物出现99%的抑制率,第201,205,277,278,281,307,345,347等均为青蒿的样品,抑制率都为99%及以上。

后来进一步提取,小组去除其中无效又比较集中的酸性部分,得到有效的中性部分。在1971 年12 月下旬,用乙醚提取物与中性部分分别进行了猴疟实验,结果与鼠疟相同。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屠呦呦在做实验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这个结果让屠呦呦小组无比兴奋,但后面还有很多挑战在等待着他们,比如这个药对鼠疟、猴疟有效,对人体是否有效?又比如它是否有毒副作用?它的有效成分是什么?等等一个个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不畏艰难,以身试药

就在他们进行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成分进行实验观察时,围绕粗提物的毒性出现了争议。有病理室的老师提出这个药物对狗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北京中医学院病理组的专家也给出了一样的结论。但时间已经到了1972年6月份,523任务制定的现场做临床观察的最佳季节马上要到了。

屠呦呦和组员们非常着急。他们又请了其他几个单位的专家来进行判断,看过病理切片后,专家认为不一定是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的病变,建议再做一次毒性试验。

于是从6月底开始,他们又重复做了一次毒性试验,与此同时为了让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用于临床,中药所同步开展了人体试服。

屠呦呦与组里的郎林福、岳凤仙3人自告奋勇进行了人体试服,结果重复的毒理实验结果以及健康人体试服结果均显示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他们终于可以开展临床观察了。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屠呦呦在实验室 图片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1972年8月开始,屠呦呦亲自带着他们提取出来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前往海南昌江地区进行临床验证,后又在北京302医院验证了部分病例。结果表明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疾(包括恶性疟)治疗是有效的。

寻找到有效的救命单体成分

1972年,屠呦呦小组成员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Ⅱ,其他参与523任务的单位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也分离出"黄花蒿素"和"黄蒿素",后统一为青蒿素。

在523办公室的有效管理与协调下下,经多个单位的共同协作证实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药性疟疾有效但是用后其"复燃率"很高,而且只能口服。

复燃是指病人症状有效或已经痊愈,但尚未达到康复的标准之前,症状又发生恶化,或在治疗有效的6~9个月之内,病情又加重,称为复燃或症状复燃。

为解决青蒿素生物利用度低、复燃率高、以及溶解度小而难以制成注射剂液用于抢救严重病人的问题,全国"523办公室协调将青蒿素结构改造的任务下达给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单位。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青蒿素注射液等药物

1980年代初,在上海药物研究所、桂林制药厂、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的努力下,青蒿素类单药蒿甲醚、青蒿琥酯相继问世。1985年屠呦呦等组织单位协作开始了另一个青蒿素类单药——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的开发研究工作,于1992年获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并于当年平被评为 "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中国科学家在523项目成功开发青蒿素衍生物和新化学合成抗疟新药的基础上,相继发明了蒿甲醚本芴醇复方(Coartem),还有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复方(Artekin),青蒿素磷酸萘酚喹复方(Arco)、复方哌喹片(CV8)青蒿素—哌喹片(Artequick)等。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本芴醇生产车间照片

青蒿素类抗疟药组成复方或联合用药(ACTs)已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据不完全统计,至今这些中国发明的药物已在世界范围内救治了二十多亿人,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些复方或联合用药绝大多数是以中国523项目中的中西药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ACTs疗法已被WHO确定为全球治疗疟疾必须使用的首选用药方法。利用青蒿素类药复方加服小剂量的伯喹治疗现症病人,以阻止疟疾传播的技术也被WHO所确认和推荐。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2006年40吨蒿甲醚车间内景

正是因为有了源于中国发明的ACTs药品,疟疾患者不再因为死亡而恐惧,才有了全球当今遏止疟疾的成效,也让青蒿素发现后40年时得到了诺贝尔奖的青睐,这些药物背后的科学家除了发现青蒿素的诺奖得主屠呦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科学家比如蒿甲醚发明人李英等,青蒿琥酯发明人刘旭,本芴醇的发明人邓蓉仙和滕翕和等,复方蒿甲醚的发明人周义清和宁殿玺等,CV8和Artekin的发明人李国桥等。

大国脊梁 | 发现青蒿素她入选BBC

青蒿琥酯等药物

正是一个个为祖国奋斗过的科学家团体,组成了大国的脊梁,让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屠呦呦简介:

1930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79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1994年被授予十杰妇女称号;

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2年被授予首届新世纪巾帼发明家称号;

2003年荣获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

2003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

2011年获得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2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本土首个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

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

2017年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被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被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入选福布斯中国科技50女性榜单、入围英国广播公司(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屠呦呦(1930.12-)

药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

作者简介:黎润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继承与创新:五二三任务与青蒿素研发》,中国科学家书出版社

2、 《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的诺奖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

3、 《呦呦有蒿》,中国科学家书出版社

4、 《"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记录》,湖南教育出版社

5、 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除备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