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导语

为什么要写袁隆平老爷子呢,是因为在《 》一文中,有一些朋友的留言里提到了袁老,但是内容不是那么友好,今天借着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老爷子和他研究了一辈子的杂交水稻。


说到袁老,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课本上的那张照片,那时候的袁隆平,还能在40度的高温里下田。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印象中的他一直都是一个中年大叔的模样,直到有一次看到在一个会议上,袁老走路颤巍巍的,需要人搀扶才能坐下,恍然间发现,原来我们长大了,他也变老了。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心里感觉有点酸酸的,然而,就是这位走路都不方便的耄耋老人,还在为祖国的事业奔走四方。

老爷子的一生是极其富有争议性的。一辈子都在研发杂交水稻,结果受到了各种的质疑、各种的冷嘲热讽,花了半辈子的时间,终于干成了连外国人都没干成的事。

本以为杂交水稻研发成功以后,会让某些人闭嘴,可没想到,这些人又把质疑转移到了其他方面。

之前,一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然后很多“民科”学者还有一些网友针对这篇文章就开始各抒已见,总之就是一个目的:打倒袁隆平,他不配拥有这样的地位和声望,要把他拉下“神坛”,打落尘埃。

什么是民科呢?有的朋友听过,有的朋友没听过,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民科人士的基本认知就是官方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拒绝承认既有的专业规范,拒绝别人评议,拒绝专业领域的批评。他们往往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

他们普遍有这五种特点:

1、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才;2、他们认为和他研究同一问题的的专家全都是傻瓜;3、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学阀的歧视和打压;4、他们竭尽全力攻击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最确定的科学理论;5、他们的著作荒诞不羁,大量使用杜撰的术语,就像是疯话。


很不巧,有些朋友的言论真的特别符合这些特点,让我忍不住在这里用民科来比喻。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起步时期(1920-1949)。

20世纪的20年代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水稻育种。但1949年前 水稻生产和育种发展缓慢。

2.品种整理和评选利用时期(1949-1959)

收集水稻品种4万份。

评选出许多优良地方品种和早期的改良品种。如早籼品种南特号,中籼品种胜利籼,晚籼品种浙场9号,中粳品种西南175,晚粳品种老来青等。

3. 矮化育种时期(1960-1969)

第一个系统选育而成的半矮秆品种是矮脚南特(广东,来自南特16号,1965)。

第一批杂交选育的半矮秆品种是广场矮、珍珠矮和江南矮等(矮源:广西矮仔占;育成地:广东农科院)。

矮秆品种的优点是解决了由于密植、中肥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倒伏减产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品种的增产潜力。

4. 杂种优势研究利用成功时期(1970-1979)

1973年 籼型三系配套成功

1974年 选出优势组合

1975年 制种技术初步成功

1976年 杂交稻开始推广

目前,年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50% 产量约占稻谷总产57%。

5. 高产、优质和多抗综合发展时期(1980~现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品种(组合)选育朝着高产、优质和多抗发现发展。两系法杂交种两优培九高产优质。多数品种能抗、耐2~3种病虫害或逆境。丰优香占的米质能与泰国名牌大米相媲美,而产量超过泰国米一倍。


其中第四个时期是袁老贡献最大的时期,在国内阐明三系配套理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找到了野败株。而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

什么是三系杂交稻呢?简单的说,就是三种具有特殊能力的水稻配合所生产出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杂交水稻。

三系就是生产这种三系杂交稻所需要的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和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具体的大家可以网上搜索了解下)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资料显示,1970年,时任袁隆平助手的李必湖在海南岛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后被命名为“野败”。“野败”的出现,为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至今仍被国内外杂交水稻公司广泛应用于三系育种。1972年,袁隆平向全国攻关组所有成员单位发放了“野败”材料,共同选育“三系”强优势组合,从我国“三系”杂交稻所利用的不育系来源来看,“野败”来源的不育系占绝对主导地位。

有些朋友说杂交水稻不是袁隆平第一个培育出来的,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培育出来的,其实丁颖先生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什么是杂交?杂交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一棵不育的野生稻,就是雄蕊没有花粉或者花粉太少,不足以让雌蕊“怀孕”,然后用人类栽培稻的雄蕊花粉,与野生稻的雌蕊结合,它们的“私生子”,就是人们要找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利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说,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

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说。

网上对老爷子质疑最多的就是,既然他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这么大,为什么我们都没有吃过他培育的水稻品种?对于这个问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我们在超市买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

老爷子最大的贡献不是说他自己研发的水稻品种,种植面积有多少、养活了多少人之类的,他最大的贡献,是给我国杂交水稻事业指明了方向,告诉大家杂交水稻值得研究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是当时业界权威的传统认知,几乎无人质疑。袁隆平发现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的现象后,执着的研究和寻求证据。最终,他在一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里,为世界杂交水稻发展定了“调”:

杂交水稻研究值得做

他告诉了所有的水稻科研工作者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简单的说,老爷子就是杂交水稻领域的旗手和先锋官,有了他,大家才知道往哪儿使劲。

附一段老爷子的采访截图(有人说老爷子如果收专利费的话,他会是世界首富)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没贡献?你们真的了解老爷子吗?道听途说要不得


唯恒说

听了这么多年袁隆平,他到底在做什么?杂交水稻是什么?为什么他的杂交水稻产量可以不断突破?为什么国际上无人可以超越袁隆平?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究竟有哪些技术优势?有几个人知道?那些说袁老徒有虚名的人,你列两个表,一边是袁老拿过什么荣誉,一边列出他做了哪些贡献,摆在一起自己看吧。

我们啊,欠老爷子一个深入了解!


一个热爱农业,学习种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更多专业资讯请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唯恒农业」,

也可进入农小蜂服务平台—涉农报告、政策、行业动态一站智库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