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巧抓過年商機,雖然只有十來天,一天收入幾千元

對農村生意人來講,商機是不分時間段的,剛過完大年初二,村裡的剛子就進城擺攤去了,他賣的這種商品,在當地屬於必需品。據剛子介紹,只要品種齊全,平均每天都有3000元左右的銷售額,初六那天生意最好,整整賣了5000多元。

只是,這種生意一年只有一次,一次也就是10天左右的銷售期,過了元宵節,就無人問津了,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意呢?

農村人巧抓過年商機,雖然只有十來天,一天收入幾千元

對於燈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當地,過春節雖然親戚走完了,但年味兒依然沒有散去,從年初六開始,舅舅為外甥送燈籠的儀式就開始了。剛子說:“我不知道外地有沒有這種習俗,反正咱這裡極其看重,即使沒有舅舅,姥爺姥姥也要給外甥送燈籠,元宵節期間,小孩子挑著舅舅送來的燈籠,熱熱鬧鬧的氛圍,一家子都開心。

不是有句俗語叫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過完年,嫁出去的閨女要到孃家拜年,同樣,作為舅舅的,也要到姐妹家還禮,大過年的,平輩之間走親戚,又不能說是拜年,所以,這趟回禮,就逐漸演化成舅舅給外甥送燈籠儀式了。

農村人巧抓過年商機,雖然只有十來天,一天收入幾千元

舅舅給外甥送燈籠,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外甥雖然是爺爺奶奶的親孫子,但也是姥爺姥姥的親外孫,大過年的,孩子點上舅舅送來的燈籠,也有為姥孃家增光添彩的意思,一個小小的燈籠,是不是蘊含了太多的人情世故?”

對於燈籠,農村的孩子記憶最為尤新,小時候那種燈籠,都是用紅色的油紙糊的,裡面是用竹子編制的骨架,底座上放一根小蠟燭,用棍子挑著出來和小夥伴們比誰家的好看,那些圍觀的大人們,有時候會一驚一乍地指著地上說,哎呀,你的燈籠照到蚰蜒了(其實是蠟燭透過燈籠底座投照在地上的影子)。

農村人巧抓過年商機,雖然只有十來天,一天收入幾千元

小朋友哪知有詐,趕緊拎起燈籠伸著頭往下面看,這一看不打緊,燈籠失去了平衡,傾斜的蠟燭一下子就把油紙燃著了,大人的鬨笑聲,孩子的哭鬧聲,將年後的夜晚,渲染的熱鬧極了。

據剛子介紹,他賣的燈籠,從10元到到100元之間的價格為主,基本上都是電子玩具燈籠為主,像那種傳統的燈籠,已經絕跡了,別看價格越來越貴,可賣得最多的,並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貴的。現在人都有錢了,對自家的外甥,更是不能湊合,孩子玩得有檔次,閨女在婆家人面前也有面子,所以,這也給咱帶來了商機,做生意的都知道,越是貴的東西,利潤就相對較高。

農村人巧抓過年商機,雖然只有十來天,一天收入幾千元

“你過完年就出來擺攤,難道不走親戚嗎?做生意賺錢重要,過年親戚之間的來往更加重要呀!”有人這樣問剛子。

對於這個問題,剛子似乎並不在意,他滿不在乎地說:“這些燈籠,春節前就準備好了,其實我大年初一就出來擺攤了,年初二早上去舅舅家拜年,中午去岳父家拜年,然後就完事兒了,還有姑媽家姨家之類的,讓俺媳婦去就行了,我做這行業已有好多年了,錯過這幾天好生意,一年的商機也就錯過了。”

圖文采編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