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和不理財,區別真的很大

理財和不理財,區別真的很大

今天和朋友閒聊,得知他最近股票賺了100萬,事實上不是賺了而是挽回了虧損。前段時間立馬就把錢劃了出來,買了輛70多萬的車慶祝一下。據說還準備貸款300多萬,置換一套1500萬的房子。同時朋友也在感嘆,這輩子估計就要為了房子車子奮鬥了。

股票賺錢是好事情,買房買車也是好事,挺為朋友高興的,但換做我,恐怕不願意為了這個花這麼多錢,畢竟,房子和車子都是消耗品,產生不了投資收益,70萬如果拿去理財,能產生多少收益啊,理財10多年又是工科的我,腦子裡馬上就開始計算起來。

70萬如果按每年12%的收益來計算,30年能有多少收益呢,腦子算不過來了,我拿起計算機算了下,總共是2097萬元,300萬貸款30年的利息又是多少呢?差不多也是300萬,也就是說,如果他不買房不買車,拿70萬元去投資的話,30年能多2397萬元。

朋友在單位是領導,一年的收入大概50萬,賺的錢除了開銷就是投入了股市,股市連年虧損,所以除了房子也沒太多的積蓄。我的職業收入不如朋友,但算上每年理財的收益,年收入卻是朋友的2倍以上了。區別就在於,他習慣於消費,而我習慣於理財。

這讓我有點想起窮爸爸和富爸爸這本書,窮爸爸是公務員,但一直到退休都在為錢發愁,富爸爸是商人,早早就獲得了財務自由,並且讓錢為自己工作。朋友不是窮爸爸,我也不是富爸爸,但我們在財務上確實是走了兩條不同的路。

單從經濟的角度上說,10年後朋友可能還在為房貸車貸奮鬥,我應該在夏威夷的海灘上度假,讓錢為你工作的好處就是,你在休息,而錢在幹活,而且,越賺越快越賺越多。

巴菲特說過,理財就是滾雪球,要找到最長的坡和最厚的雪,朋友雖然也知道要理財,比如投資股市,但卻沒有掌握方法,也就是沒有找到最厚的雪。對我而言,則在理財這條路上越走越順。剛開始理財的時候,資產只是緩慢增長,慢慢的,理財收益可以買一部新手機了,再慢慢的,可以出國旅遊了,再後來,理財收益可以覆蓋生活成本的,現在,理財收益已經超過我的家庭年收入了,這時候,我就感覺踏上了財富的快車道,什麼中年危機,什麼職業危機,統統和我無關,工作越來越輕鬆,閒下來的時候,我開始學習畫畫,練習射箭,有空上網寫寫文。

這一切我要感謝10年前的我,10年前決定走上投資這條路,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在10多年前就已經規劃好了今天的生活,我每年會給自己定下理財的目標,運用理財的技巧,按著計劃順著雪坡滑下來,我很清楚在我30歲,35歲能賺到多少錢,能實現多少被動收入,我現在甚至已經算出我在40歲,60歲時候可以擁有的資產,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那我甚至可以給我的子女留下9位數的資產。

栽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第二好的時間是今天,為了美好的明天,我們一起加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