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田股份大額支出去向不明 數千萬存貨不翼而飛

億田股份存在諸多的風險,其實控人股權比例過高,且為關聯公司提供資金擔保,並長期保持關聯交易,而公司的營業收入也主要來源於單一產品,更為重要的是,該公司還有大額支出去向不明,數千萬應當新增的存貨也不翼而飛。

近日,浙江億田智能廚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田股份”)發佈招股書欲衝刺創業板,這是一家主要從事集成灶等廚房電器生產及研發的企業,此次申請上市,該公司擬募集資金7.83億元。然而《紅週刊》記者注意到,億田股份不僅股權過於集中、收入來源集中於單一產品、單一銷售渠道、更關鍵的是,其招股書中披露的財務數據還存在諸多疑點,不但有大額支出去向不明,而且其數千萬應當新增的存貨也不翼而飛。

股權過於集中

億田股份成立於2003年,由麥海湛、孫偉勇和陳月華出資1000萬元設立,而後麥海湛退出,目前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孫偉勇、陳月華和孫吉,其中孫偉勇和陳月華是夫妻關係,孫吉是二人之子。在發行上市前,孫偉勇、陳月華和孫吉直接持有億田股份11.83%的股權,並通過億田投資、億順投資、億旺投資間接控制公司69%的股權,故孫氏一家合計控制億田股份80.83%的股權,不難看出其股權高度集中。雖然後續成功上市,發行股份後會稀釋其持股比例,但從招股書披露的信息來看,其持股比例仍將高達60.62%,處於絕對控制的地位。

股權高度集中意味著實控人在董事會中擁有相當大的話語權,這難免讓人擔憂,日後億田股份實控人是否會利用其權力及地位做出損害其他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畢竟在A股市場中,大股東利用其職權做出變相套現、資產騰挪、利益輸送等行為的現象屢見不鮮。

同時,大股東多位家族成員涉足億田股份的供應鏈。招股書顯示,在關聯交易中,億田股份於2016年及2017年向華諾電器採購部分商品,華諾電器為實控人陳月華之弟陳月富及其配偶合計持股100%的企業,主要提供吸油煙機代工業務,億田股份將部分吸油煙機、灶具等產品委託其生產。雖然二者關聯交易金額不大,僅有幾十萬元,但誰又能保證億田股份成功上市後,二者之間的關聯交易不會增加呢?此外,雖然二者目前的關聯購銷業務不多,但在2015年至2017年間,億田股份為華諾電器提供的關聯擔保金額卻不低,合計達4150萬元,可謂不遺餘力助其發展。

此外,供應商恆光玻璃、華恆玻璃均為實控人陳月華之外甥陳泳凱持股45%的企業,億田股份與這兩家公司自2015年開始合作,而時至今日這兩家公司仍為億田股份的玻璃面板供應商。

整體來看,億田股份的股權高度集中也對公司的內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其家族成員紛紛扮演供應商的角色,瓜田李下,就難免會令人擔憂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之嫌了,而為關聯公司提供資金擔保,則更是增加了公司的運營風險。

發展前路危機重重

億田股份主要從事集成灶、吸油煙機、燃氣灶等現代新型廚房電器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主打產品為集成灶,報告期內該產品貢獻的收入金額在八成以上,其他產品佔比相對較低。然而,廚房電器行業目前市場化程度較高,趨於成熟,“品牌效應”對於產品的銷售影響較大,而銷售渠道的鋪設也是影響業績的重要因素,部分擁有品牌和渠道優勢的企業在以往的競爭中已經逐漸建立了自身的優勢。

首先,在品牌影響力上,國內與其對標的上市公司就有浙江美大、老闆電器、華帝股份等公司,均為整體實力較強的知名企業,同樣主攻廚房電器生產的方太廚具雖尚未上市,但目前已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不僅如此,國外的諸多廠商同樣具有強勁的市場影響力,例如西門子、惠而浦等在中國廚房電器行業也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整體競爭格局較為激烈。相較而言,億田股份的知名度就顯得有點“名不見經傳”了,而這也極大地影響了億田股份的毛利率。

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億田股份的毛利率維持在40%左右,而浙江美大、老闆電器、華帝股份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則在50%以上,相較低於可比公司約10個百分點。對此,公司解釋稱,“主要系這幾家廠商分別屬於集成灶行業和傳統煙灶行業的龍頭企業,品牌知名度較高,相應產品溢價較高。”這也表明億田股份在品牌的推廣上仍需努力。

其次,從銷售渠道來看,億田股份主要依賴於經銷的單一渠道。報告期內,該部分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2.27%、88.68%、91.18%、92.07%,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高度依賴於經銷這一條銷售渠道,一方面不利於其產品銷售的擴大;另一方面也存在諸多的風險。目前億田股份共擁有1388家經銷商,遍佈全國各地較為分散,其中不乏個人經銷商,數量繁雜且地域分散,加大了對經銷商的管理難度。並且,公司對於經銷商後續的銷售定價及售後服務上也難以做到一一掌控,倘若有經銷商違反管理規定,或者在產品上動了手腳,則將對公司的聲譽造成不良影響。

最後,從行業整體發展趨勢來看,目前中國廚房電器零售規模出現下滑,增長率也出現下降。根據招股書提供的中怡康時代的統計數據,中國廚電零售已由2017年的977億元下降至2018年的931億元,增長率由15%下滑至-5%左右。細分來看,集成灶的零售規模在2017年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後,2018年、2019年年增長速度均有所放緩,三年內增長率分別為48%、43%、40%,呈現下滑的趨勢。而億田股份在2017年營收大幅增長了44.39%後,至2018年營收增速也放緩至28.22%。重點是,2019年行業增長速度仍有下行趨勢,不禁讓人對公司未來的經營情況捏一把汗。

《紅週刊》記者還注意到,億田股份的人員規模也有所減少,2017年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員工總人數分別為1035人、1221人、1092人。可見,在2019年短短半年時間內員工數量減少129人。這到底是公司人員的正常流失,還是公司經營情況發生了變化,還需要公司具體說明。

大額支出去向不明

除了在經營發展中億田股份存在諸多的風險與挑戰,其披露的財務數據也存在不少疑點。

招股書顯示,億田股份2017年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為8827.51萬元(如表1),佔採購總額的比重為28.03%,故合理推算出採購總額為3.15億元,考慮到當年16%的增值稅稅率(注:自2018年5月起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至16%,)按月平均計算收入後,估算出其含稅採購金額達3.66億元。根據財務勾稽關係,該部分採購金額應體現為相關現金流的流出及經營性債務的增減。

進一步來看,億田股份合併現金流量表中,2017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3.66億元,當期支付但不屬於本期採購支付現金的預付款項減少額289.27萬元,因此與當期採購相關的現金支出為3.69億元。與含稅採購金額3.66億元相勾稽,僅比含稅採購金額多出了257.71萬元,這也就意味著本期的採購近乎都以現金方式支付,那麼本期的經營性債務理應不會發生較大變化,然而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億田股份2018年末應付票據金額為1.13億元、應付賬款金額為5923.14萬元,二者合計達1.72億元,較上年同期二者的合計金額1.56億元新增了1589.35萬元。本期億田股份的現金流出金額與含稅採購金額大體相同,那麼其又如何新增了上千萬元的債務呢?令人難以理解!

同樣的邏輯分析其2017年數據,仍發現存在數千萬的新增債務不知從何而來。具體來看,2017年其向前五大供應商採購金額達6986.97萬元,佔比27.50%,同時考慮到當年適用於17%的增值稅稅率,估算出其含稅採購金額達2.97億元,同期“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的金額2.77億元,剔除當期預付賬款的增加額811.28萬元的影響,與含稅採購金額相較少了2791.37萬元,這也將導致當期經營性債務的增加。

2017年末,億田股份應付票據金額為7753.88萬元,應付賬款金額為7830.02萬元,二者合計金額達1.56億元,較上年同期二者合計金額1.06億元,多出了4938.55萬元。這比理論應增加額2791.37萬元多出了2147.18萬元。同樣地,這也意味著億田股份莫名多出了數千萬元的債務。

綜上來看,億田股份連續兩年來都存在數千萬元債務不知從何而來?當然,企業不會莫名其妙虛增自家負債,因此,如果說其負債數據無誤,那麼問題就出現在現金流上,也就是說該公司有數千萬元的現金支出超過了其披露的採購金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對此,需要公司給出具體的解釋。

亿田股份大额支出去向不明 数千万存货不翼而飞

億田股份不僅存在大額支出不明的情況,進一步核查其採購與存貨之間的勾稽關係,發現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上文中推算出億田股份2018年採購總額達3.15億元,其中能源採購金額為227.25萬元,剔除該部分後與材料採購等相關的採購金額為3.13億元。報告期內,億田股份部分吸油煙機、燃氣灶以及其他非核心產品系向其他廠商採購,在主營業務成本中體現為外購產成品,金額為2863.67萬元,同時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金額為2.63億元,二者合計金額達2.91億元,與當期採購金額相較少了2145.37萬元。這說明了當期採購的材料等並未完全耗用,差額部分應在存貨項目中核算,將導致存貨相關項目有同樣規模的增加。那麼,億田股份的存貨項目中材料的變化情況又如何呢?

具體來看,2018年其存貨中主要包含原材料、庫存商品、自制半成品、發出商品、委託加工物資及在產品。其中,2017年、2018年其原材料金額分別為2067.78萬元、2043.67萬元,可見2018年其原材料相較未出現大規模的增加,僅新增了24.11萬元而已。那麼億田股份採購的材料又去哪了呢?

事實上,我們還需要考慮到公司在生產時會領用庫存的原材料以進行下一步的生產製造,因此,存貨項目中庫存商品、自制半成品、發出商品、委託加工物資及在產品中同樣包含原材料。那麼,該部分中材料的耗用情況又如何呢?

招股書披露,2018年該部分合計金額達2594.38萬元,較2017年合計金額2705.55萬元減少了111.17萬元。雖然招股書中未披露該部分中原材料的含量,但給出了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的佔比為70.73%,若按該比例大致推算,該部分中材料的含量金額約為78.63萬元,與本期原材料增加額24.11萬元合計後,本期存貨中材料減少總金額為54.52萬元。

一增一減下,這與理論應增加額之間相差了2199.89萬元,問題的關鍵在於,採購進來的材料既沒有用於對外銷售,又沒有形成存貨,難道這數千萬的材料不翼而飛了?

仔細核查億田股份2017年的存貨數據,也存在此類問題。2017年其採購總額為2.54億元,扣除能源採購金額158.23萬元後金額達2.52億元,同期主營業務成本中外購產成品2561.71萬元,直接材料耗用1.97億元,二者合計為2.23億元。與採購額相較少了2988.56萬元,則意味著剩餘2988.56萬元將體現為本期存貨項目中材料的增加額。

再來看其2017年存貨項目變動情況,本期原材料金額較上期增加了861.77萬元,此外,存貨項目中庫存商品、自制半成品、發出商品、委託加工物資及在產品合計增加了470.64萬元,當期直接材料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重為70.18%,故推算出該部分增加額中材料含量約330.30萬元,與原材料增加額861.77萬元合計後金額達1192.07萬元,這一結果與理論增加額2988.56萬元相較,少了1796.50萬元,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綜上來看,億田股份近兩年均存在理應增加存貨“不翼而飛”的情況,而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就需要公司予以說明了。-

亿田股份大额支出去向不明 数千万存货不翼而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