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 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8日訊 (記者 陳果靜)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繼續保持定力,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加強逆週期調節,加強結構調整,妥善應對經濟短期下行壓力。這被部分人理解為貨幣政策寬鬆信號。但實際上,央行在報告中同時強調,堅決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相匹配。這意味著接下來,穩健仍是貨幣政策主基調。

談通脹:警惕預期發散

通脹走高會不會制約貨幣政策?央行首次在報告中進行了正面回應,並強調要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

2019年以來,CPI同比漲幅由年初不到2%的水平逐步走高至10月份的3.8%,PPI同比漲幅從4月份0.9%的年內高點逐步下探至10月份的-1.6%。雖然CPI走高主要受肉類食品影響,是典型的部分食品導致的物價結構性上漲,而並非貨幣擴張導致。但貨幣政策是否會受其影響,也是近期各方關注的焦點。

在報告專欄“全面看待CPI與PPI走勢”中,央行強調,CPI同比漲幅走高,結構性特徵明顯,要警惕通貨膨脹預期發散。對於PPI,央行指出,PPI低位運行,通常反映工業需求偏弱,但近幾個月PPI同比降幅擴大主要是受基數效應影響,並不意味著存在顯著的工業品通縮壓力。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大體平衡,不存在持續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報告預計,進入2020年下半年後,翹尾因素對PPI的影響將小於2019年且更加穩定,CPI受食品價格上漲的衝擊將逐步消退,兩者間的差距有望趨於收窄。

在此背景下,貨幣政策將如何走?報告強調,下一階段,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穩定經濟主體的通脹預期,促進總體物價水平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關注物價穩定目標或者說通貨膨脹目標始終是中國貨幣政策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這一點至今未改變。”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指出,但考慮到全球低增長、低通脹和低利率的長期停滯狀態,當前,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中都需要改變或者說深化對於通貨膨脹目標的認識。因此,應改變簡單關注CPI的做法,堅持更全面看待價格走勢和經濟基本面下行壓力來研判貨幣政策取向的做法。

謝亞軒認為,當前我國以穩增長和穩就業為首要目標,關注核心CPI而非豬肉價格走勢,兼顧數量和價格政策信號的做法沒有改變,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的政策方向也沒有改變,所改變的只是貨幣政策操作的具體方式和具體節奏。

談LPR:抓緊研究出臺存量轉換方案

通過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以市場化改革的方式促進降低企業貸款實際利率的效果初步顯現。央行數據顯示,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較2018年高點下降0.36個百分點。

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是,存量如何“換錨”?由於涉及個人住房貸款,這也是LPR改革以來的焦點。目前,對於存量部分並未按照LPR利率進行置換。以房貸為例,10月8日前,已發放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已簽訂合同但未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10月8日後簽訂的借款合同的,應參考LPR定價。

據相關人士表示,存量貸款“換錨”相關政策正在研究中,但不管怎樣,會堅持保護借貸雙方合法權益的原則。

央行提出,下一階段,將繼續做好LPR報價和運用工作,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合理定價,進一步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疏通市場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渠道,並抓緊研究出臺存量貸款利率基準轉換方案。同時,維護好存款市場競爭秩序,保持銀行負債端成本基本穩定。

談央票:建立離岸央票發行常態化機制

在報告“建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中央銀行票據的常態機制”專欄中,央行指出,央行票據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貨幣政策工具,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發揮重要作用。2018年末以來,在外部衝擊不確定性加大、影響長期化的關鍵時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工具箱內的央行票據在離岸市場激活,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揮重要作用。

最近的一次發行是在11月7日,央行在港發行了兩期共300億元人民幣央票。2018年11月以來,央行在香港離岸市場滾動發行了13期,共計160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建立了在香港發行央行票據的常態機制。截至2019年10月末,香港人民幣央行票據餘額為800億元。

報告指出,將繼續完善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行票據的常態化機制,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發行規模和期限品種,帶動其他發行主體在離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未來,央行票據在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還可發揮重要作用。

談中小銀行:根源上解決體制機制問題

對於“包商銀行事件”,央行在報告中介紹,兩部委5月份果斷實施接管發揮了及時“止血”作用,制止了金融違法違規行為,遏制住風險擴散。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完善包商銀行改革重組方案,積極推動包商銀行改革重組。同時,抓緊補齊監管制度短板,加強中小銀行股東管理和公司治理,推動中小銀行健康發展。

“從根源上解決中小銀行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報告提出,深化中小銀行改革,健全適應中小銀行特點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內控體系,繼續推動全面落實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體系和激勵機制。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放寬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市場準入。

中商智庫首席研究員李建軍認為,未來在中小銀行治理方面可能還會加大力度。一方面,要讓中小銀行找到長效穩定服務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出路。另一方面,要用綜合的金融手段來補充銀行資本,從而進一步增強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報告中也強調,要完善銀行補充資本的市場環境和配套政策,健全可持續的資本補充體制機制。推動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等方式多渠道補充資本,重點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優化資本結構。改進完善宏觀審慎評估(MPA)相關工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等的支持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