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週末和先生到外地出差,兩歲半的孩子只能暫時交給我媽帶。

走之前千叮囑萬叮囑:一定也給孩子多喝溫水、颳風的時候帶頂帽子出門、晚上睡覺別給她熱著了......

老人一臉不耐煩:得了得了,這麼多規矩,我帶還有啥不放心的?你姐弟倆不也是我帶大的?

原本嘮叨的我也瞬間被懟的無話可說,還真是萬分的不放心。孩子從出生起,我和先生就決定自己親力親為拉扯孩子,儘管雙方的老人都表示過要幫忙看孩子,但還是被我們委婉的拒絕了。

這一次不得已的臨時出門,是孩子自出生以來,和我們第一次分開這麼久。

“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三天後,我們辦完事情趕回家,看到孩子的第一眼,我和先生都傻眼了,這還是我那個女兒?

額頭上腫了一大片淤青和一個宛如雞蛋大小的突起。臉上被風吹的變黑了一個度,原本細嫩的皮膚也粗糙許多。蚊子咬的小包包遍佈臉上和手腳,鼻子還時不時流出兩條清水鼻涕,鼻頭被紙巾擦得紅腫,嘴角上火開裂...

我當時看到孩子這副模樣的時候,就忍不住落下了眼淚,心裡萬分後悔,可又不能太苛責我媽,畢竟是我把孩子交給她帶的。

先生也是皺著眉頭一直不說話。

我媽看氣氛不對勁,尋思個理由就趕緊走了。

“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可是更棘手的事情還在後面,才幾天的時間,孩子就變得相當的任性。開口要一樣東西的時候,口頭禪變成了:“我就要這樣,我現在就要,你現在就給我,我就要就要。”

不答應她,立馬放聲大哭,還學會了打人咬人,並且威脅說:“你不給我我不喜歡你了,我不和你玩了,我把你丟掉去!”

如果說之前外貌上的改變讓我和先生大吃一驚,這些行為上的變化無疑是打在我們心裡的一記驚雷。

孩子怎麼變成了這副模樣?

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來幫助孩子糾正這些不良的習慣,生活上照顧的格外仔細。但是這個過程比起前面的三天來,真是太漫長了。

所以說,壞習慣的養成一次就夠了,培養一個好習慣卻要付出無數的時間與精力。

事後,我和我媽深切的討論過關於養育孩子的這一話題。由於上一次的“失誤”,她變得謙虛了很多,也不再固執己見。其實,不管是老人帶孩子還是爸媽帶孩子,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只要方向是對的,具體方法是可以學習的。

“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我和先生也對老人帶孩子的這一行為進行了一些分析:

隔代育兒≠反科學育兒

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吐槽老人帶孩子的各種經歷,其實,老人本身並沒有責任來替我們帶孩子,而我們也沒有資格去批評老人。

確實有部分老人文化水平有限,沒有接受過傳統的教育,所以經常出現一些老舊的錯誤方式。但這並不代表老人帶孩子就是反科學育兒。

學前教育專家肖巍教授曾說過:“放下父母年輕沒經驗、老人過時育兒不科學的偏見,對此執念的人,都是愚昧的。”

父母給孩子建立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

我們大部分的年輕父母都需要為了工作,不得不暫時讓老人幫忙看管孩子。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在家庭模式上多給孩子一些安全感。雖然老人幫忙看孩子輕鬆了不少,但是父母也不應該全程做甩手掌櫃,等孩子不聽話了,就隨意埋怨老人沒管好孩子。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的心理成長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管理模式。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前期的成長需要的是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的穩定分工,這時候隔代人的教育介入,可以更讓孩子擁有更全面的人格。

“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引導老人,共同成長

孩子爸媽帶還是老人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帶孩子的那個人怎麼樣!

老人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是落後於年輕人的,所以,年輕的父母有責任在老人帶孩子出現偏差時,進行一個引導,掌控整個育兒的大致方向。

這裡的引導並不是說隨意指責和埋怨,而是將你獲得的更為合理的方法和老人進行有效溝通。畢竟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也希望一代比一代強,只要好好溝通,老人是能理解的。

當然了,年輕的爸媽也不一定就能帶好孩子,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一個有遠見的父母,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科學而健康的成長環境。

“孩子被我媽帶去三天,回來後竟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其實現在的隔代育兒,之所以爭議這麼大,都是被各種媒體煽風點火帶起來的一種偏見。

同事小李夫婦,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將五歲的明明送到退休的爺爺奶奶家帶。孩子之前還有些懶散搗蛋,可是在爺爺奶奶家待了幾年後,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待人接物有理有節,生活作息井然有序,連學習上也變得極為自律,很少讓大人操心。

鄰里鄉親都很喜歡這個眼神純淨、心地善良的好孩子,連學校的同學和老師都讚不絕口。

小李夫婦見到孩子被教導的這麼優秀,對父母充滿了感激,剛開始的那點擔憂也都拋之腦後了。

所以,如果你不得不將孩子託付給老人帶,首先就要信任和尊重老人。其次,如果覺得有不妥之處,也應該開誠佈公的好好和老人進行探討。而不是表面不管,事後埋怨。最後,爸媽帶也好,老人帶也好,我們都應該多學習育兒方法,為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

作者介紹:林下,行走江湖的讀書人與寫作者,科學育兒和教育心理學達人,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