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總是在微博刷到各種語文課本上的杜甫被塗鴉成多種樣子,這個是美少女變身,那個是手拿AK的鋼鐵大漢,讓我們一邊惋惜杜甫的光輝形象被惡搞,一邊驚歎現在的學生們畫技高超。但是我們要知道,這樣的背後,還是需要我們去好好了解一下杜甫,這個被稱為詩聖的男人!今天咱們去成都逛逛杜甫草堂博物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餘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蹟地。博物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餘冊,文物2000餘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詩意畫”在中國畫壇成為一個專題畫類,全國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現代大家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劉海粟、吳作人、李苦禪、王雪濤等也多以杜詩畫意為題材創作出風格各異的精品。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

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1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鋪設地下管道施工中,分別在草堂正門西側和工部祠東北面發現唐代灰炕和唐代民居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皿,建築構件以及牆基、水井、水溝、灶臺等民居遺存。它們的年代與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時期很接近。杜甫草堂唐代遺址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唐代文化遺存之一,它展現了唐代成都地區的社會生活風貌,印證了杜甫對其居住環境及其生活情景的描寫,為杜甫草堂的歷史沿革提供了實物佐證。

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2

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文物景點遊覽區(草堂舊址)、園林景點遊覽區(梅園)和服務區(草堂寺)。草堂舊址內,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迴廊與其它附屬建築,其間有流水縈迴,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徵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誌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

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3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核心文物區內,有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等景點。正門是杜甫草堂主體紀念建築群中軸線上的第一重建築。正門匾額“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親王允禮所題,門兩側還懸掛有一副對聯“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出自杜詩《懷錦水居止二首》,這兩句詩十分準確地點明瞭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正是今日草堂所處的位置。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寶殿,2002年正式開放。門上匾額“大雅堂”三個字是集的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字。大雅堂內陳列著迄今為止國內最大面積的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館內的基本陳列《詩聖著千秋》,獲第五屆“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創意獎。杜甫草堂博物館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於1997年恢復重建了“茅屋景區”,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氛圍。大廨,“廨”是官署的意思,即古代地方官吏辦公的場所。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始終不得重用。清嘉慶十六年重修草堂時,考慮到杜甫曾經做官,應該有辦公的場所,大廨便由此得命名。大廨正中杜甫的銅像是我國著名雕塑家錢紹武先生的作品。是一座敞廳式建築,是中軸線上的第二重建築。

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4

詩史堂是中軸線上的第三重建築,也是主體建築。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詩歌,真實而生動地展現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生活畫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杜甫被後世尊為“詩聖”,他的詩歌被稱為“詩史”,“詩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廳的正中陳列著一尊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先生以寫實的手法來刻畫的杜甫塑像。柴門是中軸線上的第四重建築,也是最小、最簡樸的建築。它原本是杜甫營建草堂時所造的院門。因為低矮簡陋,詩人作了如此命名。門上匾額“柴門”二字是著名畫家潘天壽所書。

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5

工部祠是因杜甫曾作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工郎,故稱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臺石階,花窗格門,肅穆莊重。祠內有明、清兩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萬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遺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詩人黃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詩為宗,所以清代將黃庭堅、陸游配祀於杜甫像兩側,故又稱三賢堂。堂中有“荒江結屋公千古,異代升堂宋兩賢”的聯語。壁間還嵌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刻“少陵草堂圖”,刻工精細,解放後即是據此圖恢復草堂舊貌。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此景點是我館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人們常常將其作為茅屋的象徵。

曾經“杜甫很忙”風靡網絡,是時候認識真正的杜甫,杜甫草堂一覽

6

當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他在詩中曾寫到:“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今天的花徑,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築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牆夾道小徑,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於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毛主席視察草堂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作為草堂標誌之一,來往遊人多在這裡攝影留念。梅園位於杜甫草堂的西北角,佔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後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此時,你站在月洞門外,便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杜甫《望嶽》詩"一覽眾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絕妙的呼應,而月洞門則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處的取裁下,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難怪許多遊人以此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遊覽杜甫草灘不過意的是館內古建築、古樹名木等眾多,請注意遊覽安全;雨天請當心滑跌,雷雨天請勿站在樹下;緊急情況請聽從工作人員的安排。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美麗大方英俊瀟灑的你此刻有何感想呢?歡迎吐槽點評點贊都是對穎子最大的支持與厚愛!

— END —

謝 謝 關 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