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市場:銷售費用問題接連受拷問,藥企IPO受阻

導讀:

不少擬上市企業因為商業賄賂、銷售費過高、毛利率異常、專利等問題而導致IPO被否。

看市場:銷售費用問題接連受拷問,藥企IPO受阻

2014年,甘李藥業首次衝刺IPO,卻以被終止審查而終結。

2018年,甘李藥業重啟IPO,並於當年4月順利過會,然而時至今日,公司仍未獲得發行批文。

甘李藥業首次IPO被終止審查後,業內也曾有分析認為,這可能與公司在前一年捲入醫藥商業賄賂醜聞有關。據媒體報道,因商業賄賂,2013年11月,警方曾批捕甘李藥業駐湖北的7名醫藥代表,包括省級銷售經理、區域經理和醫院代表。並且,由於涉及金額巨大,該案被列為湖北省重大經濟案件之一進行處理。而在再次謀求上市的時候,甘李藥業商業賄賂問題仍是發審委的關注焦點之一。

“甘李藥業過會後始終不能發行上市,而從去年到今年,登陸A股(科創板除外)的製藥企業也寥寥無幾,這可以說是國家有意治理整頓國內醫藥企業商業賄賂盛行、銷售費用佔比過高等痛點問題的信號之一。”一位投資人向記者表示。

自去年長生疫苗事件發生以後,醫藥企業銷售費用佔比過大、研發投入較少的現象尤其被社會輿論所詬病。而證券監管部門也開始將此類問題納入監控範圍,比如向多家上市公司發出問詢函,要求企業就銷售模式、銷售費用等問題進行補充披露,同時也加強了對計劃上市的醫藥企業的質量把控,不少擬上市企業因為商業賄賂、銷售費過高、毛利率異常、專利等問題而導致IPO被否。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有約40家醫藥企業成功登陸A股,而2018年僅有藥明康德(603259.SH)和康辰藥業(603590.SH)2只醫藥新股,2019年迄今則只有康龍化成(300759.SZ)一家。另需一提的是,藥明康德和康龍化成均屬於CRO企業(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兩者業務均不涉及藥品的銷售。

國家治理醫藥企業銷售費用不合理的決心在今年年中更是進了一步。6月4日,財政部公告稱,將會同國家醫保局成立部際協調工作組,開展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工作,重點圍繞醫藥企業的費用、成本和收入的真實性進行檢查,77家企業被列入稽查檢查名單。賽諾菲、施貴寶等跨國藥企,以及恆瑞醫藥(600276.SH)、復星醫藥(600196.SH, 02196.HK)、上海醫藥(601607.SH)、步長製藥(603858.SH)、華潤三九(000999.SZ)等多家A股上市藥企均在該份檢查名單中。

“輕研發重銷售”可以說是中國醫藥企業的通病,而就算是恆瑞醫藥這樣公認的行業龍頭都曾捲入醫療腐敗案,因此市場預期很多公司將經不起檢查,所以,在公告發布的當天,上證醫藥指數便持續走低,多個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財政部是專業的會計信息檢查部門,所以這次檢查不同於以往,對企業來說很關鍵。”一位國內大型製藥企業的政策研究專家同時告訴記者。

按照財政部的規劃,會在2019年6月至7月展開此次專項檢查,8月30日前各地需將檢查材料上報財政部(監督評價局)。據記者瞭解,目前相關檢查工作已基本收尾,最後的檢查結果或許會在年內公佈。

事實上,中國醫藥企業銷售費用的(結構)不合理事出有因。據東吳證券研報,在藥品銷售渠道的終端方面,中美兩國有著巨大的差異。美國的藥品主要通過零售藥店等機構到達患者,佔比達到73%;而我國主要通過醫院等醫療機構到達患者,佔比高達 85%。

在這樣的藥品流通模式下,所帶來的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藥企銷售費用流向。在長生疫苗事件發生不久後,恆大研究院任澤平團隊也隨即對中國藥企銷售費用畸高的問題進行研究,併發布了相關報告。據報告所稱,201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藥企的銷售費用主要有六大流向,包括公關招標機構費用、公關醫院相關負責人費用、醫生回扣、醫藥代表提成、逃稅洗錢(過票)成本、統方費用。其中,醫生回扣是藥企銷售費用的主要流向,這是因為具有處方權的醫生直接決定了藥品銷售的多寡,且長期缺乏對醫生的成本約束機制,加上醫生資源稀缺,成為各藥企激烈爭奪的“銷售端口”。

一位製藥企業的內部人士向記者確認了以上說法,他表示說,藥品的銷售費用包括了研發費用、生產費用,招標部門公關費用,醫生費用等,而其中大部份是流向醫院(醫生)端。

更值得注意的是,藥企的銷售費用支出甚至與醫保支出“暗暗聯動”。“如在藥品招標環節,由於招標採購機構‘只招標、不支付採購’,因此自身沒有動力降低藥價、節約藥費,成為權利尋租、與藥企合謀推高藥價的制度溫床。”恆大研究報告表示。另一方面,醫生回扣也造成了用藥結構扭曲問題,抗生素、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濫用現象嚴重,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以及醫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但可以看到的是,新醫保局成立後,已通過一系列的舉措進行控費,控制醫保費用不合理增長,除了其本身的成立便意味著藥品定價與支付主體實現統一、更具降價動力以外,醫保局也通過國家集採等藥品採購方式,讓藥價在招標環節就能“擠出泡沫”。

“現在的醫保政策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藥企和渠道都被牽涉其中。目前醫保局作為支付方已經連出重拳如集中採購、推進DRG付費試點等來調整控制醫保基金的支出,而主管醫院的衛健委在出臺重點監控目錄之後,預計未來還會有其他配套醫政改革的動作。”有業內人士如此預測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