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

來自亞洲的噴子


要想知道古人中普通百姓有多苦,不妨看一看古代號稱盛世中百姓生活的面貌。

讓我們把目光放到封建社會最後一個,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盛世“康乾盛世”裡,看一看乾隆時期百姓的生活。


1793年,乾隆58年夏天,英國訪華團訪問中國。

  1. 他們本來憧憬著馬可波羅塑造的的盛世想象中。可是,一到達中國,他們就發現了觸目驚心的貧困:他們船上有一些清政府僱傭的百姓,這些百姓都非常消瘦。用英國人的話說“每次接到我們的殘羹剩飯,都要千恩萬謝。對我們用過的茶葉,他們總是貪婪地爭搶,然後煮水泡著喝。”
  2. 其中一名使團成員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描述到“不管是在舟山還是順河向京城去的三天裡,完全看不到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房屋都是泥牆、茅草蓋頂。事實上,觸目所及都是貧困落後。”


  3. 農民們吃的不僅沒有質量,更不要說數量了。他們一直都以粗糧和青菜為主,通常情況下,在春荒的時候還得吃野菜度日。乾隆時代,百姓吃糠咽菜的記錄不勝枚舉。一份記錄顯示,一箇中等收入的農民一年下來還要負債,一旦遇到饑荒年份,賣兒賣女都是正常現象,而我們所知,鬧饑荒是經常的事。

除了生活條件,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精神上的奴化!

為了更好的服侍英國人,清政府派士兵找沿途的百姓為使團服務,這些人雙膝跪地希望可以回家照顧兒女和父母,但得不到允許還要遭受毫無緣由的刑罰。百姓卻並無反抗,在沉默中忍受著。

所以不難想象,他們的生活有多苦,沒有尊嚴而且朝不保夕。當然,那些地主階級和皇族宗親自然是不一樣,他們肯定說不上苦。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如果有一天早上,你醒來,發現自己是在古代。

早上起來穿衣服,沒有內衣,只能用細一點的布料把自己包裹起來,然後一層在一層算是穿好了衣服。

洗臉,洗面奶什麼的就算了,用澡豆吧,什麼澡豆也沒有,那把昨天的淘米水給我端過來。

刷牙,牙膏當然也是沒有的,含一口鹽漱下口得了,那個竹片一樣的東西,我才不要用這個刷牙,會刮傷口腔的,鹽也少用點,還要用來食用呢。

廁所,小時候老家的廁所都見過吧,現在甚至有點懷念那種廁所。小心翼翼的上完廁所,出門逛逛順便吃個早飯。

在路邊買點餅喝碗粗糧粥,熙熙攘攘的街道,小販比顧客還多,賣的還都是生活用品,沒什麼意思。 娛樂項目,除了鬥雞就是鬥蛐蛐,我的網吧呢,我都手機呢,都還給我。

渾渾噩噩的在街上游蕩,天還沒黑呢,街道上已經沒有人了,快到宵禁時間了。沒有公交車,還是要步行回去。

回家吃晚飯,結果,忘記這邊一天只吃兩頓飯了。

洗洗睡吧,算了算了,直接睡吧。可是現在才19點啊。不到凌晨怎麼睡的著啊。

突然,鬧鐘響了,我愛上班,我愛工作。


明日故事匯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這個還真說不上來,因為咱沒有見到,道聽途說的也不一定準確。咱就不說古人了,我是1969年出生的,現在50歲,就說說我小時候開始記事的那個年代生活條件到底多苦吧。



一、吃

民以食為天,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剛剛記事的時候,就覺得總也吃不飽。那時候的物質生活實在是太貧乏了,大家一塊種地,掙工分分糧食,我們家孩子多共6個又都是女孩,勞力少掙的工分自然少,父親在外上班工資少,還得養著年邁多病的姥姥,母親靠給人家做衣服掙點工分貼補家用。


小時候的我身體瘦弱,營養不良,極度挑食,現在想想那時候就是缺鋅。現在他們經常還有人跟我開玩笑說,你父母都長得都不矮,你怎麼長那麼矮?我呵呵一笑,其實也不是太矮吧,女人1米57小巧玲瓏剛剛好。


那時候一日三餐吃什麼呢?


早上玉米麵糊糊,玉米麵窩頭或者貼餅子,那時候的玉米麵不像現在加工的這麼精細,都是用加工磨自己手工磨面,很粗糙,吃到嗓子處轉好幾個圈就是咽不下去,那種感覺至今記憶猶新。外加上一盤鹹菜或蝦醬,鹹菜就是純鹹菜切成條直接上桌,也沒有油。蝦醬就是蒸的純蝦醬,放點蔥花也沒有雞蛋可放。



中午有時候蒸菜糰子或者野菜餅,這指的是夏天還好一點,到了冬天連野菜也沒了,午飯就和早飯一樣了,也是窩窩頭或貼餅子、鹹菜、蝦醬,幾乎天天如此一年到頭不見白麵白米的影子。


晚飯會變得好一點,因為在農村比較重視晚飯,主食並沒有改變,菜品和湯有時候會發生改變。在碗裡面加上玉米麵放點蔥花、鹽,再倒點水和起來蒸一蒸,就是絕口的美味,我們叫它面子醬。吃著玉米麵饅頭就著面子醬,那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時刻。


一日三餐大概如此,因為我那時候太小,這些食物對我來說經常是難以下嚥的,以後父母都說就是我因為吃的太少了,而耽誤了長個兒。


二、穿

對於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穿的補丁衣服,那時候太窮了沒有錢 ,當然也就買不了新衣服,通常是給大姐買新衣服,然後二姐三姐跟著穿,到了老四我這兒衣服差不多就破了。然後娘就找點碎布把衣服的洞補上給我穿,娘在遠近是出了名的巧手,她會把碎布剪成一個花樣然後把衣服洞補上,看起來不像補丁倒像是一個藝術圖案。


還有鞋子,大拇腳趾頭經常是在外邊。因為小時候長得快,鞋子很快就穿著小了,小了也得湊合著穿,於是大拇腳趾就把鞋子頂出了窟窿。



冬天也沒有太厚的棉衣,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室裡也沒有爐子,窗子上也沒有玻璃,外面寒風凌厲,凍得我直打哆嗦,手都拿不住筆沒完成作業,被老師訓了一通,委屈的哭了。


三、住

那時候住的都是土房子,有一天聽老公聊起他小時候的住房,他家好不容易蓋了三間土房,但是到最後實在是沒有錢來買窗子和門了,就用玉米秸稈把窗子和門堵上,冬天屋裡都是結冰的狀態,就這樣堅持了兩年後才把門和窗子安上。


我們小時侯上學教室裡沒有桌子和板凳,都是用土坯壘的臺子做桌子和 板凳,然後在外層貼上報紙。那時候教室也少,老師也少,於是我們一二五3個年級的學生在一個教室,二四年級在另外一個教室,老師給一年級講完再給二年級講,然後是五年級,我記得上二年級的時候就也跟著聽五年級的課,那時候真的是素質教育,跳著年級聽課,現在還真辦不到呢。



四、行

那時候根本見不到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偶爾能見到一輛自行車,那在村裡也絕不是一般的家庭。去哪裡都是靠腳量,記得去50裡地以外的姥姥家,也是一步一步的走了去。一直到我14歲的時候,我們家有了第一輛自行車,那種欣喜勁比現在買了小汽車還高興的多。


以上寫的都是70年代初的事情,以後的80年代90年代到21世紀,我國農村和城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寫到這裡我腦海中不僅出現了一首歌:


《歌唱祖國 》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麼嘹亮
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
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越過高山 越過平原
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
寬廣美麗的土地


是我們親愛的家鄉
英雄的人民站起來了!


校書郎工作室出品,凝時空


歷史漫談君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

先說原始社會的古人吧,他的思想和現在人的思想是一樣的,但是都沒有文化也沒勞動工具,天天尋食生活,有時餓個死,冬天凍個死,還有狼衝虎豹和毒蛇,咱們的祖先怎麼熬過來的呢,這隻能想象,想著想著入了夢籠。

那是一萬年的秋天,我看見了一大群人正樹園裡邊幹活,有一七八個人搬倒一棵棵樹木,有的人正在搭棚,有的人用長草搭棚頂,這時我走到近處,看見男男女女都設穿衣服,只見頭髮有一米多長,鬍須也有一尺多,胸毛三四寸襠毛給穿一個三角褲頭一樣,光著腳,一會棚搭起來了,用草擋的不透風,臥室補的厚厚的。

該吃飯了,一個身高八尺個頭儡武象是個頭,拿起一根大木棒,別人也都拿起木棒都走了,見水果吃水果,見瓜吃瓜見豆吃豆,見動物圍住就打打死都撕著吃,這時我醒了,坐起來抽支菸又睡了,天好冷呀,又見到那群人,有的披著狼皮,有的披住羊皮,還有的披著一身草,到晚上都睡在大棚裡,用木棒做的門也很結實,四邊啥動物也進不去,雖說日子苦還能過下去。真是啥都不如一雙手,是這一雙手創造了一切,苦難的日子熬過來了,到伏羲畫圖造字,神農氏造地種莊稼巢氏等等慢慢進入了奴隸社會,奴隸的日子也不好過,累死幹活沒工錢,捱打捱罵賣來賣去的生活,醒來想想人與人公平嗎?現在打個工幹錯了老闆說幾句心裡不個味,飯對不著口味不想吃,衣服跟不上時尚就扔了,給右人吃了穿了該多好呀,話不多說了,古人一路過來真是受苦了,您的後代不會忘您的,給祖先磕首了。


自然的語言


也別說古代如何,單就我們小時候的經歷,就足以說明生活條件的艱苦。

人世上衣食住行最為要緊,然後才是其它。

先說衣吧。我出生時已建國二十年後,雖然打破了貧富差距,但農村依然很苦,雖醫療條件改善新生兒成活率提高,傳染病被遏制,但物資供應跟不上人口增長,一件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家裡人口多的,小孩子們幾乎沒穿過新衣服,冬天捻點羊毛線織雙襪子那就是天大的奢侈。走親戚借衣褲出門者大有人在,誰家炕上鋪上毛氈就屬於富戶,大多男娃到結婚才能堂堂正正穿上新鞋,幹活或趕路還得脫下來省著。

再說食。當年的老人得病時最大的願望是吃一頓白麵饃或者蔥花熗鍋麵條。人人都餓,走哪兒都有要飯的。榆樹錢子葉子皮,嚼起來粘粘乎乎就是口中食。剛抽條的嫩沙棗枝,還有山裡的各種野蒜野蔥,更不必說灰兒菜苦兒菜等,人們盼著春暖地化就可以土裡刨食了。

說到住,現下的老人們不會忘了以前的低矮小土屋忙上炕,靠山掏的窖洞,用純土塊壘的不用一根椽子大梁的箍窖,沒有象樣的傢俱,土灶燒羊糞牛糞驢糞,冬天取暖用牲口糞填炕,照明先時用菜油,後來有了煤油,但也得省著,不是想照就能點的。有戲語叫天為頂地為鋪,月當燈風掃地,想想當年人們的住房條件多差。

走路全靠腿,運貨全靠背。一般人一天背百來斤走個百八十里路都正常,條件好點後養牲囗代步馱東西,自行車很稀罕。

吃水得挑,小孩子剛比水桶高就抬水,有水的村還行,沒水的村子人們最家常的活是走很遠的路起早貪黑去擔水。因為水金貴,所以人們很少洗衣服洗澡,導致衛生狀況很差,人人身上長蝨子長蟣子。

因為生活條件艱苦,吃飽肚子是第一要務,所以雖然政府大力推行義務教育,學校老師挨家挨戶作動員,上學的娃娃還是很少,而且上著上著就不見了。


王扶翠


在中國古代,每個朝代的百姓生活條件是不一樣的,但大多數朝代百姓都生活的很苦,而且是沒有最苦 只有更苦,但今天想說一說古代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最高的一個朝代——宋朝

在許多人看來宋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糟糕的王朝 “弱宋”二字似乎把這個統治中國300多年的朝代給蓋棺定論,的確按照中國傳統對王朝的評價標準來看 宋朝也確實挺丟人的,兩個皇帝做了俘虜,兩次在大陸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避難,這些都堪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件。

但我們若是從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方面來看宋朝,也許會讓你的看法有所改變。



令人震驚的社會財富

有一個數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財政收入最高達到1.6億貫,北宋徽宗後期一般年份也可以達到9000萬貫,即使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億貫,後來的明代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1500萬兩白銀,如果按照一兩白銀兌換一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還不到北宋的1/10 ,南宋的1/6, 但這已經是南宋滅亡300多年之後,明朝的國土還遠遠大於宋朝,再後來的清朝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但直到清朝末年國家年收入才達到宋朝的水平。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當然從人均財政收入上看是肯定的,但其實宋代百姓生活的並不壞,我們之所以認為宋代百姓苦不堪言 恐怕很大程度是受《水滸傳》的影響,從《水滸傳》裡面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漢當中真正沒有飯吃,活不下去才上梁山的幾乎沒有幾個。

那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從哪裡來,下面一組數字給我們提供了答案。

熙寧10年(公元1077年)北宋賦稅總收入共7073萬貫,其中農業稅2162萬貫 佔30% 工商稅4911萬貫 佔70% ,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的主體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

農業社會已經開始向工業社會悄悄邁進,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



宋代的社會福利

人民生活水平究竟如何,能從所處時代社會福利中看的出來。

全盛時期的北宋都城販夫走卒穿得都跟官員似的,農民都能得起穿綾羅綢緞,商業十分發達,同時宋朝的社會福利待遇也達到了古代社會的巔峰,生有所養 學有所教 病有所醫 老有所託,死有所葬, 史上空前絕後。

宋代幼兒救助機構主要有福田院, 居養院(北宋)和養濟院(南宋),南宋中期出現了專門的慈幼機構及嬰兒局,慈幼局,舉子倉,百姓無論貧富懷孕5個月的孕婦經申報官方給予建立檔案,派專門派專人照顧孕婦起居,臨盆時有助產大夫接生,所有服務免費,丈夫可以免除一年勞役。

宋代教育分為官學和私學兩種,國立教育系統實行“三舍考選法”由國子監統一管理監督,公立學校依等級分為國子學,太學,州郡學和縣學,官學覆蓋面廣 ,各個縣均有,入學門檻低並向公民開放,不論貧富等級官學早前收錢,每年學費2000文,相當於當時四五石米價, 後來經過宰相富弼力諫,收費取消成為了免費教育,學生唸到太學時,國家則有助學補助。



宋代三舍考選法規定, 太學外舍生2000人,內捨生300人,上舍生100人 共計2400名學生。神宗熙寧元年規定內捨生每月餐費補助為每人300文,熙寧5年規定,太學三舍生均有餐費補助,為每月每人1000文, 寒門學子在校外沒有住房的,國家則提供住宿及伙食。

官學不包括私塾,該部分費用由民間承擔,在官方教育政策的影響下,退休官員 鄉紳大賈紛紛以資助教育興學為榮。

宋代官方對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提供了醫療救助 養老救助 安葬救治


宋朝還設立了一個叫“樓店務”的機構(後改名叫店宅務) 負責管理和維修國有房產,並且向公眾招租 相當於現在的廉租房,當時都城開封共有1192間公共住房,每間月租金170文,這相對於當時開封的高房價來說這樣租金價格是非常“良心”的了,這種住房保障制度百姓完全租得起。

宋代人的夜市生活

北宋的首都開封和南宋首都杭州都是不夜之城, 由於坊市合一沒有營業時間和營業地點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開場,間有鬼市,甚至還有跳蚤市場。

北宋都城人來人往買賣興旺,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看不到唐朝時長安城那種堂皇氣派的王者風範 ,但市民之忙忙碌碌,店鋪之財源滾滾,車馬之喧囂過市,建築鱗次櫛比,絕對是唐朝長安和洛陽難得見到的繁榮發達景象。宋朝之所以能創造出比其前朝和後代都巨大的財富,應該說與取消宵禁有很大關係。



根據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和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其城郭之美,物品之豐,人煙之盛,商賈之富,娛樂之盛並不亞於汴京,而“杭州大街買賣晝夜不絕 ,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更鐘鳴賣 早市者又開店矣”夜市規模也遠超開封。杭州常住人口為150萬,加上流動人口和不斷從北方逃奔故國的遺民,應該超過此數,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這裡百姓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所以說古代中國人幸福指數最高的就當屬宋代人了。


申報七十七載


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敢苟同,大多數人在史書上之看到了古人的黑暗面,並不瞭解古人全部的生活狀態。

並且,中國經歷了那麼多的朝代,有衰敗的也有強大的,這裡面還分窮人、普通人、富人、官宦以及皇室的生活條件。因此,問題沒有提出那種群體的古人的生活條件。

既然這樣,那麼我就反駁一下那些認為古人生活很苦的人,讓他們知道在中國人的先祖們是多麼會享受生活。

現在是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就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來告訴大家,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有智慧,生活條件是多麼的好。

涼殿與藏冰

  • 藏冰

關於冰窖問題,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除了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人,那麼中國是第一個出現冰窖的國家。

最高的冰窖可以追溯到周代,為了讓皇室成員度過炎炎夏日,那時候還裝備成立了一個叫“冰政”的機構,而負責這個機構的人叫“凌人”,甚至百家姓中的“凌”姓,學者懷疑就是從此處而來。

到夏天來臨時,周天子還會舉辦“頒冰禮”來表示大老闆對下面員工的關愛,讓大家每人抱點冰塊回去解解暑。

先秦時期的冰窖成為“凌陰井”,他們會在冬天的時候開採冰塊,然後運到凌陰井中儲藏起來,再用新鮮的稻草或蘆葦鋪墊,把冰塊放在上面,再用樹葉、稻糠等隔溫材料覆蓋,最後密封窖口等夏天的到來。

  • 涼殿

涼殿也就是現在的空調房,這種涼殿不但土豪造的起,普通百姓也可以建的起,最多就是簡陋點。

漢朝時期的涼殿就是以石頭為床,房間裡面放著冰塊,周圍有僕人搖著扇子,當然這是富貴人家的涼殿;而普通人家就需要把房子建在河邊,然後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到屋頂,而水則順著屋簷又留到河裡去,這個機械就是水車,而這中房子叫“涼房”。

冷飲與冰箱

《楚辭.招魂》中記載:

“挫糟凍飲,酹清涼些。”

這就是古代加了冰塊的糯米酒,在大熱天喝上幾口,絕對的冰涼、醋香、透徹。到了唐代時更是出現了販賣“冰飲”的商販,他們在冬天藏冰,夏天開賣。在一些水果、零嘴上撒上冰塊,引得大街小巷的孩童紛紛前來購買。

宋代時期商業發達,百姓口袋都有錢,購買慾望也強,於是造冰技術一次次升級。唐朝時候的古人會在大木桶上放冰撒鹽來降低冰的融點,然後再加上甘蔗水的小盒子裡插上木棍,過兩下就成了一個冰棍啦!

宋代時商人把香料放在水中加上硝石,然後就成了香氣撲鼻的冰水,這可是又涼又甜的避暑神品。

在《武林舊事》中記載,宋朝當時還出現了各種冷飲:

“雪泡豆兒水、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綠豆水、荔枝膏水”等等各色的冰水。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北宋汴京的“冰糖冰雪冰元子”、南宋臨安街“雪泡梅花酒”、元朝的“冰酪,冰果漿,冰牛奶”等等。

因此,古人在避暑方面一點不比現在人差,國人在吃的方面是從來不會虧待自己的,自古以來便是。

夏裝

很多人覺得古人應該是特別的保守,平常都是儒衫大褂什麼的,但恰恰相反,古人在穿著方面不但不保守,並且還相當開放。

比如在魏晉時期,男人都喜歡光著上半身,而女人則推崇穿“開襠褲”。這種“開襠褲”並不是單穿,當時稱之為脛衣,它是褲子的雛形,但只有褲管沒有褲襠。想象下,微風吹過,胯下涼嗖嗖的,別提多清爽了。

唐朝時期的女性盛行“袒胸裝”和“半臂裝”,即清新涼爽、又時尚前衛;宋朝女性一般是“背子加抹胸”,就是對襟長衫,在配上貼身抹胸。

但如果出門的話,男人光著身子也是不雅,因此當時就有人設計了一種竹衣,就是用細小的單枝竹管編成網狀的竹衣,不但能遮陽隔汗,還十分透氣時髦。

入睡

有人說,古人的夏天最怕的就是晚上蚊子叮咬,導致徹夜難眠,早上起來無精打采。但這種說法確實大錯特錯,蚊帳最早時候叫“幬”,富貴人家用錦、羅、紗、綺等織就;普通百姓則用葛、布等,除此之外古人還會用艾草、香囊等驅蚊,以確保夜晚安心入眠。


簟就是竹蓆,夏天的夜晚沒有空調難以入睡,而古人就會睡在“涼簟”嗓門,因為它是竹子做成的,因此涼爽宜人。

蘇軾的《南鄉子.涼簟碧紗櫥》中就曾寫道:

“涼簟碧紗櫥,一枕清風晝睡餘。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一枕清涼入夢來。”

可以說古人睡覺用的玉枕效果非常好,這裡還分水晶枕、石膏枕,以及各種中藥做成的藥枕,因為是用水晶或石膏做的枕頭,腦袋貼在上面的時候,冰涼的感覺從後腦傳來,讓跟感覺特別的清爽,便於入眠。

從以上的舉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的生活並非很艱苦,我們祖先的智慧無窮盡,以至於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不會虧待了自己。

而產生艱苦條件的原因是在於乾旱、造反、戰爭等等產生的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才導致了生活條件的艱苦。

然而在和平或經濟富足的年代,古人的生活條件其實並不差,我們現在享受到的優等生活是寄於高速發展的科技帶來的,而在科技水平落後的古代,人們也會相近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趨於完美和幸福。


大國布衣


由於科技的進步,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無聊,我們可以看電視、看小說、彈鋼琴,總之娛樂項目應有盡有。畢竟我們有手機、電腦、照相機等科技產品。因為有了科技的進步,我們對於宇宙的探索又有了更多新的發現。太空的奧秘,確實是令人神往的。但現在很多人還是喜歡看穿越小說,幻想著如果有一天穿回到古代,會不會像女主角一樣遇到一個美男子,然後與他相親相愛一輩子呢?我用現實告訴你,古人的生活是很苦的。他們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MP3。我們去了那裡,是難以適應那裡枯燥而又無味的生活。


㈠ 吃的少且單一

我這裡講的古人主要是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農民,那些達官貴人我們就不談了。在古代,想要吃飽,那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山珍海味那是宮裡面的貴人才吃得起的。畢竟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是被統治者剝削壓榨的階層。吃很可能真的就只是粗茶淡飯,菜可能還是野菜,肉可能每年也就只有幾次。我們現代的菜品是各種各樣的、五花八門的,可是在古代,我們能夠吃得起的菜品非常單一。甚至每天都可能吃不飽,因為家裡窮。食不果腹是農民的常態,如果遇上饑荒,那可能就只能喝稀粥了。


㈡ 穿的薄且滿是補丁

在古代,出生於貧苦人家的小孩,通常都是撿姐姐和哥哥的穿,他們穿不了,再拿給弟弟妹妹穿。這樣穿下去,衣服當然會佈滿補丁。窮苦人家哪裡穿得了那些絲綢,那些頂級的衣服都是專門為達官貴人打造的。每到冬天,人們都是抱團取暖的,因為衣服薄,根本無法抵禦寒冷天氣的來襲。寒風吹呀吹,最容易發燒了。大家也知道,古人如果發燒那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如果有時候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危及性命。畢竟那個時候醫療條件不好,小病小災都能奪去人的性命。


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古人的生活方式單調而又無味,枯燥而又重複。為了生存,每天都必須要拿著鋤頭去田裡面耕作勞累。生產出來的糧食要有一大半都要上交,自己只能夠得到很小的一部分。地不是自己的,是公家的。每天天還沒亮就要爬起來去田裡面耕種,每天等到太陽下山的時候,才能夠回到家裡面休息。天天都與地打交道,這實在太慘了。畢竟太陽的毒辣不是常人能夠忍受的,稍不注意就可能會中暑。


尚武菌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尚武菌,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古人的生活條件到底有多苦?曾幾何時,清宮劇肆虐熒屏,穿越書蔓延全網。大家可能都做過穿越夢,希望自己能成為改變歷史的主角。然而當你讀完我下面的內容,可能會對古人的生活有更多真實清醒的認識。

就從我們每天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說起吧。

當我們睜開惺忪睡眼,第一件事就是洗臉刷牙。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可沒有各種口味的牙膏供你使用,牙刷也不分軟毛硬毛。達官貴族用的是豬鬃毛,馬尾製作的牙刷,粘上點青鹽當牙膏用。而普通百姓,只能用柳樹枝或者手指,對著牙齒扣扣蹭蹭。所以古人有著一口黃牙絕不稀奇,像影視劇中演的一個個明眸皓齒的基本不可能。

接下來是洗頭。

拿唐朝人來洗頭來舉例,唐朝人平時基本不洗頭,只有在休沐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一頭烏黑的秀髮。那時候沐浴這個詞是分開的,“沐”字專門指洗頭,“浴”指的是洗身上。他們洗頭的時候,一般是用很細的“篦子”【一種很細的梳子,有些閱歷的人能見過】從上到下,將頭油,蝨子,泥水通通梳下來。在用點草木灰【含有鹼類物質】,塗在頭髮上,當做洗髮膏使用【去油】。

先以灰汁,淨洗鬚髮,痛拭乾。——《肘後備急方》東晉·葛洪


然後是上班

可能你為每天擠公交或是堵車感覺很煩悶,但不要覺得古人上班就沒有任何煩惱。古代官員要很早就去上朝。《詩經·齊風·雞鳴》中記載:雞既鳴矣,朝即盈矣;東方明矣,朝即昌矣。可見古人是一大早就開始上班,等到天亮時已經忙了很久了。對比起來,早八晚五或者朝九晚五的我們其實幸福的多,反正懶床的我是起不了那麼早。

接下來我們談談吃和穿

衣食住行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生活組成部分,吃和穿在其中尤為重要。古人都吃些什麼?負責人的告訴大家,古代普通家庭根本不會做炒菜。一些炒菜,都是某些酒樓的不傳之秘。即便是那些酒樓飯莊,因為沒有現在這樣種類繁多的調料,也難以烹飪出如今這樣多滋多味的飯菜。再說說穿,普通百姓一般穿的是麻布衣服,布料粗,甚至連避寒保暖都達不到,美觀就更不必說了。當然貴族們或許穿的會很不錯,但很多顏色和款式,是古代無論如何也達不到的。

所以說,古人的日子並不好過。尤其是廣大的普通民眾,趕上盛世或許還能吃飽飯,若是遭逢亂世,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根本就沒有生活,更不要說什麼生活條件了。


胖哥侃歷史


古代九成以上的人都是農民,那麼,咱們就說說古代的農民生活吧。



某一天醒來,你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處在了古代。很可惜,你不是皇帝,不是皇親國戚,也不是官僚階級,甚至連個地主也沒混上。

仔細看看家裡,四面都是泥牆,房頂是用茅草鋪的,泥巴糊的灶臺就在屋裡的一個角落裡,做飯用的柴火也都整整齊齊的放在了屋裡,生怕下雨被淋溼。

除了這些,基本上什麼都沒有了。

由於屋裡過於昏暗,你準備穿上衣服去外面去透透氣,順便洗漱一下。結果剛一起來,你發現只有麻布製作的衣服,這種衣服非常不舒服,穿在身上會劃的皮膚很難受。沒辦法,絲綢是富人穿的,所以只能穿著麻布製作的衣服外出了。



剛一出門,外面就颳起了大風,而且還下起了雨。由於麻布製作的衣服很透風,你覺得有點冷,於是你又躲進了茅草屋。

運氣不錯,你的茅草屋比杜甫的茅草屋要結實很多,沒有被秋風所破。

雨停了,這下準備去洗漱一下,此時,你發現家裡沒有牙膏,沒有香皂。這該怎麼辦呢?聽說古人都是用鹽刷牙的,那好吧,勉為其難,用鹽刷牙,用清水洗洗臉就算了。

看了看家裡的陶罐,竟然沒有鹽了。無奈之下,你只用家中大缸裡略微渾濁的的水漱了漱嘴,然後又洗了一把臉。

之後淘了一點米,煮了一碗粥。吃飽喝足之後,看著生活條件實在太苦了,於是你決定外出找個工作,順便碰碰運氣,看看是不是能夠鹹魚翻身。



由於沒有交通工具,你準備獨自一人靠著雙腿從農村走到附近的城市發展。此時,你問了問周圍的鄰居,鄰居告訴你現在是宋朝,而且你所處的位置距離北宋的首都開封府僅有30裡。

宋朝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看來運氣還是不錯的。30里路也不遠,鄰居告訴你一上午就可以走到。

經過了一上午步行,你終於走到了。剛一進城,你發現這裡確實繁華,簡直和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一模一樣。

短暫的沉浸之後,你開始了找工作。可此時你才發現,除了種地,你什麼都不會,這裡雖然繁華,但卻沒有你一寸的容身之地。

這可怎麼辦?對了,宋朝的軍隊經常招募一些普通人。那好吧,從最底層的士兵幹起!



剛走進軍營,軍官告訴你,你的身高決定了工資。五尺八寸[約合1.83米]以上,月薪1000文。五尺七寸[約1.8米]以上,月薪700文。五尺六寸[約1.77米]以上,月薪500文。五尺五寸[約1.74米]以上,月薪400文。五尺二寸[約1.65米]以上,月薪200文。如果五尺二寸以下,對不起軍營只管吃喝,沒有工資。

你看了看自己的身高,1.75米。這個身高已經是2017年山東男性的平均身高了,還算可以,不過卻只能拿500文。

此時你又開始猶豫了,因為宋朝的一石米大約等於120斤,而一石米最低也需要300文錢。也就是說,辛辛苦苦一個月,只能買200斤米。

想來想去,你開始猶豫了。畢竟一個月只有200斤米的收入,你根本不可能有多餘的財富去拓展人脈。

無奈之下,你又回到了家中,準備思考一下如何在古代生活。



晚上,天氣已經比較冷了,床上的麻布被子也不保溫。你又想起了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突然,因為天氣太涼,你開始鬧肚子,迅速衝到了茅廁。一陣酣暢之後,壓根就找不到一張紙,於是你拿起了旁邊竹片做成的廁籌開始清潔。



由於多年的痔瘡,廁籌讓你異常難受,劇烈的疼痛讓你從夢中醒來。這時你才發現生活在現代社會,有電、有手機、有網絡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等等,你是不是忘了什麼東西,對呀,床上的東西怎麼辦?各位小夥伴們,你們還是自己看著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