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爭奪戰:從古至今姓氏改變從未停止

因電腦打不出生僻的“釒且”(音同“遲”)字,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鄉廟荒村的一千多村民成了“有名無姓”的人,無法辦理屬於自己姓的證件。於是,這一千多名村民中的大部分人把姓改成了“鉏”(音同“廚” )字。但大家依舊會讀“遲”音。

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努力保持姓氏。但從古至今,姓氏改變就從未停止過。

姓氏爭奪戰:從古至今姓氏改變從未停止

姓氏起源

安徽某地曾掀起“姓氏革命”,孩子隨母親姓,可以獎勵1000元。這在網上引起不少網友熱議。

其實在中國上古時期,孩子本來就是跟母親姓的。“上古時期,和母親姓那是無可爭議的,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劉陽說。他介紹,在我國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若仔細看字形就會發現,這上古著名的八大姓都有“女”字。

為啥有“女”字?因為最早的姓氏起源於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這些上古姓多有“女”字。而孩子隨父親姓,是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後才開始的。

劉陽介紹,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是不會改變的。姓和氏起初的意思並不一樣,姓指血統,而氏多是地域、官職、封邑獲得,如吳、魯、魏、胡、蔡、韓、鄭、毛、司馬、西門等等。

姓氏爭奪戰:從古至今姓氏改變從未停止

避難改姓

在肥東縣店埠鎮有個昂集村,這裡的村民大多姓“昂”。肥東這個“昂”姓的來源就比較特別了。

在昂集村有一個八字開門的三進四廂昂氏宗祠,在清朝康熙年間,昂集村走出了對父子進士。

昂紹善是父親,他出身農家,讀書聰穎,順治八年,昂紹善從廬州府學進宮。不多久,被皇上恩拔成舉人,這時他35歲。康熙六年(1667年),昂紹善成進士,任內閣中書。退休後,住肥東縣店埠鎮西山驛昂集村。他的兒子叫昂天[曾][羽],康熙十七年考上舉人,康熙二十四年中進士。康熙三十六年,皇上連下四道誥封聖旨,先封其父昂紹善為文林郎;次封其母梁氏淑慎為孺人;再封昂天[曾][羽]為文林郎;四封其妻閻氏為孺人。這在當時轟動了整個廬州府。

但這支昂姓是蒙古族昂沁部族後人。村裡昂朝彬老人說,在元末明初,為了躲避災難,昂沁部族的幾個兄弟以“卯”字為基礎,隱名改姓。一人聽聞雞叫,即姓聊;一人眼見卯時日上,即姓昂。

在昂朝彬的昂氏家譜中有這樣說法:“明朝初年,始祖大海公以浮槎山適宜居住,退伍後遂定居於此。與漢人雜居之初,他們以‘聊’為姓。十世叔祖進士紹善公,少應縣試,熊憲(縣太爺)賜姓昂,而我昂氏實基於此耳。”

現在的巢湖地區就有聊姓,對於“聊”和“昂”姓同源的問題,兩支族人都非常肯定。曾有人倡議兩姓合譜,不過最終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據介紹,目前全國昂姓人口不足兩萬,而浮槎山蒙元一系,就有近一萬人。

昂姓族人是為了避難而改姓的。而在中國歷史上,為了避難而改姓還有很多。地域遠的不說,廬江的何姓就是其中之一。

據《湞陽水木記》載,何氏太祖何瑊,原名韓瑊,為戰國時期韓國君韓釐王之次子。秦吞六國,韓瑊攜妻姜氏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後來,秦始皇出遊博浪沙,遭遇了刺客伏擊,這個博浪沙原屬韓國,所以始皇懷疑這是韓國殘餘貴族所為,通令全國,凡原韓國王室子孫,一律斬殺。據說一日,韓瑊停船在河岸邊,忽有來人詰問姓氏。時值天氣嚴寒,韓瑊指著河水答道:“此為吾姓。”以水比喻寒冷,而“寒”與“韓”同音,但來者並不領悟,反問道:“為河姓?”韓瑊將錯就錯,道:“姓氏從人,豈從水焉?”於是,來人便以何姓記錄在冊,繼而離去。事後韓瑊回家,知是秦始皇所派密探,驚駭之餘感嘆道:“吾家倖免於刀斧者,‘何’字所救,乃天啟也。”於是便改姓為何,名何瑊。

此外,胡適、胡雪巖所屬的績溪“明經胡”,又稱“李改胡”,這也是為避難而改。唐朝末年,唐昭宗李曄因朱溫叛亂,將襁褓中的第十子,託付給近侍婺源人胡三公。胡三公逃回家鄉徽州,精心撫養李氏皇子。為安全起見,他將皇子改為胡姓,並取名胡昌翼。後來,胡昌翼參加科考,得明經科進士,這支胡姓就稱為“明經胡”。

姓氏爭奪戰:從古至今姓氏改變從未停止

賜姓背後

除了為避難改姓,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帝賜姓也比較常見。

皇帝的這種賜姓得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皇帝心情好;另一種是,皇帝心情不好。

我們以一代女皇武則天賜姓來說吧。

武則天時的左金吾大將軍丘神勣,此人心狠手辣,但非常善於執行武則天的指令。武則天為示恩寵,賜他姓武。不過,後來這傢伙由於得罪人太多,被人告發陰謀造反,被武則天下令處死。

再比如來子珣這個人,他屬於阿諛得進的小人和酷吏,也被武則天賜姓武氏。這種賜姓叫:德賜。皇上賜給有功、有用的人。

武則天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賜姓,這叫:兇賜。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蛇靈魁首之中,有個人叫虺文忠。這個人雖然是虛構的,但這個姓卻是真實存在的。“虺”就是一種爬行類的毒蛇。誰會以這個為姓呢?實際上原本沒有這個姓,它就來自武則天的旨意。公元689年,越王李貞舉兵造反,於是武則天就賜李貞一族為虺姓。

在武則天眼中,虺蟒蝮梟這些字,都能成為“惡人”的姓。

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殺死了原來的死敵王皇后與蕭淑妃。改王姓為蟒姓,蕭姓為梟姓。武則天的侄女魏國夫人受到高宗的寵愛,她就在堂哥武惟良等人所獻美味下了毒,讓魏國夫人吃下,毒死了她。又嫁禍給堂哥們。武惟良等人被誅,後人也改為蝮姓。

結語

中國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根據資料顯示,中國是最早使用姓氏的國家,中國的姓氏大約有5000多個,可以說是非常多,從大家最熟悉的“百家姓”當中,只是顯示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都沒有在裡面記載,其實每一個姓氏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每個姓氏後面都代表了一個家族的繁衍,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去了解一下自己姓氏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