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往無前蒙古馬

一往無前蒙古馬

“在馬背上征服世界易如反掌。”——成吉思汗

1

賽約河之戰

一往無前蒙古馬

歐洲人所繪製的賽約河之戰中的奪橋戰

公元1421年4月11日黎明,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城外的賽約河(今蒂薩河)畔,身披重甲的歐洲騎士們高傲地衝向蒙古軍隊,但是這一次他們的力量卻完全沒得到釋放。蒙古人採用了迂迴戰術,騎士們的高頭大馬在戰場上怎麼都追不上蒙古人靈活矮小的戰馬,蒙古輕騎兵利用蒙古馬的機動優勢避開了重裝騎士的鋒芒,不停的用弓箭消耗這支鐵甲軍團,騎士們一個個倒在了衝鋒的路上。幾個小時後,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已經腹背受敵,命令歐洲聯軍撤回營地。然而蒙古人包圍了他們的營地,利用攻城武器發動猛攻,並故意在包圍圈上露出缺口。聯軍從此處突圍成功,但是在蒙古人的追擊下他們無法保持陣形,蒙古輕騎兵要比笨重的歐洲騎士跑得快得多,他們從後方兩側包抄追擊,歐洲聯軍自以為逃脫了攻擊,實際上他們又陷入了另一個陷阱,就此時開始戰鬥演變成了一場屠殺。

一往無前蒙古馬

歐洲人繪製的蒙古弓騎兵作戰場景

這次戰役史稱賽約河之戰,匈牙利方面有10萬歐洲聯軍參戰,蒙古軍隊只有6萬人。對戰雙方的傷亡和損失無法準確統計,主流觀點認為蒙古軍隊陣亡了1000人左右,而歐洲聯軍被屠殺了4—7萬人。此戰之後蒙古人控制了整個中歐地區,蒙古帝國的東西跨度達到了8000公里,成為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龐大帝國。

一往無前蒙古馬

賽約河之戰(西方人稱作Battle of Mohi)

蒙古帝國之所以有如此廣大的疆土是因為蒙古人的能征善戰,但弓騎兵並不是他們首創,為什麼只有蒙古軍隊能夠縱橫歐亞大陸。根據氣候資料,在公元1211年至1225年之間蒙古草原的氣候特別好,肥美的水草為馬匹繁殖提供了良好條件,這正好與蒙古帝國的崛起時間相吻合,所以蒙古帝國的核心武器就是——蒙古馬。

2

揭秘蒙古馬

筆者也曾經養過三十匹蒙古馬,在牧馬的時候我常常會想,如果沒有蒙古大軍的西征,這些草原上的精靈會默默的陪伴著牧人生活、勞作,一同構成草原生活的恬靜畫面,永遠不會與征服一詞聯繫起來。在與馬兒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我漸漸瞭解了蒙古馬,看到了它們獨特的品格。是歷史選擇了蒙古馬,蒙古馬也不負重託,創造了歷史。

一往無前蒙古馬

筆者曾經飼養的蒙古馬

蒙古馬誕生於蒙古高原,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馬種之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馴化馬匹。蒙古馬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內蒙古、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世界範圍內在蒙古國、俄羅斯東部等地也有分佈。

蒙古馬的肩高通常在1.2米至1.4米之間,這個肩高範圍在國際上屬於矮種馬(Pony),但它們被歸於大馬(Horse)的種類。蒙古馬的身體粗壯、頭大頸短、毛髮濃密,從身體結構上來看並不屬於理想的騎乘馬匹,肩過於豎直而導致步伐不夠伸展,力量、速度、跨越障礙的能力都不如西方的高頭大馬,但是蒙古馬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生命力和耐力。

一往無前蒙古馬

蒙古馬在草原上處於半野生狀態,夏季要忍受30℃以上的酷暑,冬季還要耐得住-40℃的嚴寒。它們不需要精細餵養,在冬季會用蹄子刨開積雪尋找食物,也很少生病,身體皮實。如果把阿拉伯馬和純血馬比作豪華跑車,那麼蒙古馬就是一臺吉普車,所以它們是天生的戰爭機器。

一往無前蒙古馬

不畏嚴寒的蒙古馬

3

披荊斬棘

蒙古軍隊以閃電般的行軍速度而著名,蒙古人西征時一個士兵會帶四五匹戰馬,以他們高超的騎術可以在行進中更換坐騎,好讓戰馬得到充分的休息。戰馬裡有很多母馬,可以給士兵提供食物和馬奶充飢,乾燥的馬糞還可以用來生火,這些戰馬不需要單獨準備草料,它們會自己尋找野草和樹枝吃,所以蒙古軍隊不需要後勤部隊。

一往無前蒙古馬

一往無前蒙古馬

電視劇《成吉思汗》中再現了蒙古士兵在行進中換馬的場景

蒙古馬的耐力驚人,根據資料在1903年北京到天津間舉行的120公里越野賽馬,當時有38匹蒙古馬參賽,冠軍紀錄為7小時32分,而最初的100公里僅需5小時50分。關於這件事,曾有文章稱“當代國際馬協(馬聯)舉辦的賽程長達160公里馬術耐力賽,優秀賽馬的成績通常也是6至7個小時,而且賽場很少見到蒙古馬。”其實這兩個比賽的成績沒有可比性,因為國際馬聯的耐力賽在比賽中間是需要休息的,而蒙古馬的優勢在於可以不間斷的長途奔襲。

一往無前蒙古馬

在蒙古草原上舉行的每年一度的Mongol Derby耐力賽是世界上最艱難的賽馬

在1241年蒙古西征匈牙利的時候,蒙古軍隊就展現了非凡的機動能力,他們在3月12日剛剛拿下魯斯克隘口,卻又在3月15日出現在多瑙河畔。在這3天裡,蒙古人在積雪很深的敵國領土上推進了400公里,這是戰爭史上最迅捷的行動之一,因此一些歐洲人把蒙古馬臆想成了怪獸。

一往無前蒙古馬

蒙古西征給歐洲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恐懼,這張畫是13世紀的歐洲人根據想象描繪的蒙古軍隊

4

困境與展望

在深入瞭解蒙古文化後,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蒙古人的部落圖騰有狼、鹿、鷹、天鵝等,但是卻很難找到以馬為圖騰的部落。這是因為蒙古人無論生產勞動、行軍打仗、狩獵生活、文學藝術都與馬相伴,所以蒙古馬對於蒙古人來說是夥伴、是家人。

一往無前蒙古馬

電影《黑駿馬》中老人在暴風雪中撿到一匹小馬駒,把它帶到蒙古包中餵養

隨著歷史長河的不斷向前,蒙古馬也一直在發展中,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後期,內蒙古自治區擁有馬匹239萬匹,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當時馬是重要生產物資,農牧民生產生活、交通工具都離不開馬。但是隨著現代化建設,從80年代開始蒙古馬數量開始下降,數據顯示,內蒙古自治區1982年存欄蒙古馬170萬匹,2006年全區馬匹數量69萬匹,蒙古馬的存欄數近些年急劇下降,內蒙古地區養馬業由盛轉衰。

一往無前蒙古馬

曾經草原上的牧人們

但是以“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為主要內涵的蒙古馬精神早已經融入草原人民的血脈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在轉變,馬早已經不再是生產工具,而更多的是體育競技、休閒騎乘的需求,我國的馬產業發展迎來新契機。蒙古馬於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在2018年的統計中內蒙古馬匹擁有量已經恢復到了93.5萬匹。

一往無前蒙古馬

近40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馬匹數量的變化圖(單位:萬匹)

今年(2019年)內蒙古由自治區黨委、政府牽頭,內蒙古馬術協會、內蒙古馬業協會以及部分企業組織籌辦了一系列馬主題的體育賽事、文化活動,“馬背經濟”正在成為內蒙古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遼市也於今年8月17日舉行了首屆蒙古馬產業發展論壇,本次論壇在中國馬術協會、內蒙古馬業協會的支持下,由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市體育局主辦,通遼開發區管委會承辦,以“科爾沁蒙古馬的保護與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通遼市馬產業項目發展進程,促進意向性項目落地,逐步形成文化旅遊支柱產業。

一往無前蒙古馬

通遼開發區賽馬場舉行的第六屆內蒙古國際馬術節東部賽區(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站)比賽

一往無前蒙古馬

通遼市首屆蒙古馬產業發展論壇

內蒙古自治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馬產業大區,蒙古族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蒙古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更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

(轉自科爾沁馬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