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群眾走進政協、瞭解政協”——全國政協機關首次公眾開放日活動側記

“讓人民群眾走進政協、瞭解政協”——全國政協機關首次公眾開放日活動側記

全國政協機關舉辦第一次公眾開放日活動,約200名高校師生、街道工作人員、退休幹部、居民代表等參加

11月16日,8點半剛過,一群人出現在全國政協禮堂南廣場。

他們時而聚在一起相互聊天,時而三三兩兩找著角度與身後的建築合影,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幫我拍張照片吧,一定要把後面的會徽照進去。”“茄子——”,書寫著北京理工大學的紅色條幅後面,50餘位師生“定格”在全國政協禮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會徽之下。

這一天,全國政協機關舉辦第一次公眾開放日活動,如約而來的除了北京理工大學的師生代表,還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家關係學院師生,金融街街道居委會工作人員、居民代表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北京校友會退休幹部等普通公眾代表近200人。他們懷揣著對人民政協的好奇與期待,沿著禮堂南門的臺階拾級而上,從協商建國到新時代人民政協新使命,開啟了這趟穿越時空的“協商之旅”。

■從院外走進院內,從書本上走到書本下

記者在人群裡一眼看到呂玉珍,因為她左胳膊上帶著紅色“袖標”,大家知道,那是北京街道上幫助維護治安的居民“志願者”標誌。

呂玉珍笑著說自己就是“西城大媽”,並且她們幫助維護秩序的片區正是全國政協機關所在地——金融街街道。呂玉珍指著身邊的幾個姐妹說,過去每回全國政協機關有重要活動,尤其一年一度全國兩會期間,志願者就在街邊的玉蘭花樹下“值守”。“今天沒想到我們也能從院外走進院內,體驗一下委員們開會的場景,有機會了解政協到底是什麼、幹什麼。”

幾位大媽你一言我一語,道不盡的是激動。與“西城大媽”相比,北京理工大學的大二學生張一清和汪曼琳稍顯羞澀。

“我們對政協的概念,還停留在中學和大學思想政治課的書本上。”張一清回憶道,要說對政協瞭解多少,仔細一想其實非常有限的。“所以這次公眾開放日活動,就像一堂生動具體的思想政治課,我們很多同學報名,就是來學習的。”汪曼琳補充說。

“同學們都跟上隊伍,參觀過程中有什麼問題及時提出來。”邊張羅著身邊的學生走進政協禮堂,國際關係學院外語學院老師張聖洋邊不時叮囑。

張聖洋對政協並不陌生,他的母親就是九三學社社員,“從小就聽母親談論多黨合作與政協協商,也常在電視上看到政協委員們參政議政的場景,還是想自己來現場感受一下,一定會比聽到和看到的更真實。”

“還因為我是一名老師”,張聖洋補充道,有了這樣的沉浸式學習,我想以後再向學生們講起人民政協制度,將更有底氣,更加生動具體。政協不是生硬的理論,也有人物、有故事、有溫度。”張聖洋看著身邊的學生們說,這些學生,未來他們可能都擔負著對外講述中國故事的責任和使命,理應自己先了解政協,然後才能講好政協故事。

“一個多月前的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全國政協禮堂出席中央政協工作會議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70週年大會,發表重要講話。”在活動簡短的啟動儀式上,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潘立剛向大家介紹,全國政協機關公眾開放日活動,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會議精神,增進人民群眾對人民政協的瞭解,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同的具體行動和舉措。

為了通過開放日活動中有限的“切口”,去生動、全面、深入地展示人民政協發展歷程和工作特點,全國政協機關進行了周密的考量和安排,精心策劃了此次開放日的活動內容與路線——

兩百餘位普通公眾首先在小禮堂觀看《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以來工作巡禮》宣傳片,之後分成5個小組,先後參觀常委會議廳、全國政協禮堂的“中共八大會址”圖片展、雙週協商座談會會場、新年茶話會會場、大禮堂以及中國政協文史館“人民政協光輝歷程”展覽。通過一場與人民政協的“親密接觸”,去觸摸中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發展印記,現場感受人民政協的輝煌歷程。

■從身邊的政協走進心中的政協

全國政協禮堂“中共八大會址”圖片展前,84歲高齡的張亞波老人,久久佇立。

“我50多年前就住在這附近,現在的禮堂基本還保留著當年的樣子,只是周圍的變化太大了,平房都變成了高樓大廈。”張亞波老人眯著眼睛湊近了仔細打量著眼前的圖片,那是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政協禮堂隆重舉行,八大代表們步入會場的情景。

當時由於人民大會堂尚未建造,黨和國家的許多重要活動都在這裡舉行。比如照片上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會議宣告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立。我們耳熟能詳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就是毛澤東在這次會議的開幕詞中首次提到的。

轉眼,63年過去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老百姓也在這樣的變化中過上了幸福生活,這裡頭都離不開政協的作用和影響。”老人的言語簡單、淳樸,“儘管我年紀大了,聽力不太好。人們都說‘活到老學到老’,有這個機會我還是要好好了解一下,我們的政協制度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我們現在所在的地點是全國政協每兩週舉辦一次的雙週協商座談會現場。”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一個座位呈環形排列的會議室出現在眼前,“黨的十八大以來,雙週協商座談會作為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重大制度創新,引起越來越大的社會關注。”

哈軍工校友會秘書長範金鵬一邊認真聽著講解器裡的聲音,一邊用手機給自己來了一張“自拍”,“委員們開會時是圍坐在一起,就像我們老百姓平時拉家常一樣,可以想象在這樣輕鬆的氛圍裡,大家肯定都是有什麼就能說什麼,暢所欲言嘛!”範金鵬擔任過長沙市芙蓉區政協常委,儘管只有一屆,他也總把自己當成政協人。“我這次是不是也可以稱之為回孃家?”

沿著路線繼續走,講解員通過耳麥介紹著全國政協召開的部分重要會議的議題。這些聚焦黨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話題,經過政協各參加單位與有關方面的協商議政,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問題的解決或正在解決。

街道居民代表宋玉環拉住講解員確認道,“您剛剛說汪洋主席主持的雙週協商座談會,還討論了退役軍人就業問題和孩子們的午餐問題?”得到肯定回應後,宋玉環頗為感慨,政協關注的都是國家大事,沒想到孩子們吃飯這樣的平常事,政協也記掛在心。宋玉環笑著說,原來住得離政協不遠但總覺得“夠不著”,瞭解了人民政協為民生做的實事,為老百姓解決的難題,這回是打心眼裡感受到,政協就在我們身邊。

在參觀線路中,被公眾們“打卡”留念最多的,還有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廳和全國政協禮堂三樓大廳。

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廳,是全國政協舉辦常委會會議以及其他會議活動的重要場所,高高的穹頂下,包括主席臺在內的551個座位,每個坐席上都設有贊成、棄權、反對三個表決鍵。同時常委會議廳還配備了即席發言擴音系統以及同聲傳譯設備,參會人員可充分發表個人意見,體現人民民主。置身其中,很多群眾第一感覺就是,“肅然起敬。”“好像無形中有一種神聖莊嚴的力量。”

再看禮堂三樓大廳,在進入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天,全國政協就在這座禮堂的大廳裡,舉行了第一次新年茶話會。自此以後,在政協禮堂舉辦新年茶話會成為慣例,延續至今。

如今,每年的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都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參加,體現了中共中央對全國政協以及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視。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能在這麼大的人口總量中通過協商民主達成廣泛共識。”來自航空航天系統的退休幹部劉登瑞站在禮堂三樓大廳中央,一番感觸說得頗為“專業”。

不等記者追問,曾擔任中國航天檔案館館長的劉登瑞告訴我們,因為中國的每一代航天人中都有全國政協委員,航天人永遠不會忘記委員們以及人民政協在推動航天事業中付出的艱辛努力。“你們知道嗎?2016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這就是通過政協多年呼籲的成果。”劉登瑞身邊的群眾越聚越多,大家都想聽聽這段身邊的“政協故事”……

儘管大家意猶未盡,好在第一次公眾開放日絕不是最後一次。據悉,未來全國政協機關將定期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讓更多的普通公眾有機會走進人民政協、瞭解人民政協。


記者:包松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