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催化劑也有脾氣?那麼一個高效的催化劑是溫婉動人,成熟穩重,還是性烈如火?人有多重性格,催化劑亦如此。從電子自旋的角度出發,活性優異的催化劑應該是“溫文爾雅”的。一方面,自旋-自旋的耦合作用會產生一定強度的雜散磁場,有利於O2分子(基態為順磁性)的吸附;另一方面,這種耦合作用不能太強,否則不利於O2分子脫附。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具有這樣性格的ORR/OER雙效催化劑。

商用氧還原(ORR)和氧析出(OER)催化劑一般為貴金屬,其廣泛應用受高昂價格和不穩定性的限制。具有原子級分散的M1-Nx-C和M1-M2-Nx-C(M1, M2代表過渡金屬),具有價廉、高效等優勢,有望替代傳統貴金屬催化劑。儘管如此,由於目前實驗方法缺乏對原子位點的精確控制,建立催化活性與微觀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繫仍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另一方面,與電荷(charge)一樣,自旋(spin)也是電子的內稟性質之一。過渡金屬的d軌道較窄,不同自旋方向的電子能帶發生自旋劈裂,導致自旋極化(spin-polarized)的電子結構和自旋磁化率(spin magnetization)的出現。雙金屬摻雜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金屬間的自旋-自旋偶爾作用以及其對催化活性的影響。

近日,燕山大學王靜課題組聯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John Tse教授以及上海大學趙玉峰教授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的研究發現,半金屬這種特殊的能帶結構具有良好的ORR/OER雙效催化能力

。研究以Fe、Co雙金屬嵌入石墨烯(FeCoNx-gra,x=1-6)為原型,通過自旋極化的計算發現,CoN4-gra、FeFeN6-gra、FeCoN4-gra(III)、FeCoN5-gra(I)和FeCoN6-gra(II)(圖1)可以在酸性介質中表現出優異的ORR/OER雙效催化性能(圖5)。這是因為,催化劑中極化了的過渡金屬之間產生了一種鐵磁耦合作用(Ferromagnetism, FM),形成了雜散磁場(stray field),有利於對順磁態O2分子的吸附。另一方面,在OER過程中,雜散場的存在有利於O原子中未成對電子自旋方向的保持(spin conservation),這對O-O鍵的形成是有利的。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正是半金屬這種獨特的電子結構(一個自旋方向具有金屬性,一個自旋方向具有絕緣性)中,即實現了過渡金屬的自旋極化,同時極化的程度又不是很強(金屬性說明巡遊電子存在),保證了O2吸附/脫附順利進行。因此,吸附位點的自旋磁矩(spin moment)可以作為催化活性的“描述符(descriptor)”。本研究首次構建了催化劑的宏觀活性與微觀電子結構的直接聯繫,而吸附位點的原子磁矩可以作為二者之間的“橋樑”,為實驗定向研究提供參考方向。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J. Mater. Chem. A

為了研究N原子配位數及其相對位置對電子結構和催化活性的影響,作者構建了27種FeCoNx-gra(x = 1-6)催化劑(圖1)。此外,為了研究過渡金屬之間自旋-自旋耦合作用的影響,還考慮了CoN4-gra、FeN4-gra、FeFeN6-gra、CoCoN6-gra四種結構,以分析這一系列的總體趨勢。結果表明,隨著N配位數的增加,形成能逐漸降低(圖2)。以FeCoN6-gra為例,四配位N(圖1)比三配位N更穩定。此外,四配位N有利於反應中間體*O的top位吸附,而後者與催化活性緊密相關,因此四配位N的構型是至關重要的。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1. CoN4-gra, FeFeN6-gra, FeCoN4-gra(III),FeCoN5-gra(I)和FeCoN6-gra(II)的結構示意圖; 粉色,紫色,青色和棕色球分別代表Fe,Co,N和C原子。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2. FeCoNx-gra(x = 1-6),CoN4-gra,CoCoN6-gra,FeFeN6-gra,FeN4-gra的形成能(Ef)。

根據Sabatier原理,溫和的*O2吸附強度有利於ORR反應。作者的計算驗證了這一點:性能優異的雙效催化劑*O2吸附能均為-0.6eV~-0.7eV左右(圖3)。研究發現:第一,非常強的*O2吸附能力不利於*OH→H2O,雖然O-O鍵的拉伸有利於*O2→2*O,但在大多數情況下,*O2→*OOH的締合途徑是更容易的。第二,溫和的吸附能與催化活性間存在必要非充分的關係:優異的催化性能需要適度的吸附能(moderate),但是適度的吸附並不能保證良好的催化性能。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3. FeCoNx-gra(x = 1-6),CoN4-gra,CoCoN6-gra,FeFeN6-gra,FeN4-gra的O2吸附能(ΔEads)。

圖4中,Ui0(i = 1、2、3、4)分別為中間體 *OOH,*O,*OH和H2O形成的標準平衡電位(ΔGi= 0),其中高度最低的為熱力學決速步(potential determining step)。在大多數情況下為綠色或灰色,即R3或R4。特例為CoCoN6-gra,FeFeN6-gra,FeCoN4-gra(III),FeCoN5-gra(I)和FeCoN6-gra(II),它們的決速步是R1。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4.非解離路徑中*OOH,*O,*OH和H2O形成步驟的標準平衡電勢。黑色虛線表示,溶液中四電子總反應的標準平衡電勢。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5. ORR和OER活性的火山型關係。

進一步對ORR和OER過電勢的火山圖分析,發現CoN4-gra、FeFeN6-gra、FeCoN4-gra(III)、FeCoN5-gra(I)和FeCoN6-gra(II)具有良好的雙效催化性能(圖5)。為了更好地理解其催化機制,作者繪製了這五種雙效催化劑的電子結構圖(圖6,density of states)。結果表明,這五種雙效催化劑都具有半金屬的電子結構:一個自旋方向的費米能級處有電子穿過,另外一個方向卻有明顯的帶隙存在。為了進一步的區分五種雙效催化劑之間的差異,他們對比了吸附位點的磁矩值(主要是Fe,CoN4-gra和CoCoN6-gra是Co),發現ORR催化活性與吸附位點原子的磁矩存在內在聯繫:磁矩值在0.4~1.5ηB之內可表現出比商業Pt/C良好的催化性能,並出現峰值(圖7)。OER的催化性能與自旋磁矩的關係不太明顯,但是在該範圍內亦可表現優異。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6. CoN4-gra,FeFeN6-gra,FeCoN4-gra(III),FeCoN5-gra(I)和FeCoN6-gra(II)的Fe 3d,Co 3d,C 2p和N 2p的態密度(DOS)圖,插圖是過渡金屬的自旋密度(磁化強度)。

“溫文爾雅”的Fe-Co雙原子對:自旋與ORR/OER的內在關係

圖7. ORR/OER過電勢與反應中心原子自旋矩的關係。

總結

本文以FeCo-Nx-gra(x=1-6)為原型,研究了催化劑電子結構以及過渡金屬間自旋-自旋耦合作用和ORR/OER雙效催化性能之間的內在聯繫。催化劑自身的原子磁矩(反應中心)可以作為催化活性描述符(descriptor),衡量催化活性。本研究首次將ORR/OER雙效催化能力與電子自旋這一內稟性質聯繫起來,為催化劑設計和進一步優化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Itinerant ferromagnetic half metallic Cobalt−Iron couple: promising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ORR and OER

Yuling Sun, Jing Wang,* Qian Liu, Meirong Xia, Yongfu Tang, Faming Gao, Yanglong Hou, John Tse*, Yufeng Zhao*

J. Mater. Chem. A, 2019, DOI: 10.1039/C9TA08616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