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是揚州人最普遍的生活方式,清晨一杯香茗相伴,邊吃喝邊聊天,晚上去澡堂泡個澡,神仙也不過如此。

如今,揚州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美食之都”,揚州早茶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揚州茶俗的形成與發展

揚州種茶、製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揚州已出產優質蒙頂茶,並進貢朝廷。揚州茶經源遠流長。陸羽《茶經》撰寫於揚州揚子驛,其中即有茶果、鬻茶的記載。揚州出土的唐代茶具與唐法門寺茶具如出一轍。歷代文化名人,均在其詩文或著作中提及揚州的茶文化積澱深厚,《嘉靖惟揚志》《嘉慶揚州府志》等也有記載。鄭板橋、金農、李鱓、黃慎、汪士慎、袁枚等茶痴、茶仙書寫了大量揚州茶詩、茶聯、茶文、茶畫。盧雅雨單騎訪僧竹溪、煎茶品茶傳為佳話。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揚州飲茶之風興於唐代,聚會品茗為揚州茶宴的最初形式。宋代,揚州飲茶之風漸盛。揚州蜀岡附近所產之茶,“味如蒙頂焉”,深得歐陽修等文人的好評。蜀岡的茶葉用蜀岡的泉水煮最好。蘇東坡的弟弟蘇子由以及秦少游均喝過這種茶。秦少游的《次韻子由題蜀井》一詩中,還留下了蜀井清泉“煮出新茶潑乳鮮”之句。明清之時,揚州的飲茶之風進一步發揚,茶肆更多,以至清代《揚州畫舫錄》上有“吾鄉茶肆,甲於天下”之語,且有葷茶肆、清茶肆、書茶肆之別,民眾中“早上皮包水”的習俗大約也在這個時期形成。

《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揚州有名的茶肆有數十家之多,且城內、郊外均有,分佈較為合理。而茶肆建築或古樸或精美,有的就設在花園之中,“樓臺亭榭,花木竹石,杯盤匙箸,無不精美”。有的則臨河建室,開窗遠眺,佔湖山之勝,為茶客提供了幽雅的環境,逗人茶興。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茶肆很注重茶水及點心的質量和特色,烹茶用水,多用泉水、湖水、運河水,故茶“清香甘洌”。名茶肆均有自己的特色點心,如雙虹樓的各式燒餅、二梅軒的灌湯包子、文杏園的淮餃等。

大約在清代中晚期,揚州茶肆中已流行餚肉和燙乾絲、煮乾絲。惺庵居士在《望江南》詞中寫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乾絲堆細縷,熟桐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這首詞宛如一幅風俗畫,把茶客們既飲茶吃乾絲又喝酒的情景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民國二十三年(1934),朱自清《說揚州》中這樣描述:“揚州最著名的是茶館,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吃的花樣最多……燙乾絲先將一大塊方的白豆腐乾,飛快地切成薄片,再切為細絲,放在小碗裡,用開水一澆,乾絲便熟了……接著該要小籠點心。揚州的小籠點心,肉餡兒的,蟹肉餡兒的,筍肉餡兒的且不用說,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乾菜包子。”

舊社會的茶社,還常常被用作調解民事糾紛“吃講茶”的場所:鬧矛盾的雙方因打不起官司,往往請出人來到茶社“敘理”。開始時兩把茶壺的嘴子相對,一俟矛盾解決,則茶壺嘴相背,表示和解。茶資由欠理的一方支付。

揚州茶館知多少

根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清代揚州茶樓茶坊有20多所,“轅門橋有二梅軒、蕙芳軒、集芳軒,教場有腕腋生香、文蘭天香,埂子上有豐樂園,小東門有品陸軒,廣儲門有雨蓮,瓊花觀巷有文杏園,萬家園有四宜軒,花園巷有小方壺,皆城中葷茶肆之最盛者。天寧門之天福居,西門之綠天居,為素茶肆之最盛者”。還有二釣橋南的明月樓,湧翠、碧薌泉、槐月樓、雙松圃、勝春樓等花園茶肆。道光年間,北門外下街有抱山河樂,為阮元飲茗處。稍後教場有停雲竹爐軒、觀盛亭等。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民國,揚州知名茶館茶社有得勝橋的富春,串殿巷的頤園,三圈門的靜樂園,教場的正陽樓、九如分座、惜餘春;東營的中華園,南柳巷的公園茶社;甘泉街的如意園;東關街的金桂園;磚街的月明軒、碧薌泉;蔣家橋的九如茶社;天寧門、北門一帶的香影廊、冶春、慶升和綠楊村等。揚州老茶社大多是與花園連著,或者茶社本身就是一座花園,如冶春。

其間,幾乎每條街都有茶館,尤以教場一帶最為集中,茶客朝夕滿座,茶館多為商人集聚之所。他們邊品茶,邊瞭解市場行情。揚州茶館喜以“春”字為記,如富春、冶春、共和春、朝陽春、四海春、四源春、四美春等。20世紀30年代,揚州茶館茶社有20餘家。1948年,仍有20餘家。1952年29家,1956年34家。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茶館裡的茶客來自四面八方、不同階層,茶館因之設置有不同的堂口任其選擇聚會,以富春堂口稱謂最為有趣。起初有“鄉賢祠”“教育廳”“商業廳”“縣政府”等稱呼,後來又固定為“鄉賢祠”“大成殿”“土地廟”“義冢地”四個堂口。來“鄉賢祠”的多為地方上有地位、有名氣的人物;“大成殿”即原來被稱作“教育廳”的茶室,是讀書人的聚集之地;“土地廟”則是原來的“商業廳”,鹽商、錢莊客人,各種新興的商業老闆、管事和高級職員們,都在這裡聚會,或接洽交易,或交換信息,或招待過往客商;至於“義冢地”,則是鄙視與取笑的稱呼,此處是個小的廣場,原為擺放花盆的場所,泥地上放了十來張桌子,上面僅有柴棚遮蓋,十分簡陋。

富春茶社

揚州富春茶社創建於1885年,是一座以花局起家的別具特色的茶館。它以獨創的茶點製作技藝享譽國內外,以“花、茶、點、菜”結合,“色、香、味、形”俱佳,環境“閒、靜、雅、適”的特色以及優質的服務,受到社會好評。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富春“魁龍珠”茶,取龍井之味、魁針之色、珠蘭之香,以揚子江水沏泡,謂之“一壺水煮三省茶”。此茶色澤清澈,清香四溢,味淳綿和,解渴去膩,堪稱茶中珍品。

富春茶社在茶點上做足了文章,不僅專供“魁龍珠”茶,而且點心也分季節,端午節有火腿粽子,夏季有煎餅、糖藕、雙麻餅等,秋季增加了蟹黃湯包,冬季則有雪筍包子、黑芝麻包子、野鴨菜包子上市。陳步雲首創的雜什點心,一籠羅列八種點心,四鹹四甜,味道各異。

冶春茶社

冶春茶社是揚州一座久負盛名的百年老店。冶春茶社前身是香影廊與慶升茶社。清時,“市郊酒肆,自醉白園始,康熙間如野園、冶春社、七賢居、且停車之類,皆在紅橋。”北郊百年茶肆,大多隨歲月消逝,如今只剩下冶春茶社一家了。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民國初年,豐樂下街“餐英別墅”主人、著名園藝家餘繼之在自己住宅東開設茶社,出售點心、飯菜,兼營花木,稱為“冶春花社”。“香影廊”系孫天今四代相傳,旁邊是孫天今妻弟馬金科所開“慶升茶社”,出售蟹黃湯包、大煮乾絲、淮揚細點,經營很有特色。公私合營後,冶春花社、慶升茶社和香影廊合併為冶春茶社。

共和春

揚州小吃製作歷史悠久,自宋代以後日益精緻,以至人稱中國最精緻的麵點是在揚州這個地方,以共和春餃面和富春包子最為享名。

清光緒初年,有王姓老闆在揚州缺口街上開設長勝園小吃店。1918年,其子王學成將其遷至蔣家橋,取名“四美春餃麵店”。1933年,王學成又將其遷至揚州繁華的模範馬路,取名“共和春”,取“驅除韃虜,實現共和;公共和順,春色滿園;麵餃和諧,順心如意”之意。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餃面,為共和春首創。傳統的共和春餃面必用跳面,這種用人工跳壓而成的鹼麵條,細滑清爽,綿軟入味,唯揚州有之。所用蝦子粒粒飽滿。共和春小吃滿足了揚州民眾以及南來北往遊客最普通的生活需求,被譽為“維揚小吃第一家”。

惜餘春茶社

“惜餘春”原名“可可居”,位於揚州教場,陳設古色古香。清末至民國年間,茶社主人高乃超喜歡接納文士,店內經常高朋滿座,觴詠幾無虛日,為揚州最著名的文人茶社。

高乃超“貌古雅,背傴僂,腹有詩書”,揚州人多以“高駝子”呼之,亦不以為忤。高乃超工書法,善弈棋,尤好吟詩和猜制燈謎,是冶春後社的詩人和謎人。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九如分座

辛亥革命後,武漢人餘金華舉家漂泊至揚州,在皮市街宛虹橋口開了一爿小麵館以謀生,後於教場開設一爿茶社,名為“九如分座”。民國二十二年(1933),餘永如收購蔣家橋“慶福園”,從單一的賣茶擴展到經營餃面、點心,也取名“九如分座”。

早上皮包水,世界美食之都“水城”揚州習俗傳至今

九如分座堂口以砌有九隻爐灶,全天候為顧客提供茶水服務而得名。當年,沒有自來水,九如備有專門的水車,到東關城外裝載運河水。九如分座的小籠湯包、淮餃、澆頭面也很有特色。因為生意紅火,留不下陳貨,現做現吃,百年不變。老茶客都講究吃現出籠的包子、回籠蒸的燒賣。

喝茶與吃點心

舊時,揚州茶俗大體分為兩種,一是早茶,也就是早晨喝茶的習慣,往往與早餐同步進行;一是下午茶,就是在中餐與晚餐之間再吃一次茶,即所謂“吃下午”或“打尖”。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下午茶就逐步省略了,只剩下“早上皮包水”了。早茶與早餐合併在一起,就不能只喝茶不吃飯食,更何況光喝茶未免過於清淡,要配上點心或簡單的菜餚,方可果腹。

早茶與下午茶所吃的點心也是不一樣的,早上的點心以包子為主,下午的點心以茶食為主。喝茶時所吃的點心和菜餚都比較清淡爽口,絕對不用葷腥油膩的大菜,通常是燙乾絲、餚肉、清炒蝦仁等,與中晚宴席所上的菜餚有很大區別。這裡說的茶食,其實是指糕點,過去人們走親訪友,都會拎上兩包茶食作為禮品,既是圖方便,也是延續的一種傳統習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