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中部地區增速快,2026年將會超東北?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北高南低到東高西低的轉變,中西部地區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北高南低到東高西低

在日前於清華大學舉行的第四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與實踐論壇上,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教授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歷了快速城鎮化過程,受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的影響,城鎮化格局發生了從“北高南低”到”東高西低”的轉變。中國省市區間的城鎮化差異趨於縮小。

從空間格局來看,計劃經濟時代到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城鎮化都呈現北高南低的格局。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我國城區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城市共18個,其中北方地區有12個,佔2/3。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計劃經濟時期,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重化工業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這些地方的工業化水平更高,鐵路交通更發達,城鎮化率也更高,大城市也是北方居多。

福建安溪的謝先生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遼寧錦州等地從事衛浴生意,他說,當時遼寧等地城鎮化水平已經很高,福建還大部分都是農村,東北生活水平比福建高很多。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特區的設立,沿海城市、三個“三角”地區、海南島和上海浦東陸續開放,戶籍管理制度開始放鬆,東南沿海城市崛起。不過由於原有的基礎等因素,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東北地區仍是我國城鎮化率最高的區域,一直到2009年,東部沿海的城鎮化率才超越東北地區。

數據顯示,2008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城鎮化率分別為60%、52.21%和55.4%,均大幅高於45.68%的全國平均水平。彼時東部浙江為57.6%,低於遼寧;江蘇為54.3%,低於黑龍江;福建僅有49.9%,與東北三省都有較為明顯的差距。幾個發達省份中,僅廣東達到了63.4%,高於東北各省。

但到2018年,浙江和江蘇的城鎮化率都已超過遼寧,接近70%,福建也達到了65.8%,超過了吉林和黑龍江。相比同時期全國13.9%的提高幅度,遼寧、吉林、黑龍江的提高幅度分別只有8.1%、4.32%和4.7%,大幅低於全國。吉林2018年城鎮化率更是低於全國的水平。

表1:近十年來東北三省與東部沿海部分省份城鎮化率變化

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中部地區增速快,2026年將會超東北?

來源: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各地統計公佈及公開資料整理

這裡面的一個因素在於東北地區原有的城鎮化率較高,近年來城鎮化的步伐逐漸放緩;另一方面也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濟區域發展的分化有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善同在會上分析,城市的發展分化,可能成為一個新的趨勢。中國各個省份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有兩大鏈條。一是出口拉動,像珠三角、長三角。另一個鏈條是北方省份為主的重工業在國內的價值鏈,以東北、華北、西北作為主要參與者。因此在不同的城市,可能因為不同地區處於不同的產業鏈上,而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

尤其是,東北地區以基礎工業部門為主,近年來對基礎工業產品的需求減弱,東北的經濟增速也出現明顯放緩,部分人口外流。

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中部地區增速快,2026年將會超東北?

大連城市一角。林小昭/攝

從大的格局上看,2009年東部沿海城鎮化率超越東北後,我國城鎮化率格局已由北高南低轉向東高西低,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城鎮化逐漸接近成熟水平的同時,中西部很多地區仍大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不過,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尤其是2008年後東部沿海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中西部的工業化進程大幅加快,城鎮化率也大幅提高。

李國平分析,未來東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還會持續領先,東北則是緩慢上升。但中西部地區中,中部地區增速非常快,預計到2026年前後,中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會超過東北。當前,中部地區的武漢、鄭州、合肥的發展勢頭都很好。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中國城鎮化率接近70%,城鎮化整體將進入減速階段,城鎮化正進入下半場。但即便如此,由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未來新增城鎮人口仍有至少兩三億的增長空間

從增量上看,當前中西部地區仍有較大的空間。比如西南的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由於山地多平地少,教育發展比較滯後,工業化起步較晚,因此這些地方的城鎮化率都比較低。未來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這些地方的城鎮化也將大幅增長。

以貴州為例,貴州省發改委副主任張應偉在會上說,貴州城鎮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貴州現在只有47.5%,離70%還差得很遠。對貴州來說,城鎮化的下半場既有量的擴張,同時又有質的提升,兩者是並重的。

表2:2018年各省城鎮化率

中國城鎮化進入下半場,中部地區增速快,2026年將會超東北?

大城市的郊區化、多中心化

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城鎮化空間演變不僅體現在農村人口進城、城鎮化率的提高上,也體現在城市的結構方面,即中小城市的人口逐漸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都市圈集聚,大城市人口集聚效應愈發明顯。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中心城市發展勢頭強勁。未來在大城市人口集聚的同時,也有很多中小城市的人口會減少、收縮。

未來,大城市集聚人口、支撐經濟發展的平臺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11月5日,《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佈。《決定》稱,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實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組織體系。

李國平分析,大城市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大城市的規模經濟效益擋都擋不住,大城市會越來越大,但關鍵是要優化城市佈局。因為大都市圈內核心城市普遍受到大城市病問題的困擾,因此需要建立多中心、網絡化的大都市結構,形成若干中心來分散單中心。在享有集聚經濟效益的同時,避免單中心模式所帶來的大城市病等問題。

也就是說,在人口向大城市、中心城市集聚,大城市人口增加的同時,大城市的人口也在郊區化、多中心化,未來在大城市內部,郊區、外圍人口增加會更多,尤其是隨著市域鐵路、快軌的發展,郊區的人口增幅會超過市區人口增加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